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离贪著欲财品第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所断的杂染有两部分:烦恼集和有漏业集,在前面的第六品里,大家学习了断除烦恼集的方便,接下来在第七品中,要学习的是断除有漏业集的方便。

丙二、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 分三:一、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二、明如何断之方便;三、明如是得断之果。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首先教诫大家认识到由有漏业集所导致的轮回之果的过患,由此断除有漏业集;其次具体引导如何来断除有漏业集的方便;最后阐明如是断除有漏业集之果。

丁一、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 分二:一、正明;二、余义观察生死边际。

正明,是直接阐明主要大意的意思。

戊一、正明

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

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颂文直解

轮回是有漏业的果,它的自性就像是苦的海洋。在这个大苦海中,是毕竟无有任何边际的。作为凡夫的你,沉溺在苦海之中,为什么不生起极为畏惧之心呢?

释义

此颂教诫应当思惟轮回之苦果,从而精进断除有漏业集。

轮回的大苦海中,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苦的味道。这从无始时来就是如此,从没有改变过。而且在这个苦的海洋中,还遍布着无明、我慢等等的毒蛇,以及邪见等的凶猛鲨鱼。海里涌动着老病死的巨浪,海水中的血泪越聚越多,悲咽哀嚎之声在四周此起彼伏。

虽然世间人们都希望生活更美好,希望能永远幸福快乐,但是轮回的真相就是如此,在轮回中,幸福快乐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大家想想,一个人掉落到江里、河里、水塘里,都会怕死而生起恐惧心的话,那掉落在深不见底、广不见边,到处都充满着凶险的轮回大苦海中,为什么不生畏惧呢?

所以,应该收起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在轮回中追求幸福,而选择逃离生死轮回苦海,这才是正确的、有智慧的选择。

设问:轮回虽然过患众多,但是年轻人对轮回还不至于需要产生畏惧吧?

答:

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

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颂文直解

这一生的韶华青春刚过去,落到了老的后面,马上就面临死,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消失,而是以有漏业之力,复又现前了韶华青春,而没过多久,它又再一次落到老年的后面去了。因此,虽然人们希望青春长住,但是在此世间中,青春、老、死你追我赶,就像在赛跑一样。

释义

这个偈颂教诫大家思惟轮回生死无间断,而断除有漏的业集。

有的年轻人,虽然听到轮回是如此险恶,但总是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还年轻,现在还很安乐,时间过得很慢,因此离死还远得很。如果你也有这样想法的话,你不妨在下课后去问问身边那些老人家们,问问他们时间过得到底是快还是慢,青春是否能够长住?

老年人能体会到时间其实过得很快,上了年纪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昨天好像还年纪轻轻的,今天怎么一睁开眼就已经到了七八十岁了呢?这种迷茫,就是因为时间在飞速流逝,而分别心还停留在记忆中,没有进行如实的观察导致的。这就像坐在高铁上的人,记忆中还停留在刚刚出发的北京,但没过几个钟头,就已经要在上海下车了一样。

把眼光放远,从一生来观察,就会发现青春其实并不长,一下子就被老年追上了,而老年又马上会被死追上。而如果从更广阔的生死轮回来看,发现到了下辈子,青春又跑在前面了,然后老年又后来居上,再后来死又后来居上。这样观察后,可以发现时间真的是如白驹过隙,包括青春在内,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段会放慢脚步。因此,如果你以为自己年纪还轻,还可以喘口气,还有时间去散乱放逸的话,就要多想想圣天菩萨教给大家的这个形象的比喻,要知道在你的身后,老年正在快步追上来,快要追到你了。对于老年的道友,更要想到在你的后面,死已经快追到你了,留给你的可以积累资粮、求生西方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

设问:世间人虽然都在前赴后继地去往后世,但这就是轮回的自性,死也就死了,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答:

汝于三有中,非能随愿往,

随他转无畏,岂成有慧者。

颂文直解

你在三有之中,一切都是被业控制的,根本不能随你自己的意愿,去往人天善趣等去处。自己的后世,明明完全是随业而转,但你对此还不畏惧,这岂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呢?

释义

此颂教诫思惟三有之中一切以业为自性,而断除有漏之业集。

认为众生快速地去往后世是轮回的自性,因此而无动于衷的人,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在后世也能得到善趣人身。但是这样的人应该进一步知道,后世都是被业主宰着的,知道了这个真相后,他们肯定就会害怕起来。这就像一个隔岸观火的人,以为烧的是别人家的房子,因此一点也不着急,但是突然发现烧着的是自己的房子后,心态马上就变了,会立刻着急去救火。

后世被业所控制,而业又掌控在自己手里,因此,有智慧的人,必定会战战兢兢。因为造了大恶,会形成堕入恶趣的引业;而造了小恶,则会形成感受各种违缘的满业。所以轮回并不是一个可以受用安乐的地方,而是一个需要一直谨慎小心的地方,因为稍有不慎,就为后世的痛苦埋下了种子。对于这样的轮回,有智慧的人,就应当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