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讲记

《大事因缘》 ︱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今晚是无上的胜缘,大家一起来学习大恩上师的《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我们大家都要发最珍重的心,来奉持法王的金刚教言。

首先大众合掌恭敬感恩法王。之后心里想着在法王面前发愿,这样说:弟子我现在发菩提心,愿一心随学法王,一切生中都不离文殊本尊来成满普贤行愿王。不仅我自己这样做,而且尽最大的心摄持一切众生同修普贤行愿,摄持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迅速圆满普贤行愿。大家按照这样诚心地作意一次。

这样发心之后,我们再一起念一遍《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念的时候要发最大的诚心来和文殊菩萨相应、和法王相应。有这样虔诚地祈祷,再来听就根本不一样。所以,大家首先一定要发出一个最大的心来……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法王极殊胜的道歌——《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要明确上师是一切佛的总集,所以随学诸佛就归在随学上师上,这是窍诀性的指点。能否相应就在于我们能否发得起大心,一心想做到跟上师一样,只有起了这个心,所学才会落在实处。上师与我们的缘分非常近,所以大家要特别珍惜这一次机缘。

我们要看法王是怎么做的,他在金刚句里是怎么指示的,我们就一心想要跟上师做得一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殊胜的东西。随学就是一心一意地模仿上师,一心一意地按照金刚句的指示,在自己心里建立起这样的行愿、建立起这样的修行。学的方法,就是把一字一句先刻在心上,懂了它极甚深的义理后就有了定解,完全想按这样去做、按这样去祈愿,修行菩提道的方向就完全断定了。

现在我们修学普贤行愿,就是按照法王《愿海心髓》里的指示——“祈愿恒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依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究竟成”,这样来学。要知道,以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是我们修道从始至终的要点,一定要在这上得到定解。有了定解你就会一心按照这样来发愿,所有善根都是以“文殊师利”等两颂来印持回向,这就成为直到菩提之间永不改变的方针。

那么,为了建立这个根本,最关键是要得到文殊菩萨的摄持,所以我们首先要修学法王的金刚歌——《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学习以后我们一定会得到根本的信念:道的根本就在念念不离文殊智上。这就是这一次学习的目的和要点。

接着我们先谈一谈法王流现本文的缘起。

缘起

十七胜生周火兔年(1987年),法王去了汉地五台山。上师说过,他从小就特别想去五台山。尤其在1986年春天,灌《文殊幻变网》顶,到了降加持时,灌顶的圣尊降临说:如果能去五台山,将出现大的弘法利生的利益,所以必须要去。这样作授记时,出现了很稀奇的外的瑞相,在场的大众有目共睹。这以后在各地劝导大众念诵文殊心咒达到4万多亿。在去五台山以前,安排念心咒的目的有两个:一、为了在护持佛法及闻思修圣法上能很快开智慧;二、跟文殊菩萨亲近,得到加持。

第二年,十七胜生周首度火兔年(1987年),正式去五台山。途中到了四川峨嵋山和乐山等地,作了朝拜,同时念《普贤行愿品》发愿。之后,前往北京和班禅大师会面,两位尊者一起到北京佛牙塔前,为了弘法利生发了殊胜大愿。随后法王就从北京去太原朝拜五台山。这以后有来自康区、安多的上万数藏人和汉族、蒙族等不同民族的人,跟随法王到五台山。法王赐给大众《三主要道》《道次第摄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的法要。

在塔院寺装有佛舍利的白塔前,法王带领大家一起共修《普贤行愿品》300万遍。这个殊胜的善根以非常广大的发愿作了印持——凡是结缘者全部往生极乐世界,以及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这里能看到上师引导我们发愿的三个要点:首先是依文殊智来成满普贤行,因此要特别地在文殊菩萨道场共修普贤行愿;然后,这样修的目的有两大要点:一是结缘者全部往生极乐世界,二是要兴盛佛法和利乐有情。这是总集性的发愿。

