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乐歌——小儿欢喜之宴讲记

《大事因缘》 ︱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晋美彭措法王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今天我们学习法王的殊胜道歌《乐歌——小儿欢喜之宴》。在此我们首先观想在法王面前发心,跟着我这样想:弟子愿随学法王,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因此我发心好好学这一篇《乐歌》。

今天先带着大家简略的欣赏《乐歌——小儿欢喜之宴》里每一颂的涵义,下一次再仔细讲,下面大家边看偈颂边听我讲解:

第一颂的涵义

五台山境殊胜幻刹土,

万众围绕文殊勇士尊,

无量幻严辉光示大众,

善缘喜宴已然降未停!

“幻的殊胜刹”指的是依报器界文殊刹土——五台山,它是从自性中幻变的极其殊胜的刹土,这是说器界的庄严。

“以万众眷属围绕文殊勇士”,这是指正报的佛菩萨的庄严。文殊勇士是佛庄严,万众围绕是菩萨庄严。

“无量幻变庄严照耀给大众显示后”,这些无量的幻变庄严都光辉照耀,给有缘者显示以后,使得善缘者欢喜的喜宴已经不断地降下了。

这里多数颂词后面基本上都是“已、已、已”,用的都是过去式,已经成办了、已经出现了的意思。法王上师的道歌给人一种安慰,很有力量,明确地告诉弟子全部都成功了。前面在善财洞亲见了文殊,有了祈求加持这个缘起,后面一切心中的所愿都圆满实现了。前面的十二颂里全部都是“已、已、已”,表示圆满的意思。

第二颂的涵义

仅至此地罪堕得清净,

仙人谛实此语入耳际,

眼帘湿润欢喜细雨降,

身毛诸孔吹动起舞姿!

所谓老仙人有个谛实语,只要一到了五台山就会清净罪堕,这话入了耳朵的当下,不是人要刻意地造作,而是很自然地以欢喜庆乐,眼帘就湿润了,毛孔竖起来了。这是诗学描述,也就是自然就出了欢喜的泪,同时身上的毛孔都变成了舞蹈的姿态。

这是描述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一听到了“只要到五台山去,罪堕就能得以清净”这样一个老仙人的谛实语,绝对没有欺诳,所以有一种由衷的欢喜,自然而然眼中流泪,就像孩子思慕母亲,特别想到母亲身边得到加持那样。同时,由于对文殊菩萨的信心,由于对殊胜净土的信心,一听到这话的时候,以欣庆之心泪水就出来了,身上的毛孔都竖起来了——自然眼里就漂下了雨,身上毛孔就跳起了舞。

第三颂的涵义

万数藏人虔信会聚已,

已作深广礼供祈愿故,

自现刹中导师眷属众,

庄严聚会缘起已会合!

这样具信心的上万数的藏人,一起汇聚到了文殊菩萨的心怀当中,来到了五台山、到了文殊菩萨的道场,大家已经作了非常甚深广大的礼供、发愿。当时来自于康区、甘肃、青海等的藏人以及内蒙的人,到了文殊菩萨这里,早晚都是行大礼拜,然后跟普贤行愿结合,作很多的供养——供灯、供香等等都在做。

万数藏人是很稀奇的。据历史记载,萨迦派的祖师——萨迦班智达、八思巴,还有格鲁派的章嘉国师都曾去过五台山。但是,率领上万藏人,亲自云集在文殊道场发普贤行愿,这是在历史上也没有的,将来会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这里说的“甚深广大”,特别指的是一起到了文殊菩萨前,修持无上普贤行愿王,以这个缘故,不必过多久,在自现刹土中导师和眷属一起汇聚的庄严缘起已经和合了。

第四颂的涵义

我等从今一切生世中,

文殊童子一父敬顶戴,

三有虚幻城中遍游观,

为母众生救拔种已植!

我们从现在开始,在一切生世中,对一父文殊童子用头顶来顶戴的同时,在三有幻化的城中像游戏那样,能够把曾经做过母亲的一切众生救拔出来,这个种子已经播下了。

这里说到的“一切生顶戴一父文殊童子”,就是以念念不离文殊智慧作为前提,这是表示心中不离智慧金刚,之后以悲心来拔济一切母有情。这就是智与悲的结合,或者智与悲的双运。其中“念念顶戴一父文殊童子”就是念念不离文殊智的意思,“拔济一切有情”就是实现普贤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念诵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一切时都要运文殊智兴普贤行,这就成为大愿的根本,也就是一切回向的心要。

这里一直要扣到修《普贤行愿品》上,寻求文殊智和普贤行以及摄持众生导归极乐世界。

第五颂的涵义

为得智慧自色殊胜天,

佛语法理无漏净甘露,

无余总持慧辩引意瓶,

无难善缘今时已获致!

“为了得到智慧的自色——殊胜的天尊”,即为了达到与文殊无二无别,对佛语法理干干净净的无漏的甘露,能无余记持的陀罗尼和无余辨别的慧辩都引入到意的宝瓶中,这样无困难的善缘已经得到了。

这就是指自己的意中得到了总持和四无碍辩。我们要开智慧,一定要在意的宝瓶里充满无量的总持慧辩,而这样没有困难就能实现的善缘,现在已经得到了。上师的法脉跟全知一样是文殊法脉,所以当年去五台山之前,让大众念文殊心咒、修文殊法。当时藏地有个情况,譬如在噶陀学修的人,感觉到了学院学经论和辩论等进步更快,这是因为缘起不同。修了文殊法的缘故,跟文殊菩萨结了很亲近的缘,所以就能开智慧。

第六颂的涵义

仰观彩虹光云诸庄严,

较于勤造彩绘尤美妙,

天身文字手相广无边,

文殊童子自力已亲见!

大家要往上面看:五台圣境的上空有彩虹、光幕、云彩等的庄严,这比辛辛苦苦地雕塑、装饰而做成的很多艺术品,以及用五颜六色的颜料描绘出来的那些更美丽。也就是,现在五台山上空的庄严,用人画的彩虹、光明和云彩等根本比不上,因为那是天然的美妙。是怎么美妙呢?这里有天身,指的是文殊的身相,有各种表示文字以及手上的标志,譬如手里持的宝剑等等。像这样,文殊童子自身的妙力已经现量见了。

这是说,在文殊道场能够见到光、云、彩虹,或者云聚在一起成文殊的相等等,都能看得到。在虚空里有那么多,充满的全部是文殊的显相,这就是“无边广大”的意思。到了上乘,要把这些都看成是妙吉祥自身的力用。

第七颂的涵义

前观洲山草木花诸景,

勇猛文殊圆熟净自色,

兜率化乐境色黯然失,

此清净刹未舍身已至!

要看对面:有山、洲、草、木、花等等,这是文殊勇士圆熟净的自色。也就是他已经到了圆满十度、成熟有情、清净刹土的境界,现前了智慧中的自色。所以,五台山里的山、洲、草、木、花,不要当成文殊智慧以外的东西。就好比极乐世界水是智慧,花是智慧,地是智慧,光明是智慧等一样,眼前的景致就是妙吉祥勇猛智的圆熟净的自色。在此圣境面前,兜率、化乐的境界都黯然失色了,就像在日光下油灯显得黯淡一样。清净的刹土,我们没有舍这个身,就已经到了。

第八颂的涵义

俯视此刹众多士夫聚,

摈弃耽著此生诸现相,

信及悲心自性已明现,

五髻化生已然明显见!

