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考题下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111、解释:俱生我,遍计我,坏聚见。

112、如何观察蕴不是我?

113、解释:

仅是对从牙至皮肤间的地水二界、暖热火界、风界、窍之空界、识界此六界的积聚假立补特伽罗,而如是耽著,实则所谓的“我”无有实事。

114、以“见绳为蛇”喻阐述生起我执和见无我的情形。

115、偈颂“齿发甲非我”等,蕴在前面,“非我”在后面,这样行文有何用意?

116、简述:

(1)若数论派所许的心识体性的常我存在,则应成取某个声音就会在一切时都取这个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2)数论师说:没有一切时取声是因为现在境中无声,故心识仍为常住。对此如何驳斥?

(3)数论师说:虽然现在没有取某境,但还可以成立心识了知该境。对此如何破斥?

(4)数论师说:明知声的识后来又明知色等其他法,所缘境各不相同,但识是常住的。对此如何破斥?

(5)数论师说:常住的取声识后来见色法时没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不在近前。对此如何破斥?

(6)数论师说:心识先前取声,后来取色,声、色自性相同,就像一个人既可以是父亲,又可以是儿子,因此心识不会成为无常。对此如何破斥?

(7)数论师说:心识是常住、独一的体性,但可以先前现为声识的相取声,后来现为色识的相取色,就像一个艺人,上午穿天人盛装现天人相,下午换为夜叉装扮又现夜叉相。对此如何破斥?

(8)数论师说:心识的取声、取色等不同的相只是假相,没有以境作区别的单单的识,在前后一切识中无差别遍有,这就是识的真实体性。对此如何破斥?

(9)数论师说:常住的心识在前后一切别体的识上无差别具有,它是这些别体识的共同所依或共相。对此如何破斥?

117、解释:

我若非实有,业果系非理,业作已灭故,成为谁之业?

业果基异体,我亦无作用,你我同遭此,相诤实无义。

118、“业成熟于作者自身”为什么是就一个相续而安立的?

119、简述:“是一个相续”并不成立存在一个我。

120、以剖析的方式观察五蕴上无我。

121、有人说:没有有情或我,菩萨对谁兴悲呢?没有悲愍之境的缘故。对此应如何回答?

122、解释:

无人谁得果,实然由痴许。

123、既然涅槃不可得,为何还要为求佛果而修道?

124、为何求果痴暂时不能舍除,而我痴却须励力遣除?

125、有人说:如同承许心不能遮遣假立之我,如是心也毕竟不能遮除自性成立之我,无始以来入于本性故。对此如何回答?

126、简述:什么是四念住?大乘四念住为何超胜小乘四念住?

127、综述“自性成立之身不可得”总的抉择理路,并以理详细抉择:

(1)身与支分非一体;

(2)身与支分非异体;

(3)结成无有身。

128、抉择“支分与身体不是一体”的步骤如何?

129、以身念住中所学的方法,对身边的人和动物的身体广作观察,将其抉择为假相。

130、归纳抉择:身体支分乃至一切色法无自性。

131、详述破极微的方法。

132、大乘身念住修法对于离贪及证空性有何作用。

133、解释:

无身于手等,以痴起身想,

如以形差别,假人起人想。

乃至诸缘聚,身似现士夫,

如是手等存,于彼现为身。

134、就体性观察受非实有:

(1)证成受不是心上实法

(2)证成受不是境上实法

135、破除以下立论:

(1)苦受是心中实有的法,只是被强大乐受压制后,内心未领受到它。就像白天日光朗照,星光则不现一样。

(2)全无领受不应是受,因此正领受强力喜乐时,并非完全不领受苦,但是仅有细苦的缘故,不觉知彼受,如同大量的糖水中只滴入少许盐水。

(3)虽有细苦,然发不出己力,而被具力之乐所转故,成为大乐外的其余一般乐,即领受细乐,如玻璃涂以红尘而现红色时,非无玻璃。

136、举例说明:受的体性唯是妄计,真实中本无苦乐自性。

137、如何理解“为受取舍勤作唯是迷乱”?

138、解释:

故于彼对治,此观串习修,

观察田生定,此乃瑜伽食。

139、什么是“触”?为什么有隔、无隔都无法相遇?为什么无隔就成了融为一体?

140、两手合掌不是相遇了吗?为什么说没有相遇呢?

141、解释:

识无尘聚身,相遇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应如前观察。

142、有人说:现见有情在不断地生爱而未退失,为何没有爱之因——受呢?对此如何破除?

143、有人说:我每天都在用心感受这个多彩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你怎么说没有受和受者呢?对此如何答复?

144、抉择无受者总的理路如何?以理详细抉择:

(1)无他领受;

(2)无自领受;

(3)结成无受者及受。

145、解释:

受非以自受,亦非他能受,

受者毫许无,故受非真有,

146、如何了达真实中无利无害?

147、谈谈学完受念住的体会。

148、解释:

意于根无住,于色中无住,

于内外无住,余处亦不得。

非身非余物,非合非独立,

彼无尘许故,心性本涅槃。

149、解释:

识先于所知,彼缘何境生?

识所知同时,彼亦缘何生?

所知后生识,彼时从何生?