因此,为了总的兴盛佛法的利益,在菩萨顶的寺院里塑造了莲师、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的圣像,而且作了装藏,佛像上也做了不少的庄严。像这样,在文殊菩萨的真实道场,凡是跟着法王去的那些人都结了很好的善缘,今生、来世安乐之道的开端从此出现了。

在对面山上有个寺庙,有一天上师忽然到那边去了。当时立刻来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儿童在上师面前听法,听完忽然消失,不知所踪。那附近有个善财泂,上师在洞里连续21天作了特别严格的闭关,安住在境界里。在藏历4月29日早上,见到了文殊菩萨。4月29日就是文殊上师麦彭仁波切入法身涅槃的日子。法王做什么都祈祷喇嘛麦彭仁波切,在去五台山之前,麦彭仁波切现的是人间阿阇黎的相,去五台山以后,现的全是文殊本尊的相。要知道喇嘛麦彭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萨。当时上师在文殊本尊前祈祷发愿:兴盛佛法,利益一切众生,乃至虚空未尽之间,随学文殊智慧勇士,对于众生的利益恒时精进。与此同时,流现出了这一篇《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

随后法王到了东台的那罗延窟,就是早上可以见到大海的山峰,《华严经》里说:文殊童子常常安住在这个洞窟里。上师在这里作了两周的闭关,日夜不断地住在光明的显现中。在心间童瓶身的刹土中,自证了文殊勇猛智。对于如海般的念明的眷属,以导师和眷属密意不二的方式转妙法轮。以这个力用,普贤王如来意的密法——从根源上建立起来的续、教、窍诀的诸多宝典,全部在智慧中自然流露出来。包括《文殊寂静修法传承祈祷文·信心妙药》《文殊寂静修法仪轨·速赐加持》《文殊寂静修法之灌顶仪轨》《文殊寂静修法支分引导文·手中赐佛》以及《忠言心之明点》等等大法。于此同时,格萨尔王和他的眷属勇士们发誓协助法王弘法利生,对于法王法脉的心子们降临证悟意传加持方面作助缘,发了金刚誓愿。

从此以后就出现了极其顺利、无碍的弘法利生的缘起,以及摄持有缘众生共同往生极乐世界的大缘起。

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

这是上师法王亲见到文殊圣尊,在文殊菩萨前祈求加持的金刚歌。根本点就是,要完成普贤行,必须依靠文殊智的力用。所以,亲见文殊就是要求加被、完全开显自心的力用而完成普贤行。普贤行海又涉及到两大要点:兴盛圣教和利乐有情。这就是“求加持”的涵义。

我们也随学上师,也要亲见文殊、为文殊摄持,这样开发出自心的智慧大宝藏,从而流出无量的普贤行海。普贤行是最终结果,文殊智是成办的根本。“求加持”,就是祈求本尊的力量入在心上,使得自心也得以开发。这样就不随惑业的力量转,能够自在无碍地行持周遍、圆满、无尽的普贤行。这就是本文名字的涵义。

以下讲述正文,分成初善、中善、后善三分。初善是礼敬文殊圣尊,中善是祈求加持,后善是誓愿以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

一、礼敬文殊圣尊

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

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

见无厌足相好青春者,

持童子相文殊我敬礼。

文殊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了义指性,不了义指现在众生识前持童子相的文殊。而性相本来不二。这就是指以智慧本性的力用与众生的善缘和合,就出现了这个相,而相的本体就是智慧。上师一心渴求见到文殊,结果在善财洞闭关21日期间,亲见了文殊相现前。这是在上师意的大乐智慧无边的净相中现前了文殊圣尊相。这一颂就是亲自在文殊前敬礼。

前两句讲到了文殊的真相。他是与远离一切尘垢的空界一味、周遍虚空界的智慧金刚身。这也是我们的本性,也是真正大智慧的体性,也是一切万法的本性,也是一切诸佛智慧总集的体性。