从菩萨顶往下看:住在五台山里的很多修道士,把对于此生现相的耽著抛得远远的。也就是把耽著现世当成另一个东西——就像把一个人押解到很远的地方,不让他在当地呆一样——把耽著彻底驱逐了。这是指这些修道士完全放下了今生。他们内在信心和悲心的自性已经明显地现出来了,这就是五髻童子的所化(头上的“五髻”代表五智)。这是文殊菩萨真正的所化机,已经明显地看到了。

这里说到的就是现前的修法众,最关键的就是要放下此生,之后从内在引出信心和悲心的自性。这就是说,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是缘着轮涅最重要的两方面的心的自性。也就是,一方面对三宝具有信心,而三宝最终归结到实相上,所以最关键对万法的实相要有信心。《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而对于众生,主要是针对幻化界,他们是从清净界里流落下来,陷入幻梦苦流中的人,所以对他们要生悲心。

这两个心是佛道的精要,当它很明显地现出来的时候,他就成了五髻童子的所化,从秘密义来说,也就是五智的所化。有信心的缘故,他就能证到本体;有悲心的缘故,就会从五智显出妙用,行持一切利生的大业。或者有信心的缘故,能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相;有悲心的缘故,能够行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如此就是五髻文殊的所化弟子,这样已经很明显地看到了。

第九颂的涵义

自心内视犹如彩虹现,

寻觅不得放置即空明,

与我久处文殊童子尊,

从未谒见今时已明见!

前面已经往上看、往对面看、往下看了,再就是往里面看:自己的心像彩虹一样,寻找的时候得不到,这样放置的话,内心是明彻的——和我一直待在一起的文殊童子从没见过,今天明显地见到了。

第十颂的涵义

无有勤苦观察重担负,

心间无坏童子瓶身刹,

自明文殊师与眷聚时,

善说妙法喜筵已广施!

本来一般要辛辛苦苦地背书、研究、讨论、思维等等才得到一点,寻思者求学都有这个过程,也是很辛苦的。而这里说,我没有勤苦观察的重担压负,是在自己心间无坏的童子瓶身的刹土中,自明的文殊导师和眷属聚会的时候,就一时间出现了善说法的喜筵,给众生广为散发、布施。

这是讲,在善财洞见了文殊之后就到了东台,主要在那罗延窟安住的时候,以明的导师传给了念的眷属,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文殊法门的喜筵。比如《文殊心要续》的法就从心中显出来了,《文殊静修大圆满》的仪轨和引导支分从心中显出来了。文殊麦彭仁波切写任何东西,都不是经过苦行,而是心间八瓣莲花开启之后自然流出,不是通过研究写出什么论。法王也是一样,从这里就出现了极其殊胜的修法宝典。

第十一颂的涵义

清净刹中清净勇士行,

深广语增求脱众心乐,

梦中亦未得现此境相,

我等师徒今已得此现!

在这个清净刹土中,以清净的勇士行为(这个“清净”不是讲凡夫,而是圣者大菩萨的清净勇士之行,比如三清净地——八、九、十地那样,这里没有自私、烦恼的杂染,因此称为“清净勇士行”),以显和密的深广法语,使得求解脱者心意欢喜增上。这种在梦中也没得过的显现,如今在我们师徒身上一同得到了。

这里指法王到五台山文殊圣境后,给大众普遍讲的有《三主要道》《佛子行三十七颂》和《道次第摄颂》。对特别大众讲述的是《文殊大圆满》等以及之下的各种法。

第十二颂的涵义

今时仅做放逸安乐睡,

天尊净刹已结殊妙缘,

净心广发大愿印持故,

从乐至乐已得大把握!

这以后即使每天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放逸不干活,很舒服地睡觉,就是这么过的话,由于与清净的刹土和文殊天尊已经结上了很好的缘,以清净心广发大愿印持的缘故,我们从乐走向乐的大把握已经得到了。

第十三颂的涵义

生时欢乐当成教众利,

死时亦乐定往极乐土,

如何行持皆住欢乐境,

此乃文殊智慧勇士恩!

这样活着也是乐,因为圣教和众生的大义是会成办的,现在就可以做得到这些的;死也是乐,必定会往极乐刹土里走。怎么做都是在喜乐的状态中安住,这是源于文殊智慧勇士的恩德。

第十四颂的涵义

为报尊恩乃至虚空际,

于无边众广作利乐义,

无畏誓愿若已由衷发,

一父当予加持赐威力!

为了报文殊师利菩萨的恩德,乃至虚空界尽之间,对无边的众生作利乐来行持大义,这种无畏的誓愿已经从心里由衷发起。这样,一父您应当加持,赐予威力!

乐歌——小儿欢喜之宴

这是亲见文殊实现广大利益后流出的道歌。就像孩子见到父亲,得到很多欢喜之宴,也就是各种各样利乐的享用之后,情不自禁地唱出欢喜之歌,这就叫“乐歌”。

这是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世示现的大的缘起。当年善财童子在根本上师文殊菩萨座下,受文殊的指导发菩提心,在文殊的指点下,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完成佛道,所以称为“小儿”。由于见到了父亲了义文殊本性,得到摄受,使得自身弘法利生事业以及广大有缘弟子,都得到不可思议的义利。满足了自心常随普贤行、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刹土、现世完成佛法和众生义利的许许多多的殊胜愿欲,因此成了最极欢喜的事情。由此欢喜心,自然流出这首《乐歌》。

接下来,我们逐颂解释这首殊胜金刚偈的内涵。

第一颂 善缘者欢喜之喜宴已降临

五台山境殊胜幻刹土,

万众围绕文殊勇士尊,

无量幻严辉光示大众,

善缘喜宴已然降未停!

这是讲到,在殊胜幻化刹土五台山的此处,有无量眷属围绕文殊勇士,显现超出数量的幻变庄严,给有缘众生显示这样的光明照耀后,善缘者欢喜的喜宴已经不断地降下了。

在藏文里,多数偈颂下面都有个“已”字,这就说明希愿的事已经全部成功了。这首道歌给人以安慰,特别有一种力量。这里就说到,目前的缘起已经实现了,文殊菩萨的刹土庄严、眷属庄严、主尊庄严全部显示出来了,这表达了善缘者欢喜的喜宴从此不断地降下来了。

“殊胜幻刹土”就是从本性中现出来的妙庄严土,指的是五台圣境,这是依报庄严。文殊菩萨在无数眷属海会的围绕中,这是正报庄严。当有缘者的善缘成熟时,在他的清净心前就会见到无量的幻变庄严,这是缘起庄严。以此与文殊的因缘相应,善缘者的心中会出现无数法的利乐,这是力用庄严。也就是与文殊的因缘特别近,然后通过祈请、发愿以及往世的善缘力,加持当即入了心,之后表现出一切非常顺利,都是妙吉祥的同分。

由于智慧心已经出来了,就知道此世的法都是虚假的而不再耽著,对于自身的文殊本性以及出世间殊胜的妙法出现了信心,对于在虚假幻相界里沉溺苦流的众生出现了悲心。就像这样,以信心和悲心摄持,内心将会出现无数的欢喜喜宴。

或者说,自身的愿力得到文殊菩萨妙智慧吉祥尊的加被后,这一切随智慧而摄持的愿海都会成满、出现。或者这样讲,我们自心中的普贤行愿,要以文殊智摄持,才能不断地流现以及真实成满,这叫做“善缘者欢喜的喜宴”。

