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2、现证如来藏的捷径

现证如来藏的最佳方式,是密宗或禅宗里面所讲的,不需要逻辑与观察,就是把心静下来,让心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本性。但在此之前,最好先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完,然后修两三年的寂止修法,当心静下来以后,自己去观心。另外,密宗还有一些诸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圆满次第又分为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心的本性显露出来。

密宗的修法相当丰富,而显宗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寂止的修法,让心静下来,修到四禅八定的境界,然后用中观的方法去抉择心的本性是空性,之后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这种所谓的安住,实际上也没有超越分别念的基础,所以效果很缓慢。

禅宗有很好的方法,但就像宣讲如来藏的经典,应该属于半显半密的经典一样,从密宗的角度来看,禅宗应该不是很纯粹的显宗,而是掺杂了很多密宗的方法。纯粹的显宗一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只学过显宗,而没有学过密宗的人,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抉择出心的本性是光明;通过中观的方法,又可以抉择出光明就是空性,最终结合起来,就是真正的密宗观点——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空性与光明,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真正完整的佛教见解。

3、各大教派的观点并存不悖的缘由

虽然藏传佛教都认为,诸法是佛的坛城。但真正说得最透彻、最明显,并借助逻辑来证明的宗派,当属宁玛巴。这在荣森班智达的著作中尤为强调。

不同的教派,其侧重点各不相同,仅仅在藏传佛教内部,都有不同的主张。格鲁派非常强调第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心的本性空性;而觉囊派又着重强调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或者无著菩萨的论典以及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等经论的内容——心的本性光明,虽然他们也不否定心的本性是空性,但他们强调的就是光明。而宁玛巴既不强调光明又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平衡起来,尤其是在宁玛巴的大圆满修法中,直断修法属于空性的修法,而顿超修法,,又属于光明的修法。

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都有其特长。以觉囊派为例,如果藏传佛教里面缺少了觉囊派,藏传佛教就显得有点不完整,因为这样一来,藏传佛教中就少了一个专门宣讲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宗派。同样,如果没有格鲁派,则虽然所有藏传佛教的宗派都在讲空性,但没有一个非常强调空性的宗派。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很有必要,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创造一个可有可无的新教派。

但不管格鲁派怎么样强调空性,也不管觉囊派怎么样强调光明,最终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这就是最后的结论。虽然我们需要这样的结论,但强调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众生需要这样的次第引导,最后才能达到目标。倘若不讲空性,一开始就修光明,大家就会误认为光明是实有的。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强调空性。让大家知道,轮回与涅槃都是一无所有的空性。从而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见解。然后再去了解心的本性光明。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中观空性的见解,所以无论怎样,都不会像唯识宗一样,认为心的本性是实有的,而会了解到,虽然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光明的成分,以前自己所看到的不清净现象是不存在的。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清净的现象,这个清净的现象永远都是存在的,同时也离不开空性,与空性无二无别,这就是显空无别。如果根本不提光明,只讲空性,大家又会觉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佛的智慧、清净的现象与如来藏也不存在的。那又是另一个极端了,所以我们要断除常、断两个极端。在不同的修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强调,是佛陀引导众生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路。

抛开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万行不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大乘佛教的见解,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空性,另外一个就是光明,因为有这两个见解,所以佛就转了第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和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因为佛传了第二和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所以大乘论典有弥勒菩萨的传承和文殊菩萨的传承,其中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光明;文殊菩萨和龙树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空性。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论典,或者说有了两个不同的心的本性,所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所以才有了两种不同的因。

二、正义

(一)名义

《赞法界颂》

这次我准备在施护法师翻译的汉文版上,给读者简单地解释《赞法界颂》。此论有藏文版,内容与汉文版几乎相同,只是个别地方有少许差别。差别的来源,可能是梵文原版的差别,也可能是翻译的差错。本来梵文就不像其他文字,不仅要从词句的表面来理解,而是要挖掘出一个字词当中所潜藏的各种内容。

莲花生大师说过,前弘期第一批将梵文佛经译成藏文的译师,都是佛的化身。

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类似的事例:后弘期的翻译家在翻译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时,因为其中的一句话梵文版中讲得很简单,译师们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就去查前弘期译师的译本,看他们是怎么翻译的。结果惊讶地发现:前弘期的译师们对其中的每一句,都从六度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并予以翻译,这是后来的译师们根本看不出来的内容。

因为前弘期的译师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知道字面背后所隐藏的涵义。

另外,好像在汉文《大藏经》,甚至包括整个汉传佛教里面,都没有一个《赞法界颂》的解释,但藏传佛教却有广略不同的很多关于《赞法界颂》的注解。本《浅释》的大部分内容,是按照藏文注解来解释的,但因为某些偈颂藏文版中没有,所以只有望文生义,根据藏文前后的内容来推测、估计了,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智者海涵。

本论所指的法界,就是如来藏或佛性。虽然本论的文字当中,没有说本论是如来藏赞或佛性赞,而说的是《赞法界颂》,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法界”: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自空中观、他空中观与密宗,都会讲法界这个词,但其中所赋予的内涵却是各不相同的。

从第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角度来说,法界仅仅指空性。最多像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所说,是没有任何执着,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中观他空派的上师会告诉我们,法界就是光明;密宗上师则会说,法界就是明空无别。因为密宗既不强调光明,也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有机地平衡起来,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法界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法界,藏文里面也称为平等一体、明空无别的光明心。此处的“心”,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颗能够思维的心或阿赖耶识,而表示佛的智慧。

佛教各大教派的见解就是这样层层递进且越来越接近于万法实相。

“赞”:有很多的解释方法,此处可解释为赞扬、称赞。

(二)顶礼句

归命十方佛,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

此偈颂藏文版中没有。

“归命”也即梵文中的“南无”。南无有多种解释,简单地说,就是顶礼、皈依。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全部心灵,都皈于十方佛的法身、报身与化身。

小乘佛教只承认化身和法身,不承认报身。《俱舍论》中根本不提报身,而只提到了化身和法身。其法身所诠释的实质内容,也与大乘所指的有所不同。

因为大乘佛法承认报身,并认为报身是不灭的,所以小乘行人就认为,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就像某些人说密法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一样。

大乘佛教不仅承许三身,甚至承认四身或五身,但除了三身以外,四身与五身都是不同的分类而已,实际上也不外乎三身。

三身也分胜义谛的三身和世俗谛的三身。世俗谛的三身,也即一般公认的三身。胜义谛最了义、最究竟的三身,也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空性为法身,心的本性光明为报身,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为化身。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愿与一切众生迅速证悟、体证与法界无二无别之本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