我们在认识文殊的时候,不要把法界和智慧看成两个。所谓的“界”——万法的本源是什么?它是本来离了客尘的空界。这里面并没有入了迷梦以后现起的各种虚假法,这叫做“离尘垢”。诸法本来清净,只是一念无明力入了幻梦,结果以这个识的力量就现出各种器界、根身等的假相,这些相就像有眼翳的人见到的空花一样,它就叫“尘垢”。为什么叫尘垢呢?在众生份上来说,入了这种错乱以后,就见不到自己的本性,反而缘着虚假相不断地攀缘、追逐,这就发生了各种迷乱的现相,而且随着这股力量流转就形成了轮回。但是这一切都是本来没有的。就像一个人入了梦,尽管梦中不断地现出各种妄相,而且现妄相时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反而随着妄识的力量不断地攀缘,但实际上并没有梦中时空界所摄的所有虚假相,真实中本来空寂。

所以,推究空分时,你会推究到最后一切分别识所认取的、语言所说到的此者彼者的各种四边相都是没有的,这就推究到了它的空分。但是,如果只是一切空,再也没有别的东西,那就落在空的边上,所以在一切皆空之处,还有一个不空的,还有一个灵明不昧的,它就是遍虚空界的智慧身。

现在我们要看到,目前自己的身心都是假相。彻证时,四大的假相会顿然消失,乃至于一切根境识的妄相全部会消失,那么这当然是一个空寂的界。这个界,什么戏论边也得不到,什么人我、法我的相也得不到,本来空寂。而我们的心,推究到根源上,还是不是这样幻生幻灭的虚假的心呢?不是的。到最后妄念会消失,这时会发现它是智慧的体性。这是无生无灭、本来成就的智慧,这上面可以安立三身、五智的无边功德海。它不是后天随因缘现起的,那些都是生灭性的法。

凡是观待因缘起的东西,因缘没有就消失了,怎么能叫金刚呢?那完全是幻生幻灭浮云般的假法,而这些法在本性中没有。那么,当它消失的时候,是不是全部泯灭了?如果是,我们就成石头了,或者成断空了。但根本不是这样,它是本来智慧的明体。由于它不是因缘生的,所以从来没有一点增减、变异、断续等的相,这就叫“金刚”。它是一种明了性,这就是“智慧”。而且它是周遍一切处的,任何处都是它,只不过你不认识。其实没有离开智慧之外的一种东西。

这样,我们从空分上就会推究到,妄相消失时就是真正的空寂,一切客尘相都不可得;同时它还有一个现,不是单单偏在空上面。不然就安立不了为什么会现出诸佛的身智功德、事业、无数不可思议的刹土等等。可见诸佛现前的一切色身、刹土、功德、事业等,都是从一个本源出来的,光是空是立不出来的,这都是以智慧为本源而出现的。

现在看,空界和智慧是不是两个?不是两个。空的时候就是明,明的时候就是空,界与智慧是无二的。这个界是出生万法的本源,它是一切法的法性,它遍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是它。而智慧与界不二,所以智慧也就遍虚空界了。虚空界是一种形容,在色法的境界里以虚空最大,它没有边际。一切色法存在之处就有虚空,这叫做“遍”。比喻是要说明,只要有法就有智慧。这个智慧,在空间上没有局限的相,叫做“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就是说,它清净极了,而且遍了整个法界,中间没有别的;从时间上看,它没有断续的相,一切都是基于它而出现的,所以叫做“身”。以上就指示了了义文殊的涵义。

这就是诸佛智慧的总集体——文殊师利圣尊。上师亲见文殊时,同时也彻见了本性。既是见了义文殊,也是为众生故,在自己心前现了青春童子相的文殊相。因此接着说,就是从这不生不灭的智慧性当中,现出一个代表它的文殊相。