或者就目前这一世来说,我们已经开始处在修学普贤行愿的关键点上,而且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成满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我们已经入到这条法流里了,已经生了信心,踏实了。就像本文后面所说的,在生的时候是欢喜的,因为成办圣教和众生利乐的缘起实现了,正在任运广大地展开;死的时候也是欢喜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信愿,以普贤行愿力作为最殊胜的前驱,一心想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殊胜刹土,和阿弥陀佛的愿海汇合,由此我们来世的光明前景已经全部展开。

诸如此类,以现世和来世为代表,心中出现的无数法的喜宴已经开始不停地降临了,也就是日日夜夜将处在法的欢喜中。这都是文殊圣尊的无量庄严海加被自心的结果。

我们处在这样的缘起上,随同殊胜上师的发愿力、智慧光明之力,我们也能处在同分的小儿欢喜之宴当中。我们也要相应法王,按照同样的缘起走。我们也是这里的“小儿”,也是和文殊菩萨亲近的,也出现了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欢喜之宴,因此我们也如是唱出乐歌。

第二颂 触到谛实语的乐歌

仅至此地罪堕得清净,

仙人谛实此语入耳际,

眼帘湿润欢喜细雨降,

身毛诸孔吹动起舞姿!

这里的“仙人”是指如来,他具有能够见到深远事实、无有丝毫虚诳的智慧本性。他现见极深细的缘起后吐露出来的谛实语,哪怕劫坏也不会有变动的。

这里说到,我们在这一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缘,一到了文殊刹土,罪障就得以清净。或者说一旦与文殊菩萨亲近,就开出了妙智慧,见到一切相都是虚假,从而能够使罪堕得以清净。或者一旦有文殊智的加持,随顺普贤行愿而发愿的话,在一刹那间对于无上菩提渴仰的时候,连五无间罪都能顿时清净等等。

从外的相应的缘起来看,就是一旦耳朵里听到仙人给出的谛实语:仅仅到此文殊刹土,罪障就得以清净。当时情不自禁地欢喜,眼帘里泪水直流,就像细雨蒙蒙降下那样。同时身体的毛孔欢喜地跳起舞来——都显现成舞姿的形态。就像这样,他真是起了大欢喜心、信心。这不是人为造作的,而是宿世与文殊本尊有极深的因缘,又知道和文殊相应有如此的利益后,很自然的由于乐、欢喜,眼里就出了眼泪,毛孔都自然竖起来了,这就是心和心的感应之相。

上师如是说,我们也如是随学。当我们听到此方有文殊住持刹土,与文殊相应能够得到极深的利益时,也要一心发愿随学文殊,尽未来际奉持文殊,修文殊智,圆普贤行。仅仅能够闻到这个消息,或者说仅仅能够到达此方刹土,或者与文殊结下甚深的缘,就能罪障清净,这是多么欢喜!我们也应当随学法王,就像小儿唱歌那样,应该想到:真正到了父亲的刹土,的确可以清净业障,在自心上有非同一般的感受、加持,从此以后已经变得不同了。

第三颂 自现刹土中现前师眷会遇庄严的乐歌

万数藏人虔信会聚已,

已作深广礼供祈愿故,

自现刹中导师眷属众,

庄严聚会缘起已会合!

“深广”是指普贤愿王。“广”是指普贤广大愿海包含了无量菩萨行海的支分,而且遍摄一切种类、一切时空、一切贤妙之相。“深”是指有极深妙的理体,探究它的原理会发现极其奥妙。一般人以为普贤行愿很简明,好像不难,实际上它呈现的行为相是如此深广,里面蕴含的奥秘极其深不可测。这是代表一切大行的普贤菩萨摩诃萨宣布的大愿之王。

为什么要这样发?为什么会成就?这一定有它的妙理。探究行为的奥妙时就要知道,它契合缘起,所以能够实现。诸法都是缘起,而缘起的枢要就在欲乐,欲乐就是愿。之所以要这样发,是基于本性是普贤,周遍十方三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海。由于体包博法界,能够遍入一切处,用就能够无碍遍入一切心、发出一切贤妙行,因此这样发愿必然会实现。

由于以《普贤行愿》印持,作礼拜、供养等等,就成了极深妙的缘起。而且,由于万数僧众一起修持,就形成了极强大的合修的力量。基于有情本身是自性普贤,在这上面没什么差别,如果一道以这个愿力进行印持,就会聚了未来导师和眷属在自现刹土无边庄严聚合的缘起。这也是因为《普贤行愿》本身就抛掉了小我,本身就是一切菩萨同行的行愿,本身就是能趣入同样的法界无障碍境界的行愿。

由于大众全部以行愿力再再印持回向,将来就都会在清净法界中会遇,也就是心和愿力的连结不会失坏。上师在《行愿品备忘录》里也讲到,我们这样修了《行愿品》,将来就会一起在尽未来际当中行持利他的事业,而且不知道哪个先成佛,谁先成佛,就都来做他的眷属。这是什么缘故?就是缘起的力量决定不会错过,就像任何一尊佛成道时,无数具普贤愿者都将会聚其中。譬如《无量寿经》里讲,世尊宣说弥陀愿海时,很多的菩萨都会聚来了,他们都是行普贤之道、究竟彼岸者。这是什么缘故?都是愿力自然化现而来。

这里的发愿极其殊胜,不久在自现刹土中,导师和眷属庄严会聚的缘起已经会合。“自现”是智慧所现,不是智慧之外的东西。就像净土经教所说,一切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现,所以土即是心,心即是土。由于智慧心不可思议的缘故,它会变现无边的庄严海、无边的妙境界,成为所依之土。这里导师在此土示现成佛,眷属就是围绕的无数菩萨海会等。“庄严”就是具足主庄严、眷属庄严等。就像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那样。

“会聚”就是当缘起实现时,自然在一尊佛成佛时,无量眷属菩萨全部会聚在这里。或者说一个智慧成就时,无数法都会聚在这里。所谓无数佛、无数菩萨会聚一道场,即指当一尊佛成佛时,无数缘起自然在这上面会聚,就像帝网千珠,一个珠子里面现出其他一切珠影。缘起已经建立了,未来就会如此。由于这是极其深广的普贤行愿印持的结果,所以一丝一毫不会虚弃,将来在自现刹土,导师和眷属无数的庄严都决定会会聚。

目前共同修习普贤行愿就是在积聚它的缘起。就像《行愿品》后面讲果报时所说,不久会到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或者说以普贤发愿力的缘故,就会趣入不可思议的清净法界。或者如同愿差别后面讲到,以这个愿海,最终会实现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一念间见到十方三世无数刹海,以一音声能应无数众生心、宣出无量妙音、作无边的事业,会成就陀罗尼、三摩地、智慧等无边的功德海……

当文殊智开出的时候,就开始从这个智慧里现出自现的刹土,以这个刹土能够摄受一切有缘眷属。由于目前已经建立这个缘起的缘故,比如法王上师示现在自现刹土成道时,一切眷属都会过来,这是由于愿力不虚的缘故。所出现的刹土也是要摄持这一切有缘者,如果是菩萨,就会摄到他受用刹土,如果差一级,就会摄到化身刹土中。就像这样,将来决定会以这个愿力在清净界里会遇。

第四颂 已植依文殊智于三有城游戏度众种子的乐歌

我等从今一切生世中,

文殊童子一父敬顶戴,

三有虚幻城中遍游观,

为母众生救拔种已植!

