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七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判断任何一件事情,赞扬也好,诽谤也好,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维,只是信口雌黄“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是迷信了。

世间人就是这样——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觉得是迷信,而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能力;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却不负责任地将其贬为迷信。这都是对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门外汉的一派胡言!

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

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么的浅薄表现。佛教徒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崇高目标,有乃至轮回未空永无止尽的长远规划。世俗人即使再积极,也只不过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虑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世间人的目标再长远,也充其量超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所以,佛教不仅不消极,而是非常地积极。

作为佛教徒,首先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来源,就是闻思。就像读书是为了以后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样,闻思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行,有闻、有思、才有修,闻、思、修不能分开。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识,这样才有资格修行。

二、正行

1、见解

(1)寻找见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师诀窍

修持上师之教言,

麦彭仁波切接着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过程中,不要有无限的计划。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无限的计划,故而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

什么是适当的事情呢?就是从现在起,要走上一条通往轮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这条路,首先要恭聆上师教言,然后反复思维,在掌握熟练之后,再到静处观修。

第二、依靠静处

静处抉择心本性。

所谓的静处,是指具备修行环境与条件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最好的静处,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当年修行的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暂时找不到,不太适应或没有条件去这样的环境,就要找相对安静,对修行没有太多人为与非人为阻碍的环境,在比较自然、安全的氛围中,去掌握、追究心灵或意识的秘密。

为什么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为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神,而是我们的心。

心是万物的创造者、控制者和毁灭者。佛教徒没有必要去争论外界是唯心还是唯物,因为我们认为,万事万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的源头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顽固地执著外境,把不存在的东西当作存在的,然后去分析这是物质还是精神。

在中观里,会让我们全方位地观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进行思维观察,将粗大的物质细分,直至分解到最后的能量,并感觉到空性。其实这都是不需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观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车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创造的。我们只需回头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决了,这是大乘佛法的诀窍。

(2)何谓见解

心的状态有两个层面:

第一、心的现象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心的现象有如电、如风、如云三个比喻,经常思维一切外境,各种各样的杂念染污着我们的意识。

为什么像闪电呢?众所皆知,打雷闪电的时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昼,但这个时间非常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同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刹那变换的。比如说,当心里冒出一个我要升官发财的念头以后,如果不去观察,觉得它会持续很久,但如果在感觉到这个念头的当下,立即回头去看这个念头,既不打击它也不培养它,那样就会发现,每个念头都像闪电一样,突然间冒出来,转瞬间又消失无踪,任何念头都是刹那兴亡、自生自灭的。

噶举派的大手印里面也有这样的修法,就是观察自己在想什么。当产生另一个念头的时候,也同样去观察它。不放过任何一个念头,把每一个念头都记录下来。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证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不是证悟空性,而只是发现自然规律的现象而已,就像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闪电几秒钟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们的眼睛证悟空性了一样。

为什么说心像风呢?虽然详细深究可以知道,风也有颜色和重量,但从简单而表面的视角而言,我们只能由身体的触受感觉到微风拂面或狂风刺骨,耳朵听见风声的呼啸,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肉眼却看不见清亮透明的风。同样,我们心里时时刻刻都有很多烦恼、智慧等等,但真正回头去看,究竟烦恼是什么样的东西,却是谁也办不到的。

为什么说心像云呢?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看见,云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飞机上,可以有身在云端的感觉;在比较高的山上,也能感觉到云朵从自己身边飘过。云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动物、建筑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实际上云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动物和建筑。

另外,在晴朗、明净的天空中,乌云会突然产生,一会儿满天都是乌云,然后马上打雷、下雨等等,过了一会儿,又一下子云开雾散,乌云全都消失了。云去哪里了?是不是去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了?不是。云就是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还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状态,但这三个比喻比较有代表性。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念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都是怎么掌握先进技术,怎么改造外面的世界,怎么征服大自然等等,没有一个老师会叫我们回头看自己的念头,从而提升自己、认识自己。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经纬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们能不能给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科学家、哲学家也无能为力。

十九世纪或更早一点的时候,有些人以为可以给精神下定义了。有人说:用硬物击打大脑,会头脑眩晕、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识就是大脑的产物,大脑的活动就是精神。还有一些人也许认为:当某些人恐惧或伤心时,心脏会发痛,所以精神是心脏的产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