“相”是表征性的。这是见无厌足、具有相好的青春者——十六岁的童子相。画文殊像的时候,面部都是白里透红,青春美色,表征的就是不生不灭、永无衰变的智慧性。就像童子充满了青春活力,这是表示智慧的力用恒无衰竭。如果是一个衰老的老头,大家就会觉得没生气,但这是见无厌足、具相好的青春者,怎么看都不会厌。他具有无量相好,这是表示妙吉祥。也就是智慧中有无数的德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都活力无穷,这就叫“青春”。最后“持童子相”,就是一直持着这个相,不会变成另外的相。这样在见到文殊时,上师情不自禁地恭敬致礼。以见到文殊圣尊的缘故,或者说已彻见了不生不灭金刚性体的缘故,就真正能够实践普贤行。所以,是以见文殊来成就普贤行海,如海的普贤行愿就摄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颂里。见文殊的目的是要成满普贤行,青春的文殊童子已经现见,或者说不生不灭的智慧体已经出来了,那他就真正有力量开展一切普贤行海,在一切处无不贤妙,没有任何障碍,妙力无穷,所以叫“永持童子相”。

这里的“敬礼”,是以不二的方式礼敬,没有能礼所礼。或者可以说,上师为了引导众生,在心前现了文殊相而三门恭敬地顶礼,但了义的敬礼是不二而礼的。上师在各种道歌里几乎都是礼敬文殊。譬如在《三世佛语总集颂》里,讲到认识了本面而敬礼文殊。本面就是这颂前面的两句。

以上讲了初善礼敬圣尊文殊。接下来讲中善:

二、祈求加持

我等婴儿无归欲求母,

猛利诚信引发大渴望,

昼夜一切时中寻尊者,

未见尊身尊者在何方?

这是用形象化的修辞手法来说明希求见文殊的心情。我们就像弱小的婴儿没有归宿,一心求见母亲,想得到母亲的摄受。已经知道自己的母亲就是文殊圣尊,所以以猛利的诚心引发出渴望,昼夜一切时中都在寻找尊者您,今天终于见到了!没有见到尊者真身的时候,您在何方呢?这就像孩子在母亲面前说一样。

这一颂金刚偈有很深的内涵。我们是弱小的婴儿,一念间落到了红尘里,在这里面漂泊没有归宿。我们在虚妄的境界里,不知要流浪到哪一天。这些都是客尘幻化的境,我们建立的每一个意义,终究都是一场空。只有求到自身的母亲——内在的文殊智慧金刚身,回到智慧的母体,我们才有归宿可得。所以密宗里的修法叫做“子母光明会”——我们是子,文殊或者本性的智慧是母。

“猛利诚信”,是说我们通过听闻教法,已经发生了猛利的信心,丝毫不怀疑、不犹豫、不怯弱,相信自性就是文殊。我们真正的本性不是虚假五蕴的影相,四大假合不是我的身,因为它幻生幻灭,无处可寄托,无始以来已轮转了无数次;分别心也是忽生忽灭,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也是靠不住的。但是通过教法的指示,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虚假的法。当它消尽的时候,可以看到,身是一个空寂的体,妄识前的虚假根身器界等相丝毫没有。这一切在分别识上可缘、可分析、可认取的全部是假相,这只是本性的智慧随着无明的力量而现出来的,一味地追逐假相是没有归宿的。而分别幻影的心,也只是随着无明的力量动起来的,真实寻找时也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在这上面怎么会有归处?

我们这些从法界母体里流浪下来的婴儿,已经开始明确地知道自己有个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与空界无二的、遍虚空界的金刚身。于是,以这个猛利的诚信引发了大渴望,一心要寻求母亲。也就是要寻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归到本性的智慧里。但是在没有见到至尊真身的时候,尊者在何方?其实他一直都存在,时时没有离开我们。

这样才知道金刚句有很深的涵义,既有外义又有内义。内层的意义更加甚深微妙,我们应当如是来理解。而内和外是不二的,我们一心希求文殊圣尊,一心想见文殊,同时也就是一心想见到自己的金刚性体,大智慧的宝藏。一旦见到了它,孩子就得到了母亲的摄持,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流浪,永远住在法界里,没有丝毫迷失,也没有任何困惑、苦恼。这就是我们一心想见母亲——至尊文殊的道路。