“文殊童子一父”代表根本智。外义:法王为善财童子的化身,生生世世依止文殊菩萨不离,因此称为“一父文殊童子”;就内义而言,指不离内在的本性文殊。“一父”就是独一无二的妙明真心。“文殊”是妙吉祥,“妙”就是本来远离一切惑业苦;“吉祥”就是本来具足无量身智功德。“童子”指常恒不变,无衰无老,表明本性不会随四相而迁,无有任何生灭变异,所以是永恒的智慧本性。“顶戴”就是时时依止不离,外义而言,依止文殊智慧尊,时时祈祷、供养、承事,修心心相应法;从内而言,就是时时不离智慧本性,常觉不迷,从根本智发出无边妙用。

落在妄心当中就远离了文殊童子,而能够常觉不昧就是依止文殊童子。“一父”是出生无边德用的源泉,“父”是能生之义,“一”就是无二、无三,唯此一法,尽十方世界都是此文殊的智慧力用所现,尽一切诸佛事业海都是此文殊的妙力所现。总而言之,嘻笑怒骂、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的一切都是文殊的妙用所现,所以叫“一父”,表示体。没有体就没有相、用可言,一切相、用都依于体的缘故,称为“父”。假如没有这智慧体性,我们将不会说话,不会看、不会闻、不会行住坐卧,不会喜怒哀乐等等,这些都是智慧心遇缘的表现。当我们已经依止了一父文殊之后,从此就会出现悲的力量,这就是由智出悲的意思。

因此上师说,我们现在亲自来到了文殊菩萨面前,在这样的父亲文殊童子前发了普贤行愿,以这种行愿力的牵引,时时处处都是按照那两颂来回向印持,所谓“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文殊勇猛智放在最前,他表示父,由文殊智出普贤行的缘故,所以一定要依止不离。文殊智和普贤行不是两个,而是代表体用。由于离体无用,离用无体,所以本是不二,应当如此圆融领会。

再者,由文殊智出观音悲,正是由于智慧远离了客尘障垢,对于同具智慧本性的众生——在世俗缘起上曾经做过母亲的一切有情,自然会出现悲。在证量上,空证了多少,悲就会出多少,它是自然的、不二的、是空悲藏。悲是遍入的力量,没有障垢,以智慧去掉了小我的自私性,没有了这样的人我、法我偏执以后,智慧心就无碍地施展大用。这个智慧的德性见到众生有苦,自然就兴起悲要去拔苦;见到众生乏乐,自然就兴大慈给予诸乐。因此,从这个智慧性中,会无碍遍入到三有一切幻城中,就像观戏一样来救拔如母有情。

“幻城”,是指由业识所幻,幻或者梦都是一回事。这里说的“幻”是印度幻事,印度幻术盛行,常常以幻为譬喻。幻师持咒加持石块,就出现了一些虚幻的城市,但实际上正现的时候是没有的。又犹如梦,在梦里,由于习气力会变现出各种境相,实际上只是一种妄相,但是起妄相时必然有它的虚假内容,或者说有它错以为见到的东西才叫妄相,一无所有怎么叫妄相?由于众生心中有各种分别习气,他是这样想的,所以就这样出现了各种三有的幻境。就好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这么想了,梦里就出现相应的境界。那么同样,三有是一种虚假的客尘相,一种幻相,实际上没有。“城”代表一整套设施,妄识的变现非常丰富,就像一个城市有它依止的处所、街道、住宅,还有各种身份的人,还会形成各种阶层,妄识和妄识彼此之间还有交互作用,会彼此起增上缘而出现各种幻境,就像这样形容为城。但要知道,三有幻城中本身一无所有,所以叫“幻”。

如果自身以普贤行愿的摄持一直往回归的方向走,那么这里有两个面向,一方面回归到清净法界,就是前面说的会在自现刹土中庄严会聚;另一方面,是对于幻化的世间界出现悲的力量,也就是由文殊智自然周遍入到一切众生心中。而这种入幻有的方式并不是真的有实有的三有城市,而是自然入众生的心。就像观音菩萨可以入到一切众生的迷梦里,而且在他们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相,这就是以愿力不离文殊智而入三有城。这时,对于三有的各种相就像看戏一样。戏台上演这演那,全是妄识缘起的表现,都是虚假的,然而在众生的心识前却有它的因果,有它的作用力,他们仍然受着迷幻般的苦和乐。对于这些沉浸在睡梦里迷失的父母有情,就要以智慧的力量来作拔济。

怎样才能实现呢?一定要有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在文殊菩萨前发普贤愿。上师作为善财童子,与文殊、普贤有极密切的关系,在《华严》里能看到,善财童子的根本上师是文殊菩萨,他因文殊菩萨而发菩提心,因文殊菩萨参访诸善知识,因文殊菩萨才一级一级圆成道果,最后在普贤菩萨那里得受普贤大愿王,得到普贤菩萨的威神加被,证到与普贤等、与诸佛等的境界,当时是等觉菩萨。更升进一层来看,上师法王如意宝实际就是文殊菩萨,引导我们按照这样的大道行进。

所以,这篇《乐歌》极其殊胜,它蕴含着极深妙的缘起,也是上师此生在人间度化有缘极辉煌的一页。它是上师亲见文殊以后自然流出的乐歌,也是极其盛大圆满的缘起会合而出现的乐歌。从这样的大圣者心中流出的《乐歌》非同小可,而是大事因缘,我们要把这篇道歌奉持在心中,知道它标明了我们一切生行持的方向。

所谓“种植在幻有中度众的种子”,就是在文殊菩萨前发普贤行愿,它内在表含的意义,就是善根从自性里被激发出来时,自然会发普贤行愿,所以普贤行愿是本性开发的菩萨必发的愿。阅读过《华严》就知道,证初地时,任何菩萨都发普贤行愿的,无量百千阿僧祇的菩萨行海,全部归摄在这一部《普贤行愿品》经文里。因此大家要非常重视,每一次都要以《普贤行愿》来印持,它上面有最深、最广、最不可思议的缘起,应当这样来领会。

第五颂 已获得无难成就总持慧辩善缘的乐歌

为得智慧自色殊胜天,

佛语法理无漏净甘露,

无余总持慧辩引意瓶,

无难善缘今时已获致!

为了得到智慧自色——殊胜天尊文殊无二无别的果法,应当具足对于广大佛语和法理圆满无余的总持辩才,对此,现在已经得到无有困难引入意瓶的善缘,所以是极其欢喜之时!