150、解释:法念住,世俗谛,胜义谛。

151、实事宗认为:不承许有世俗法,就没有这些法的胜义法性,这样怎么会有世俗和胜义两种谛呢?应成只有一谛。中观师如何答复?

152、实事宗认为:因为心不会有穷尽,由心建立的世俗就不会有穷尽,这样有情就不能入于涅槃。中观师如何答复?

153、安立二谛有何必要?

154、实事师说:如果能知和所知都不存在,应成“以能知观察所知”不合理。中观师如何答复?

155、心观察一切境无自性时,能观者自己也要抉择为无自性,但它不可能作为自己观察的对境,所以又要由第二个心观察它,这样能观应成无穷。对此如何回应?

156、解释:

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彼亦涅槃。

157、仔细观察外境无生,省思起心动念毫无实义。试入座对此反复观修,止息攀缘心,生起空性体会。

158、为什么“观待有”并非“自性有”?试以长短为喻说明观待有,并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159、解释:

彼宗于心境,极难立谛实,

若由识成境,依何立识有?

由境立识有,依何立境有?

由互观待有。二俱成无实。

160、顺世派以三喻一理成立万物无因,请分析此“三喻一理”。对照顺世派的观点,详细分析当代人如何看待善恶因果。

161、顺世派认为:因上见不到果的种种差别,因此说有这些差别的因不合理。对此如何破斥?

162、自在天派等说:常住、自然、遍知的自在天经思维后造作一切世间。对此如何破斥?

163、解释:

无一非彼造,彼造复待何?

待则聚为因,非为自在天,

聚无自在生,未聚无力生。

164、数论师承许常存不灭的主是一切众生的因,喜、忧、暗三德就是“主”。三德不平衡,就产生种种众生变异。这种观点如何破斥?

165、数论师说:虽然乐等在相上有粗细变化,但前后都是乐的自性,所以不失坏乐的常恒性。对此如何答复?

166、数论师认为:现在显现了乐,证明因位时已经有它。也就是先前主界里已经存在功能体性的乐,后来乐才呈现在心前。对此如何破斥?

167、解释:

谓愚故不见,然知真者立,

世人亦有故,云何不见真?

168、“以能量识虚妄,则量果空性不成立,修习空性也应成不合理”,如何破除此诤难?

169、为什么要先修单空?

170、阐述不著有无二边的究竟中观义。

171、解释:

未触所观事,不取彼事无,

故事为虚妄,其无显然妄。

是故梦子死,以子无之想,

障于子有想,然彼想亦妄。

172、解释:

故由如是观,知非无因生,

非住于别别,非住于合集,

非从余处来,非住复非去。

173、如何认识内外诸法和幻事毫无差异?

174、解释“边”的含义,什么是离一切边?

175、以阳焰和回响为喻,说明因缘所生法了不可得,远离一切戏论。

176、具体谈谈你是如何将见闻觉知的法计为实有的。

177、果无愿是指什么?

178、抉择果无自性。

179、为什么无者不能转为有?分析其理由。

180、平时我们说的“有”、“无”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何体会?

181、解释:

无时岂成有,成有为何事?

无时若无有,何时当成有?

乃至未生有,彼时未舍无;

时不舍于无,终无生有时。

182、我们一向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但仔细审察后发现无有丝毫自性。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183、请分别依《入行论》“静虑品”和“般若品”,阐述如何远离世间八法。

184、解释:

真实性中观,谁贪于何贪?

谛观生存世,谁于此处殁?

谁生谁已生?谁为亲与友?

185、以他人轻凌自己为例,反复观修这一切虚妄不实,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186、结合当今社会的真实状况,说明现代人是怎样被现世的小义圆满欺诳而虚度时光的。

187、解释以下偈颂,并结合社会现状作分析。

彼中善力弱,寿命复短促,

且为营寿康,饥饿疲惫眠,

内外诸侵害,伴愚行无义。

无义命速逝。

188、谈谈你对寂天菩萨的金刚语“一切如虚空”的体会,你愿意接受这个见解,并在日常生活中串习应用吗?

189、解释以下论释,并谈谈你的体会。

(1)又彼三有中,以我见为性,妄执颠倒事为谛实,真实性本非如彼,彼复相违故,三有中无有见此真实,如暗夜无光。于彼远离见真实性光明之三有,也是居于无有时方边际之自性、无法言喻之难忍苦海中。

(2)如是,未能得获正法光明而死,则难再得暇满人身,难遇佛出世,更难获得勤修彼佛正法后,截断自相续烦恼瀑流之时。呜呼!众苦将接踵而至!

190、流转生死的因是什么?解脱三有的因是什么?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和观念,观察自己是否真实反思过这两个问题?

191、分析祈愿究竟利他的要点。

192、证悟空性的勘验标准是什么?

193、通过学习般若品,你对为何要修习空性有什么认识?

194、对于“慧观极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195、结合现代人认为的“乐受就是安乐”的观念,分析以下偈颂:

如人数沐浴,复数入火中,

如是住极苦,犹自以为乐。

196、分析菩萨从哪两个方面发愿救度众生。

197、如何才能彻底救度深陷轮回的众生?对此你生起决定胜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