见了文殊就得了根本,从此以后一切不迷惑。一切的错乱都是从无明的力量来的,而一切的安乐、寂静都是从智慧明了的力量来的。因此一切处都要回归这个母体,一心希求的就是要见到智慧金刚身。从他力来说,就是要得到智慧本尊文殊的摄持,时时不离。没得到文殊的摄持,没见到本性时,我们都在迷茫中过着漆黑无意义的生活,因此一切时都要寻到智慧尊者,见到自己的本面。

金刚句的意义很深,这一颂的要义还可以以信、欲、勤、安四字来归摄。既有寻求外文殊,也有寻求内文殊的涵义。“信”,就是对于本性文殊的信心。也就是禅宗三祖在《信心铭》中讲的“信”,不是一般的信。坚信文殊就是这样的智慧金刚身,而自己的本性也是如此。以这个信心就发起很大的“欲”,一心要求证到本性的文殊。有了欲就有“精勤”,昼夜一切时都在寻求文殊——外就是一心祈求文殊菩萨,内就是时时观照本性。“安”,就是一旦见了文殊,心就真正安了,再也没有更多的东西。就像十字街头见了亲阿爹一样,无始以来的千斤重担一下子卸下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迷惑。从外解释,就是现见了文殊得到加被以后,从此之后就无忧无虑了。因为有文殊智慧在心中,一切处就都不迷茫,而且本性是本自圆成的,再也没有更多的事了,这就叫做得了大休歇之地。我们要这样理解信、欲、勤、安的涵义。

“无归宿”是说我们目前的状况。我们找到本性之前,一直都是在外漂泊,所以今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要见到本性文殊。也因此我们要反复地吟咏这一颂,刻在自己心上,时时提醒自己,时时祈求文殊加被,也是要念念不忘自性的文殊。这样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大安心。

超过万数诸多士夫众,

长途跋涉不顾诸艰辛,

唯念怙主您而来此地,

大悲尊者岂忍舍吾众!

我们这些人超过了万数,一心都是想见到真正的依怙主——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以不顾千难万险,千里迢迢地来圣境五台山寻找您。就像上师法王从小就一心想:能不能到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去?以这样一种极大的渴求心,就能不顾一切艰难险阻。那时候到五台山真的是千里迢迢,但人们还是不怕辛苦,风餐露宿,一路颠簸。根本不顾跋涉的劳累,一心想着到怙主文殊菩萨的道场去,一定要求得文殊的加被,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在轮回里漂泊的孩子真正到达大休大歇之地。现见了本性就回归了母体,那时候再也没有客尘幻化的相,没有轮回里无意义的漂泊。所以,寻求本性的文殊是人生最大的事,为此就要得到诸佛总集文殊圣尊的加被,以此让我们很快见到自性,那就一了百了了。

“大悲尊者岂忍舍吾众”,这是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有最猛利的悲心。在三种菩提心里面,文殊菩萨代表牧童般的发心,要让一切众生先成佛,自己才成佛。他的心是不顾及自己,先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地,然后自己成佛。那么现在我们一心念着您,以最大的诚心,不顾艰辛地来到您的怀抱里。大悲尊者!您怎么忍心舍弃我们这些孤独的孩子!

这就是上师教导我们,怎么猛利地向文殊菩萨祈请。这样祈请正合乎文殊菩萨的悲怀,他一定以悲眼看着我们,当即赐予加持。

呜呼我等困苦诸有情,

已入难忍轮回牢狱中,

业惑镣铐不断紧系缚,

已难生起善心您见否?