“智慧自色”表示殊胜文殊尊是智慧所现。再者,智慧与色并非两回事,色是智慧的显相,智慧也不是单分的,必然有表现。这样看来一切处都是文殊,都是本体智慧所现。智慧德能起用时,不可能离开地水火风空来施展作用,必然以地大支持而坚固,水大滋润而开发,火大成熟而光大,风大运动而传播,空大含识而圆融。因此,这一切智慧自色在施展妙用,实际上就是殊胜文殊,或者本性智慧的德能。

为了现前智慧自色殊胜天尊的本有之果,关键是要去掉客尘障垢。如何去掉客尘障垢呢?这就要通过把净法界最胜等流——殊胜圣法无余地总持在心中,开发出无碍通达它的慧辩,以智慧明了世俗、胜义二谛体性的力用,自然瓦解掉一切愚蒙。当心中去掉了愚蒙,无明的错乱力会停止下来,本性就自然会开。

因此要知道第一句和后三句的关系。为了得到智慧自色殊胜妙吉祥天尊的本有之果,也就是让它全部开出来,就必须有对于佛语法理无垢净甘露的无余总持慧辩,而现在在文殊道场,发甚深广大的愿,礼拜、供养等,已经得到文殊的加被,种下极深的因缘。也就是每个人心中开发智慧的无难善缘已经得到了,以此缘起力,将来读什么、看什么、了达什么都非常容易了。

现在要注意,要得到智慧自色殊胜天尊的果,关键在后两句。佛语法理是无垢净甘露,佛的圣言是彻见诸法真理而流现出来的,在现量、比量、教量上没有任何垢染。佛语印定了诸法的法则。“法理”是指诸法本有的理则、法则、理体,诸法就是按照这样的妙理在运行,并非杂乱无章或者偶然性、无因性、随意性,所谓妙理自然,法尔如此。这有所谓四重缘起的道理,也就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都是法尔之规,一切理都含摄在此四种理当中。

“净”指离垢,也就是所显示的理则与实际完全一致,所以说“法尔如是”。如果所宣说的法理与实际相悖,那就是邪理、谬理,有增益、损减等的垢染。譬如说到诸法因缘生,这是真理,然而却有人说并非因缘生,而是真主、上帝等某个主宰神的力量制造的,或者说它是脱离心之外的物质所现的,或者说无因所现,这些都有垢染,不符合真理。

或者从赖耶缘起来看,所谓“种现熏生原理”,作任何业行都会熏种子,种子成熟就起现行,起现行时自然会现出根身器界等的相。也就是,一切世俗现相都是从一念无明后,从赖耶中熏种、持藏、成熟、现行,以这一套原理而现前的。所以唯识之理道破了世俗谛的真相,没有超出之上的。

再说真如妙谛,本来没有任何相的理体,应着染净两种缘,就会现染相、净相。就诸法本体真如而言,不立任何相,不堕在任何边上,然而却能够随缘而现,这就是真如缘起的妙理。

或者法界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自然会以此而起缘起等等。诸如此类,远离垢染的无漏净甘露,必须由总持和慧辩简择的力量来拓开清净的见地,之后化掉颠倒心,本性就会出来。

“无漏净甘露”,指不是由烦恼心、颠倒知见得来的,而是清净的佛智慧明彻地照见真理而流出。甘露是不死之药,本来死疾是没办法治愈的,这是譬喻轮回生死病,这种颠倒性的东西以任何世间法都无法救治。世俗的科技、药物等,只能起到一分微小的作用,在四大的调理等上起一点作用,实际根源的问题是内心迷惑颠倒,不知道真理,所以必须依靠具一切种智无上导师的圣言所指示的清净法理甘露,而且要具有无余的总持和慧辩的能力。因为这条还归之路无比深远,没有对于小大密三乘的圣言无余的总持和慧辩是不行的,没办法完成佛果,显发自身智慧自色殊胜的妙吉祥尊。见地不透彻、没到底的时候,只能达到一分功能,所以要“无余”。

这多么困难,在颠倒妄想的丛林里,我们单凭自己怎么能走出来呢?这就必须借助三世诸佛智慧总集的文殊圣尊。他的力量入心以后就有了这个缘起,所以一心要跟文殊智慧尊相合。藏人即使是大德转世,从小也要修文殊法,目的就是开智慧。智慧就像眼目,智慧不开,这一条还归法界的路就没办法走,想要彻见本性出现自性文殊,之后流出外的普贤行,就没有因缘,非常困难。所以,在根本上要依止文殊开智慧,要诵《文殊礼赞》,念文殊心咒,修文殊法,这非常关键。当年上师如意宝引领大众朝拜五台之前大量修文殊法,上师说非常有必要——要亲近文殊,得到闻思修的智慧。

智慧是前导,智慧是眼目,智慧是破除邪迷愚倒的利剑,智慧能够指引着心回归法界、回归真理、一言一行都纳入正道。没有智慧,就像盲人走在旷野里一样,处处都是颠倒。智慧不能深彻,对于佛语法理一大藏教没有全面受持的力量,也无法完成菩提道。离开了佛语,根本不可能从生死中走出,不可能从迷惑由粗至细、由末至本一路还归本性,所以这极端重要。

“总持”,就是对于一切佛语法理明记不忘的陀罗尼,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慧辩”就是四无碍解。对于教法组织的名相,每一种法用了多少名词、怎么表达,方方面面都了达得清清楚楚,无有障碍,这叫“法无碍解”。再者,对于名相所指示的义理或所诠,心里有非常明彻的智慧,无碍而解,这叫“义无碍解”。这样看起来,如果不依靠文殊,很多人会出现各种颠倒的思维模式、颠倒的理解,这就很危险。如果业障重,对于法就没办法很快领会,或者理解偏了,根本转不过来。所以,智慧没开发,修道的路上就会困难重重,连一个小事件都转不过来、小地方都体会不来,想半天还是陷在错误想法里。就像现在很多人得了抑郁症,一个小问题都想不通,陷在里面几天、几月、几年出不来。关键问题是知见的困惑,熏了邪的知见,有很多自以为是的见解,与真理背道而驰。处在这种状况里就非常糟糕,因为心不能无碍开解的话,行为上肯定有障碍,一碰到事情就通不过去。

再者,要有对语言无碍通达的智慧,这叫“辞无碍解”。再就是“辩无碍解”。无论说什么,单单从一个字或者一个提问上,可以尽一大劫宣说无有阻碍。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智慧的力量起了,无论从广从深哪个方面去看,都能无碍地了解、运行,这也非常重要。

如果具有这样的总持慧辩,那无量佛语法理的清净甘露都能持在心上、运用在心上。但现在我们意的宝瓶里没出现它,这就是内在最大的贫乏。这种受持法的能力是我们修行的生命力,只有受持了法教,依着法教来转变心行,才能踏上下士道以上各分的道途,包括人天善道、解脱之道、大乘之道、密乘或禅宗的自性是佛之道。

现在,把无量佛语法理无余总持慧辩的力用,无难地引在意瓶中的善缘已经得到了。譬如有了种子,将来必定长成参天大树,因为有因缘的缘故。那么由于修了文殊法,念了文殊咒,又到了文殊圣地,礼拜了文殊,和文殊结了甚深的缘,在文殊前发普贤行愿,这一套已经在缘起成熟之时,非常亲近地种下去了,因此它的力用不可思议。以上师大圣者的慧眼现量观照,有缘者心中的确已经得了这个善缘,他此后将变得不同了,会非常有智慧,学什么都不困难,遇到什么都能明了了解,能明记在心,无碍而转。这样一来,受持圣教就特别有能力。智慧一开发,就能非常顺利地走上修行之路。这样一路上去,智慧自色的殊胜天尊就能够证得,它就是自性文殊,也是色心不二的文殊。

“善缘已获致”,是法王特别安慰说:已经成功了!要对于殊胜的法得到总持慧辩,需要文殊菩萨加持。文殊的加持入心时,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在近期、远期当中不断地发生作用。

法王的法脉跟全知一样是文殊法脉。当时上师教大家念文殊心咒,修文殊法,又到了五台山朝礼文殊,得文殊加被,后来学经论、辩论,以及其他人到学院学经论、辩论,都感觉更快,因为缘起不同的缘故。这就是很明显的证验。我们也应当遵循法王金刚句的教导,多修文殊法,多祈祷文殊本尊,多作礼赞、供养,因此我也决定讲《文殊礼赞》。

第六、七、八、九颂 已见文殊妙相、刹土、自性及所化的乐歌

“仰观妙相前视清净土,内见本性下睹法子众。”

上师带着上万僧众千里迢迢到文殊圣境,就是为了见文殊,到此心愿圆满,已经心想事成。的确见到了文殊的诸妙相,见到了殊胜文殊刹土,又见了无数的文殊所化,以及出现很殊胜的结果,最不可思议的是见了自性的文殊,因此流出以下四首欢乐之歌。

仰观彩虹光云诸庄严,

较于勤造彩绘尤美妙,

天身文字手相广无边,

文殊童子自力已亲见!

