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我品第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接下来进一步破除我具有分别等的功能。

庚三、破具思等特相

前面胜论师说通过宿命通,可以证明有我,但是稍微深入一点观察,发现我根本不可能有宿命通。因为承许有常我的宗派有两类,一类承许这个我是心识的法,另一类说我是无情的法。胜论外道则属于后面这类。那既然我是无心的,无心的东西还能回忆吗?根本做不到。

胜论师为了避免这个过失,接着提出:我跟心识相合后,就能忆念。就是说无心的我跟思结合之后就转成了思念者,这个时候它就能忆念了。但这里面又有矛盾,圣天菩萨下面继续进行驳斥。

若我与思合,转成思念者,

思亦应非思,故我非常住。

难词释义

思:这里是指分别。

颂文直解

如果不能分别的我,在与分别心相合后,就舍弃了无分别的自性,转成了能分别,那么同样,分别心也应与我相合后,转变了自性,变成了不能分别,是故我也应成非常住。

释义

胜论师提出了我与分别心相合,试图以此使我具有分别的功能。但是这种想法非常不合理,并具有下面两个过失:一、既然我与分别心相合之后,就具有了分别的功能;那么同样地,分别心通过与我相合,也会失去了分别的功能,但这是连胜论师都不会承认的;二、我能够与其他东西相合,能去分别,这恰恰说明我是无常,这反而把胜论师自己的立宗给推翻了。

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指出,如果我能与分别心相合,那我也可以和苦、乐相合,变成苦者、乐者,而变为无常了。

我与乐等合,种种如乐等,

故应如乐等,理不应是常。

唐译:

(我与乐等合,种种如乐等,

我如乐等故,非一亦非常。)

难词释义

乐等:指苦、乐、舍。

颂文直解

另外,具有苦、乐、舍的我,也应该像种种不同的苦、乐、舍一样,显现为种种不同的我。因为苦、乐、舍是无常的,所以这个我也应该是无常的。

(唐译:另外,具有乐等的我,也应该像苦、乐、舍一样,应该显现为种种不同的我。因为我与苦、乐、舍是相等的缘故,所以我也应该各不相同,而不应该是一体,也不应该是常性。)

释义

我们看到,胜论师说的我是个不动的东西,而它所受用的苦乐等境却在不断地变动。这样一个不动的常我,和不断变动的受用境,就变得格格不入,完全矛盾了。

观察两个刹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矛盾。譬如面对夏天火热的太阳,人会觉得很难受,按胜论师的观点,这个时候我跟这个苦受去结合,就变成了受苦的我,这是第一个刹那时间。接着这个人吃了冰淇淋,就觉得很凉爽,生起了乐受,于是这个我又和乐受相合,并变成了受乐的我了,这是第二个刹那。

那现在大家来看:前面太阳晒着的这个受苦的我,与后面吃了冰淇淋后受乐的我,是同一个我还是不同的两个我?你要说是两个,那我就变了,不是常的。你要说是一个的话,那就说明我没有与受相结合,或者说我变成虚空一样了。大家知道,虚空之中不管是着火,还是下雨,虚空都不会有感受,一点也不受影响,因为虚空仅仅是一个假立的名言,没有实质存在。如果我没有与受结合,那也就和虚空一样,只是一种假立的名言,而没有一点点的存在了。

而一个人所感受到的苦、乐、舍,是一直在变易的,这样我为了与苦、乐、舍相结合,也就不得不跟着变易了。有多少个不同的受,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我,这个我要与时俱进,变得很辛苦了啊。那这个一直不断在变异的我,还有常性吗?还会是一体吗?都没有了!所以说“我应如乐等,理不应是常”。

接下来破数论师所许的我。

己二、破数论派所许之我

前面已经介绍了数论师的神我。为什么我前面要加一个神呢?这个神,就是很神秘、很神妙的意思,数论师说这个我是胜义谛,是常法,是不可思议、神秘难测的,所以就称为神我。

神我的体是受,或者说是知。数论派有个论典,叫《金七十论》,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真谛三藏把它翻译成了汉文。里面对我是这样作解释的:“‘知者’者,此中名我,知为体故。”就是说,我的本体,是能知者。窥基大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我知者,谓神我,能受用境,有妙用故。”就是说,这个知,是能受用尘境的意思。又说:“神我本性解脱,我思胜境,三德转变,我乃受用,为境缠缚,不得涅槃。后厌修道,我既不思,自性不变,我离境缚,便得解脱。”意思是说:神我的本性是解脱的,但是当我开始思维境,想去受用的时候,自性的三德就开始转变,渐次产生出二十三谛,于是我开始了受用五尘境。这时我就被境缠绕束缚,不得解脱。后来我对五尘境产生厌离,并开始修道。我既然不再产生对受用境的思维,自性就不再产生变易,这样我就脱离了受用尘境的束缚,获得了解脱。

我是知者、受者,其实也就是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数论外道的实质,是将阿赖耶误认为是自性,将识误认为是神我。

此外,我也被称为是思,对此《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数论立神我谛,体为受者。由我思用五尘诸境,自性便变二十三谛,故我是思。”就是说:数论师安立的神我谛,以受者为它的体。因为我产生思维,要去受用五尘境,导致自性就变出了二十三谛,所以我就是思。在本论中,玄奘大师就将神我的体,翻译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