见即当起大悲大力用,

将使能所诸有迷乱现,

如从迷梦醒来显现般,

等性大乐境中悉寂灭。

这时候要发出一种悲哀的祈求。什么都是缘起,你这样向母亲哭诉,母亲一定于心不忍,如果你有非常大的信心,竭力地祈求,这时母亲的力量也能充分入你的心,所以这里要完全放下自己,一心向圣尊祈求。

我们也跟着法王这样祈求:呜呼!我们这些一直在艰难困苦里的有情,您看到了吗?我们已经入了难忍的轮回牢狱,业惑的镣铐不断地紧紧束缚着我们的身心,我们在善的方面已经很难生起了,您见到了吗?如果见到的话,请您当即就拿出大悲的大力量来,使我们相续中的能所、诸有的迷乱显现,没有一点剩余,就像梦醒的显现那样,在等性大乐境中彻底寂灭。

“困苦”,就是指我等有情已经落在这样困苦的境地——非常困惑,处境艰难。因为没有找到母亲,小孩生存是非常困难的,他缺少力量,而且处在颠倒的迷惑里面,就会跌进一个又一个险坑,一次又一次地错乱,把自己束缚在轮回的牢狱里。由于这种错乱的力量而遭受惩罚,这就非常难忍。自己没办法挣脱,被业惑的镣铐紧紧地系缚,连一刹那都没办法停止,是这么可怜。

从正面来看,善的方面根本没有;从负的方面来看,苦的方面全部具足,是这么困苦。这时一心祈求母亲文殊菩萨:您见到了吗?您是智慧的母体,我们是从智慧里出来的孩子,我们一直都是随着妄想在流浪,一直遭受迷惑、狂作的报应,是这么艰难。所以现在一心希求母亲文殊菩萨当即加被我的心,让我顿然觉醒,使得一切困惑都自然解除,那就顿时出了牢狱。能不能出牢狱,就看能不能得文殊智慧的加被摄受。一摄受了以后,迷情一消失,本性就顿然显出来了。醒来以后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当他不能醒来的时候,就陷入了重重的困境。

大家都看过《黑客帝国》,那里面一层一层的幻境,就只是一个妄识现的。当它现的时候,感觉完全被封锁,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起现的境界,一个又一个地困扰你。每一次出现的时候,你都愚痴了,一直在那儿追逐、分别、取舍,动各种的心思,结果备受惩罚。你动一个心思,就被困扰在一处,所以轮回一重重的围墙使得你没办法出去。既然你是这样起各种非理的造作,动各种恶心思、杂染的心思,那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样我们就看到自己实在可怜,最可怜的就是这个地方。所以一心祈求母亲文殊菩萨一定要加被我,使得我顿然间醒来。

这是上师给我们示现,见到文殊时的一个很高的祈求:您以遍照的智慧已经看到了我们如是的情况,就应当把悲的力量拿出来,不隔第二刹那,顿时就把迷梦般的能所二取现相全部消尽,使我们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梦中的能所二现都是没有的,当下就是等性的大乐境。梦里的境相千差万别,我们误以为有很多不同的法,实际只不过是随着分别心计执的力量而出现的各种乱相。心如是地分别就如是地显现,而分别无量无数,因此显相也各式各样。我们误以为有很多不同的法,但其实它是等性,一切处都是同一个真如。我们又以为在梦里有生老病死的迁流,就好像在一条河里被不断地冲击着往下漂一样,似乎感觉停不住业惑的脚步,但实际上丝毫都没有动过。它是大乐的体性,当迷梦消失时,会发现自性就是寂灭的,恒时都是这个明,一念妄动也没有。这样,就真正到达大休歇之地了。

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希望来祈求:文殊您已经现见本性,我们还在迷梦中,而您有悲的力量,能入我们的梦,直接加被我们的心,一念间让我们梦境般的轮回顿时消殒而恢复本性。那时候我们就彻底跟您合体了,寻找到了母亲,彻底断除了苦,从此永享真常大乐。这就是我们终极的目的。

这里,“醒来显现”指实相,“悉寂灭”就是一个也不剩下。醒过来以后,梦的显现,不但没有了执著,连现分也根本没有;不但粗分的二取没有,连细分的二取也没有,总之粗粗细细的一切二取全部寂灭,这就叫做“从迷梦醒来显现般”。梦里的显现是虚假的,醒来的显现是真实的。醒后梦中无边时空的境界相顿时就没有了,它本来也只是个妄现。