向上看有彩虹、光和云彩的庄严,这比人工辛勤修造的建筑,以及用五颜六色绘画的妙图还要好看,因为它是天然的,是从文殊智慧直接现出这样的妙相。当时空中现出圣尊的身相、文字、手相等无边广大的境界,已经现量见到妙吉祥文殊童子的自力!

这里的“自力”,指智慧自身的力用。这不是外来、外现,而是以智慧力应着善缘,自然现出各种庄严妙相,不假造作功用,极其微妙不可思议。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所出现的身相、文字、手相、印相等等都是从秘密庄严心中所现,一一都是文殊智慧的表达,或者对所化的加被。像这样,都是亘古亘今、恒时不变的文殊智慧尊,应着具善根众生的心自然现出来的,这叫“文殊童子自力用”。

这样现量见是十分欣喜的事,这种表相表达了我和文殊圣尊的心已经沟通连结上了,从此文殊菩萨将在我心中,而且将唤醒我内在的文殊童子,由此实现无量的胜妙庄严。

前观洲山草木花诸景,

勇猛文殊圆熟净自色,

兜率化乐境色黯然失,

此清净刹未舍身已至!

平视对面的山、洲、草木、妙花,都是文殊勇士圆熟净的自色,在此殊胜境界前,兜率天、化乐天的境界都变得黯然失色,犹如阳光下的烛光成了墨点一样。竟然没有舍离肉身就到了文殊的清净妙刹!

“勇猛文殊”,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无上的智慧,能消尽一切虚妄分别形成的执著相,因此出现了圆、熟、净三标志的佛果。“圆”指圆满十度,施、戒、忍、进、定、慧、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蜜多,都到达了究竟,也就是它们的违品——悭贪、犯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等都消尽无余,连三轮二取的分别都纤毫不剩。“熟”指成熟众生,以此文殊的大智慧,能够应一切缘施展妙用,成熟所化,都安置在现前和究竟的利乐当中。“净”指严净佛土,也是由于开发了文殊勇士的智慧(内在的智慧本性),就开始能够摄取妙土。最终出现的是遍虚空界的童瓶身净土,这是法性土;之后就有无量的庄严相,这是自受用土;又成为摄化地上菩萨安住此土受用无上大乘法的所依,成为他受用土;又能摄受善缘者,以变化身而作利益,也就是变化土。像这样,从一心之中会出三土所摄的无量清净庄严,这叫从文殊勇士的大智慧中现前一切三身净土。

到了殊胜的文殊刹土,外现为五台山的此处,就出现了文殊无上佛果大智慧圆、熟、净自现的妙色。这里的“自”,指并非外来、外现,而是智慧性的表现。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般若也好,法身也好,智慧也好,都是一个东西,不要做两种解。这里说它是自性文殊,或者说是亘古不变的常存智慧性,它就是明空的本性,叫做“文殊勇士”。汉传佛教讲的“自性佛”也就是它,只是立名不同而已。

从文殊圣尊的智慧心中现出的清净妙刹,是远离有漏虚妄范畴、极其胜妙的境地,这是法王亲见亲知亲到的文殊胜妙净土。兜率天、化乐天虽然由福业力所现,有世间的各种妙好、受用,但是比起出世间极其胜妙文殊净土的妙相庄严、殊胜法的受用,的确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倍都不及其一。就像烛光在炽盛的太阳光下根本不现光明,这叫“黯然失色”,看起来就是一个墨点。这是多么幸运啊,没有舍离这个身,竟然已经到了一父文殊师利圣尊的清净刹土!

俯视此刹众多士夫聚,

摈弃耽著此生诸现相,

信及悲心自性已明现,

五髻化生已然明显见!

往下看,此刹士夫的集聚,对于此生现相的耽著都远远抛开,信心和悲心的自性已经明显现出来了,五髻童子的所化已经明显见到了,真是令人欢喜!

“五髻”指文殊菩萨,也就是智慧总集尊。“化生”就是以文殊的加被力化出了这些结果,也是自心的文殊被唤醒后出现这样的结果。这就是从轮回界往涅槃回归、往自性回归,而且对于沉溺轮回的众生出现悲的力用。这种回归的相有两个要点:从违品上说,已经远离了对此世现相的耽著;从顺品来说,已经出现了信心和悲心的自性。

众生的智慧之所以不能唤醒,无法彻见内心的文殊,是因为被各种虚妄执著的客尘障蔽住了,最根本的问题是对此世现相的耽著。人们很现实,看到眼前这些东西,就以为真的有妙好的色声香味触法,心就往外奔驰、取著,由此发生贪婪、伤残、愚痴等的妄心,熏习缠绵不已,制造出各种错乱之相。“耽著此生诸现相”就表达了我们是怎么迷失的。

断除对此世现相的耽著是很深的法,如果研究过《起信论》,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念迷失的。也就是在外面立了境,以为它实有,心就在上面攀缘取著,而产生了妄心,由此生灭不已,从细相到粗相发展出无尽的轮回。错乱加错乱,因错乱、果错乱,错乱不休,这些全是无明制造的产物。如果懂十二缘起门,就知道全是从无明衍生出来的,毫无实义。但众生迷失在现相里,可怜一个文殊完全迷失掉了,大做噩梦。文殊童子的妙力跟无明力相结合,就出现了无数的贪嗔痴、杀盗淫。

怎么才能被唤醒而回归呢?那就要以圣尊文殊的加被,使得自心开启智慧,之后会发现此世现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在世俗层面上,它是无常、苦性、非我、不净;从胜义来看,根本了不可得,没什么好贪的。当内心的善根发起时,对于此世以名利等所摄的一切耽著,就都能远远抛开,一点不挂在心上,一心寻求真实之道,也就是寻求见到自性文殊,寻求自身的智慧本性。

就像世尊在菩提树下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自得现前。”“智慧德相”就是指文殊。“妄想执著”就是客尘,根本点就是对此世现相或者当下面前境相的执著,以为它是真实的。由于一念迷失,认假为真,在这上面缠绕不休,以这个妄动的力量覆蔽了自心,怎么也见不到本性。

又可以说,第一句是讲见到本无,第二句是讲见到本有。见到本无,对此世现相的耽著就自然离开了;逐渐脱离了妄想执著,内在的智慧本性就出来了,它叫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是能够洞达一切,智慧本性就是如此,它是周遍的。智慧是法性故,和一切有法不离故,所以能够彻照一切,它不是分别心有所缘的智慧。再者,它是无师智,是天然的,本来就有,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新生的。它是自然智,法尔如此。

现在最关键是要洞察到客尘本无。如果一下子还不能上去,就要从无常、苦、无我、不净上面下手,从这里见到它不可爱。远离很重的耽染系缚后,就能逐渐开始跟胜义空性契合。所谓空这一分,就是见到客尘本无,正现的当下是没有的。譬如缘美女起贪时,一旦见到她虚幻不实、本不可得,有什么可贪的?见到黄金、钞票是梦中事,丝毫不可得,有什么取著心?或者了知怨敌是本无的,有什么好气恼?像这样,对这一切虚假显现的耽著都远远地抛开,接着就能回归。