在现分上要明确有假现、有真现。按汉传来说,就是有妄有、有妙有。虚假的有,就是我们现在以为这个有、那个有,这完全是梦中境,是一种错乱,它的体性唯一就是一个念头。念头像幻师一样,能幻变出各种错乱境界。文殊智一加被,一念间顿时消殒的时候,就发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虚妄境顿时就消失了。

比如憨山大师写《楞严悬镜》的缘起。有一天,雪月交光之际——那是个寒冷的夜晚,雪的光和月亮的光交相辉映,顿时之间身心世界一时殒落,全都没有了。这就是妄现没有了,就像梦里的境相醒来时顿时陨殁那样。因为它并非实有,所以叫做假有、假现。假的基就是一个妄念,一消失了就叫醒来的显现,那就是真实的东西出来了。

所以这里祈求加被的时候要做到最彻底。祈求文殊菩萨顿时加被在心上,一切空花般的显现顿时消殒,然后出来的就是等性大乐境。这是对于实相的描述,并非其他。我们祈祷的时候要有一种彻底的祈祷,达到一种最大的希求,就是婴儿希求要回到母体。这一回来以后就发现原来没有事,从此之后绝对是无忧无虑,过着最快乐的生活,那时候再也没有虚假的东西了。这就是我们一心祈求文殊、求加被的最深的密义所在。

刚才讲到,最后梦醒的显现就是真实的东西。本然是唯一的自性,但是由错乱力就现出了妄境,之后自己一直缘着妄境取舍分别,这就落在能所二现的迷乱当中。这里面不断地出现一些虚诳的有,就像入了错觉以后,眼前一直感觉有空花,然后缘着空花分别、计较、执著,我们都落在这样错觉的境里,它就叫能所诸有的妄现。

就像真人入了迷梦以后,他感觉已经入了牢狱,披枷带锁,备受煎熬。“牢狱”是指迷惑的力量不断地显现,“披枷带锁”是说以惑业的力量要感受各种苦报,无法挣脱。但是正当做梦时,它就是本性的文殊,极其高贵。这上面本来寂灭、安乐,本来就具有体上恒河沙数的功德。一醒来以后,的确就安住在大乐境当中,这里平等如如,没有第二种事。等性是说一切处就是这一个性,这上面一点有为法的妄现都没有,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就是文殊。所以一心希求回到母体,而作这样的祈求。

这些偈颂我们要记在心里,就像上师这样来向文殊圣尊呼求,由于自身的信心和欲的力量特别大,所以文殊菩萨的加被就来得特别充分,一定要这样把全分的心发出来。

您为诸佛事业之作者,

多劫以前已得此授权,

当以无垢佛法日月光,

遍满众生具福虚空界。

这是上师在文殊菩萨面前祈求:您多劫以前已经得到授权,成为一切佛事业的作者,现在您一定要以这个无上的菩提心,加持佛法的日月光明充满有情具福德的虚空界。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祈求,为了成办弘法利生,发了特别猛利的愿。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师的心意,那就是:文殊菩萨!您是诸佛事业的作者,累劫以前就得到了授权,现在众生这么可怜,心相续里没有佛法,请您一定要加持兴盛起释迦佛的教法!上师对这一期众生得到佛法利益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这样一个利益有情、兴盛圣教的大愿。

现在我们也随同上师一样地发愿,在文殊菩萨面前祈求:您是一切佛事业的作者,要对于一切佛的事业作加被,使得众生相续中都有智慧,兴盛起任何一尊佛的教法。目前正值贤劫第四佛的教法期,而释迦佛的法运正走入末法,所以,智慧圣尊您应当加被,使得释迦佛离垢的教法,像日月光明充满虚空界那样,在一切众生有福德的虚空里全部装满。

这种祈求的力量要非常大,希望佛法一时间在一切众生心上得到最大的兴盛。

我为利益遍空有情众,

誓愿虚空界尽恒精进,

祈求圣尊今即赐加持,

速得至与一父同等缘。

现在我为了利益遍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发誓在虚空界尽之间恒常精进,我的愿望是要达到跟一父文殊圣尊您同等的因缘,所以,现在请您不要延隔一刹那,当即就加持我达到跟您一样!要这样猛利地祈求。

“与一父同等缘”,就是无论我在智慧、行为还是愿力等哪方面,都要跟文殊菩萨您达到一模一样。您是怎么做的,我就跟您一样做;您是怎么发心的,我就跟您一样发心;您是怎么行道的,我也要跟您一样行道;您有牧童般的发心,先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果,然后自己才成佛,那么我也要把一切众生先安置在无上果位。我已经发心,尽未来际利益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所以您一定要加被我,得到跟您一样的缘分。

三、誓愿以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

愿于今世乃至一切时,

念念不离第一胜天尊,

而令无上普贤行愿王,

一切义果无余皆现前。

最后祈愿:从现在起乃至一切时中,都与殊胜天尊您刹那不分离,从而使得普贤行愿王的一切义果都无余现前。

这就是念念不离文殊、修持普贤行愿的发愿。一般来说,就是念念不离文殊本尊而得到加被,以文殊智行持普贤行,最终度越一切普贤行海的境界。或者代表一切众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愿,祈求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生生世世不离不共本尊的摄持,从而顺利地修持普贤行愿。

真正来说,“第一胜天尊”就是指第一义天,也就是如来藏或者本性文殊。念念不离文殊的妙体,就能够无碍地行持普贤行愿,这样终究达到普贤行愿一切义果圆满实现的境界。证得文殊智是得了体,出现普贤行愿的行境是起用,要证体才能起用的缘故,所以祈求念念不离第一胜天尊。他是四种天里无上的天,不是世俗的天人,也不是小乘的净天,也不是大乘菩萨的义天,而是第一义天,也就是彻证了本来的金刚智慧。“念念不离”,就是时时不随惑业的力量妄动,住在本性中刹那不动的同时,就能够顿时现前普贤行愿王的无上境界。所谓“一念一切悉皆圆”,或者“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都是由于不离第一胜天尊,而使得普贤行愿王无余现前。也就是在不动法界的同时,能够无碍地在十方三世的一切刹海里,兴起无边的普贤妙行的境界。这就是无上的祈愿。

此文乃于圣境五台山之中心、东台近旁,所谓清凉大尸陀林,持明西日桑哈、第二佛邬金仁波切、智者加纳思扎、班钦布玛莫扎及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于等持中恒常安住之处,尤其善财童子先见文殊而发起殊胜菩提心,之后亲见一百一十位诸善知识,其最终以文殊力而现见如海普贤坛城而宣说《普贤行愿品》时,文殊所安住之殊胜岩洞中,阿旺洛珠聪美于十七胜生周首度火兔年四月二十九日上午,净相中稍许兴游时,脱口而出,无作而说。依录音记录成文。增上善妙!

思考题

1、修学普贤行愿从始至终的要点是什么?由此思维文殊智对每个大乘行人的重要性。

2、在去五台山之前,安排念文殊心咒的目的是什么?

3、在塔院寺装有佛舍利的白塔前,法王带领大家一起共修《普贤行愿品》300万遍,之后引导大众发愿回向。回向的要点是什么?

4、解释“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这一标题。此金刚歌的初善、中善、后善分别是什么?

5、解释偈颂:

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

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

见无厌足相好青春者,

持童子相文殊我敬礼。

6、从信、欲、勤、安四个层次解释以下一颂的要义:

我等婴儿无归欲求母,

猛利诚信引发大渴望,

昼夜一切时中寻尊者,

未见尊身尊者在何方?

7、随学法王,我们应当如何猛利地祈祷文殊菩萨?

8、随学法王,我们应当发起何等大愿?为什么要这样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