这里的“信”根本点是信自性,从外三宝引到内三宝。外三宝无非是觉悟者、法道、团体,它们在引导你回归,是最可靠的证据、最可靠的依处。循着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助伴这样来依止,就能逐步入到法道里,会逐渐悟到内心的三宝、内心的文殊,会起信心。起信心就是相信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也就是禅宗三祖《信心铭》中的“信”,信心发展到极致时,就是信自心是佛。

信,有教门的信、祖门的信。教门的信是信权法和实法,它是接引入本性的道路、方便。譬如首先信三世因果,行善得福、造恶得罪;然后信四谛因果,以我执起惑造业流转轮回,除我执断惑灭业能得解脱;之后信大乘因果,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是成佛之因。而祖门的信心或者金刚乘的信心,是相信自性是佛,本自元成,不是因缘所生的。这时的信心关键有两个:信本无和信本有。一切客尘本来没有,叫做“本来清净”;一切佛功德法法尔具足,无欠无缺,它是亘古常存的无为法,这叫“本自元成”,这是大圆满的信心。而禅宗是信本来是佛,既然本来是佛,哪里还要制造一个佛?既然自身是佛,哪里要去外面找佛呢?这就是根本的信心了。

“悲”,就是见到芸芸众生将本无执为有,将本有执为无,落在增益和损减两种妄执当中,结果整日迷失自性,不断向外追逐客尘,起惑造业,流转不休,自然对他们发起悲心。信和悲两者是学道的根本。

或者就净土而言,相信自心本来是净土,由此得佛力加被而深证净土,这都是自然智慧所现。再看到虚妄之土——秽土,就要生悲,以悲力入一切幻化界去帮助众生回归。

或者说,信代表悟到自心本具法身、受用身,悲代表出现大悲化身的力用来救度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现在信心与悲心的自性已经出现,明显见到五髻童子的所化,已经出现许多个文殊菩萨、许多个未来佛、许多个回归法界者,因此唱起欢乐之歌。

自心内视犹如彩虹现,

寻觅不得放置即空明,

与我久处文殊童子尊,

从未谒见今时已明见!

往内看,自心像彩虹一样,似乎有个相,实际寻找时得不到,这样放置的话,它是明彻的,和我很久以来相处的文殊童子从没见过,今天明显地见到了,真是庆快平生!

这是法王上师彻见自性文殊或者彻见本性后,从心里发出的庆快平生的乐歌。“自心犹如彩虹”是指心看似有实际无,就像空中以因缘和合而出现的七彩霓虹,看上去有,实际去寻找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禅宗二祖说的“觅心了不可得”,没有心。又如《般若经》所说:“心即无心,自性光明”,它也不是断灭的。这个明空的本性就是文殊童子。

“与我久处”,就是所谓的“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它时时在你面门放光,你自己却不认识。它没有离开过你一秒钟、一尘许,它就是你的本性,怎么可能有两个东西或者彼此脱离呢?这就叫长久以来相处。由于它是亘古亘今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根本不会随生住异灭的四相所迁,即使入在生死中,也没有灭过、失去过;即使成道了,也没有增加过,所以叫“长久”。表示它是本性,不是因缘生出来的,因此无始以来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发现,结果在外面执取实法,认假为真,迷失了本性。

要知道,最关键就是见到自性文殊,佛法的心要处就是明心见性,它是圣教的心髓,是恢复本来成佛的最关键处。今天终于见到它了,就像十字街头见到亲阿爹一样,这时才认识了自己。

第十、十一颂 惠施妙法喜筵的乐歌

无有勤苦观察重担负,

心间无坏童子瓶身刹,

自明文殊师与眷聚时,

善说妙法喜筵已广施!

清净刹中清净勇士行,

深广语增求脱众心乐,

梦中亦未得现此境相,

我等师徒今已得此现!

没有被勤苦观察的负担重压,心间常然无坏的童子瓶身刹土中,自明文殊智慧导师和念的眷属聚会时,对众生发放广大善说法的喜筵!在这清净的刹土中,以清净的菩萨勇士行为,用深广微妙的法语使得求解脱者增长内心的欢喜,这是在梦中也没得过的现相,而今我等师徒一起得到了!

这是指法王在善财洞见到文殊后,就到了东台的那罗延窟,当安住自性时,自明的文殊导师与念的眷属聚会时,自然流现了以《文殊大圆满》体系为主的一整套妙法喜筵,为有缘众生传授。

没有被勤苦观察的负担重压,说明并非像一般寻思者凭借记忆、思维、研究等等来造论,而是住在法性中,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这样的妙法。用譬喻的方式说,在童瓶身的刹土里,自明的文殊导师和念的眷属聚会——这都是指自身的了义文殊。也就是,本然的智慧应缘自然从念中出现殊胜的妙法,不加一点分别,这是极其殊胜的善法喜筵。纯粹是天然的,纯粹是大智慧的流现,纯粹是光明藏中所现,因缘成熟时自现而出,恣意而说。

因此上师欢喜地说:在这清净的刹土中,没有凡夫自私自利的烦恼染著,也没有分别妄念,是如此清净的勇士之行,以极深广的妙法甘露,使得凡是求解脱者都心意欢喜(因为这是得解脱最无上的妙道),连梦中都没想过能得到的显现,竟然在此次得到。也就是,这个因缘实在太难得、太殊胜了,当它会聚时,直接从普贤王如来上师的心中流出。这样,一整套的妙法终于传到了人间善缘者的心上。

这里的“深广法语”,还包括给大众传授的《三主要道》《佛子行三十七颂》《道次第摄颂》等等,对于特别根机宣讲了《文殊大圆满》之类的妙法。

第十二颂 已经获得从乐入乐大把握的乐歌

今时仅做放逸安乐睡,

天尊净刹已结殊妙缘,

净心广发大愿印持故,

从乐至乐已得大把握!

这以后,即使每天只是放逸、开开心心地睡觉,但实际上已经跟文殊净土和智慧尊结了很好的缘分的缘故,以及以清净心发广大愿印持的缘故,已经得到从乐趣向乐的大把握!

佛道的殊胜缘起,就是文殊智与普贤行并运。一来到了文殊刹土,和文殊菩萨结了甚深的缘分,加持已经入在心中,此后就会开启智慧。其次,所谓广大的行愿,就是以清净的普贤行愿、特别是归摄在导众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力广大印持的缘故,缘起已经成熟了。以缘起不虚的缘故,以自心已经被文殊智、普贤行摄化的缘故,将从此展现出从乐趣向乐的光明历程。

“净心广发大愿”,是指普贤行愿,归纳而言就是“圣教兴盛”和“有情增广利乐”两大愿,特别途径就是摄受有情往生极乐世界。诸如此类的殊胜大愿要点,每一种都做了至少3百万遍的现场共修。由于当时的因缘极其殊胜不可思议,实际上已经发自清净心以广大愿诵持了普贤愿王,对于以后的缘起做了印持。由于诚心诵愿、缘起力真实不虚的缘故,将来必然按这个方向发展。由于已经跟文殊智慧尊结了深缘的缘故,必然在内心出现智慧,出现导航的要点。因此,以文殊智为眼,以普贤行为足,已经纳入了从乐走向乐的光明途径,也就是终将展开从现前至究竟的一切菩提道的内容。

第十三颂 由生乐死乐一切乐而念文殊深恩

生时欢乐当成教众利,

死时亦乐定往极乐土,

如何行持皆住欢乐境,

此乃文殊智慧勇士恩!

现在是生也快乐,因为一定会去成办圣教和众生的大义;死也快乐,因为必定走向具足大乐的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怎么做都住在欢乐的境界中,这都是源于文殊智慧勇士的恩德!

缘起不可思议。此前上师圣者在文殊菩萨面前祈愿:“您是佛法事业的作者,多劫以前已经得到授权,祈求您加持无垢的佛法日月之光,遍满众生具足福德的虚空界。而且,我为了利益遍虚空界的一切有情,誓愿虚空界尽之间恒常精进,祈求圣尊当即赐予加持,能够快速达到跟一父同等的缘分。”(《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当时亲见文殊,得到文殊圣尊的加持无余入心,因此上师这里说:由于缘起不可思议,以文殊智慧尊无上的大愿力、大悲力、大智慧力入心的缘故,我等师徒往后真正处在安乐的境地当中,这都是因为文殊智慧是安乐之源。

由于智慧眼目会摄引自心入于安乐正道,以普贤愿力坚定不移地往这上走,而所有普贤行愿就摄在圣教和众生大利的两大愿中,那么现在已经得到文殊智与普贤行的交相加被,使得我们往后不会再走别的路,我们的生将无比欢乐,因为我们会一直去成办圣教和众生的义利。

再者,普贤行愿导归在西方极乐世界实现,对这一点,我们也有胜解。上师带领上万眷属亲礼文殊圣境,就是要共同发普贤行愿,引领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导向极乐世界的最大动力源,就是普贤行愿;能够速疾成就往生,现前普贤行海的大愿力,就是普贤行愿;能够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的大愿王,就是普贤行愿;周遍、广大、无尽、称合本性的大愿王,就是普贤行愿。上师在《亲见文殊祈求加持颂》最后也说:“愿从今生至尽未来际,念念不离第一胜天尊,而令无上普贤行愿王,一切义果无余皆现前。”由于是以大愿王真实印持的缘故,又是以导归极乐世界为实现捷径的缘故,我们如是胜解、如是发愿,如是修行的话,我们的死也将是安乐的,会速疾生到具足大乐、不可思议、无住大涅槃源泉的阿弥陀佛的胜妙净土。在那里将得到弥陀大愿王的殊胜加被,使得自心的文殊智开显,普贤行现前,从而在虚空界尽之间成满众生的利乐。

这一切都是文殊智慧勇士的恩德,是无上智慧尊加持入心的结果。从自性上说,也是唤醒了自身的文殊智,从而看清了前进的道路。一切愿行的根本是智慧,由于智慧已经抉择认定的缘故,必然如是愿、如是行、如是果。因此,都是基于自他文殊智慧勇士的恩德。

也就是,一切菩萨行海归根结底就是成办圣教和众生的义利,由于文殊智慧勇士已经抉择看清楚了,唯有圣教是一切众生利乐的源泉,唯有利他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因此就会在生时,坚持不懈地念念成办圣教和众生的义利。也正是由于文殊智慧勇士的恩德,才能够了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殊胜的缘起,以及弥陀愿海所惠予的真实之利。在《弥陀经》里,诸大菩萨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如果没有文殊的智慧,就不能证解净土法门,不能胜解这样不可思议唯佛行境的法门。只有以文殊真实智,才能够证解净土法门;只有以文殊的胜妙智,才能够通达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只有以文殊的胜妙智,才知道佛果不可思议的境地;只有以文殊的大智慧,才知道这是超出通途法门,即生成办解脱、登不退地、迅速实现普贤行愿的特殊道路。因此要知道,以文殊智才去修持胜妙的净土法门。

第十四颂 为报恩故誓愿尽未来际利乐群生,祈求一父赐予加持

为报尊恩乃至虚空际,

于无边众广作利乐义,

无畏誓愿若已由衷发,

一父当予加持赐威力!

忆念文殊勇士给予生乐、死乐、一切皆乐的大恩之后,就发起想报恩的心。如何来报恩呢?唯有利益众生。因此,发起尽未来际对无边苦难众生做现前和究竟利乐大义、在生死界无所畏惧的誓愿,而且进一步向一父文殊祈求。

所谓的赐予加持,当然是对于一切正义的事业。而我现今已经发起不杂任何私利,愿意在虚空界尽之间,对广大无边的众生界,毫无偏向、平等地做一切现前究竟大利的誓愿,这是最称合文殊本心的事,也是称合自性的事。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之所以发不出妙力,就是因为执著自我,因此局限在以迷妄的我执、私欲的力量造作各种轮回业、现前各种恶趣苦上面。现在我已经一反过去的愚痴状态,发起一个尽虚空际恒勤饶益众生的大愿,这是最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也因此,向一父文殊呼求:愿您赐予加持,赐予威力,让我无碍地成办!这也就是依文殊智成办普贤行的意思。

我们要从中懂得祈求文殊得加被的要诀,就是要发最极广大彻底的利他之心,不要有任何自私的保留,也不要有任何时间的局限、心里的厌足等等。像这样,发出称性的、周遍十方三世的利他普贤大愿,就能得到文殊的充分加持,由此尽未来际会展开利他的大业。它是最称合本心、最符合正义的,是最最贤善、清净、理所当然应做的。我们应当如是随学上师而发愿。

阿旺罗珠聪美戏说于那罗延洞窟中。

思考题

1、本歌流现的缘起是什么?法王为何自称“小儿”?

2、第一颂:

(1)五台山圣境中,文殊的依正庄严已全部显示出来,这意味着什么?

(2)“善缘者欢喜的喜宴”指什么?

(3)“善缘者”指什么人?我们如何成为善缘者?

3、第二颂:

(1)仅仅到文殊刹土就能得到何种利益?对此如何生起信解?

(2)与文殊相应的缘起是什么?

4、第三颂:

(1)“深广”指什么?为何称之为“深广”?

(2)解释“自现刹中导师眷属众庄严聚会”的涵义。

(3)为何以《普贤行愿》印持作礼供祈愿等,就会聚了未来导师和眷属在自现刹土庄严聚会的缘起?

5、第四颂:

(1)从外义、内义解释“文殊童子一父敬顶戴”的涵义。

(2)为什么由文殊智会自然起悲?

(3)为何称三有为“幻城”?

(4)如何种植在三有城中游戏度众的种子?

6、第五颂:

(1)什么是“智慧自色殊胜天”?如何得到这个果位?

(2)解释“佛语法理无漏净甘露”、“无余总持慧辩”的涵义。

(3)为什么智慧对于修行极端重要?

(4)“善缘”指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

7、法王到文殊刹土时:

(1)仰观见到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文殊童子自力”?

(2)解释“雄猛文殊圆熟净自色”的涵义。为什么说未舍身已经到了文殊净刹?

(3)“五髻化生”指什么?详细解释他的相。

(4)内视明见了什么?解释“自心犹如彩虹现”、“与我久处”的涵义。

8、法王为有缘众生惠施妙法喜筵的情形如何?

9、“从乐至乐”指什么?法王和眷属是如何得到这个把握的?

10、“生乐死乐”指什么?怎样实现“如何行持皆住欢乐境”?“文殊智慧勇士恩”如何理解?如何报答此恩?祈求文殊、得加被的要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