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倡修学《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讲记(一)》 ︱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 译 ︱ 智圆法师 讲解 ︱
只有认识了这些以后才明白了三苦的内涵,真正通达了苦谛。
学《正法念处经》重要,还表现在能看清业和果的关系。只有看到业果的关系才能发生断恶和行善两方面的欲,才会趣入人天的善道,在这之上才会发生三乘圣道。《念处经》中已经确定了它的法则,给出了具体的业感缘起的指示。比如以十恶业怎么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以十善业又怎么生到上界人天。其中的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从前到后发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确立业果正见非常重要的经典。
学了以后会发生真畏惧、真欣乐,这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论上,一定要发生心行上的变化。再者,对整个世界就是业在支配这一点,通过《念处经》会得到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它唯心变现的法则也容易深入。也就不会再有无因生、邪因生这类的邪见,不会以为它是被某个造物主、人格化的神所摆布,或者认为是无缘无故自然出现的。能看到贯穿轮回的一条线索就是业,由业在支配,在变现,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净化业。诸佛只能给我们指明真相和顺应缘起的大道,无法代替我们发生心理、行为上的转变,所以一定要去学《念处经》才能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发生的如理的观念。
对于受熏非常严重,已经有各种错乱知见堆积在心的我们来说,没有《念处经》这样的大部头详详细细、有条不紊、一段一段地开示、引领我们去看的话,要转变观念恐怕相当不容易。但是经过这一番以后,心里就已经装下了足够多的真相,发生了足够多的认识。这些集合起来就有希望建立业果正见,而它就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从这以上才有所谓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引发业果正见的根本素材。
在已经破掉了以前熏下的常、乐、我、净等颠倒执著以及各种不顺应缘起的邪见以后,见解的天地就打开了,这个时候就真正可以开始在三士道上行进了。过去的邪见大厦已经倾塌,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见、四谛正见,在这之上可以顺利地迈入大乘的修行。
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对苦的认识上,再推己及人就会发生广大的大悲,这种意乐如何达成?必须对六道轮回苦有一种特别深、特别广、特别透彻的了解,知道那无非是苦,知道那种苦的轮转无休无止,这样才有了大悲心所缘的对境,从这里会出生真正出世间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对轮回的认识上,因此它成为引发大乘意乐的根本前行。
要用心学天界苦
要修《净心法要》观察五蕴从无始以来流转六道连绵不断的苦,没有《念处经》的基础就很难有具体内容。学好了《念处经》,想到天人的苦、阿修罗的苦怎么在蕴上成熟,怎么不断地出现各种苦、乐、舍受等等,就知道五取蕴全是苦性,可以深入、具量地思维下去。离开这些,就失去了观修的所依,难以引发普厌三有的圆满出离心。
为什么要有人传讲呢?
传的意思是,传者心中经过了若干过程,已经把它连成片了,有了连绵不断的真实心意,之后给别人讲,听者听到就受了熏,知道前前后后的状况。这样讲一遍、听一遍,就有了心理上的过程。由别人带着整个看了一遍,以后自己再看、再学、再思维就容易多了,能很快深入契合到法义上。什么事情都有很多步骤,如果前面的步骤没有纳入,后面就无法进行,会出现中断的情况。
一般人一开始难以连成片,很难依自力通过文字和思维从头到尾连下来,所以需要有人带。由别人带着走过这个认识字面含义的过程,自己就可以上道了,可以反复思维、深化,集成心中的正见,也可以给别人讲解等等,这些都会很顺利。基于这是修道根本性的基础,所以不可或缺。
在描述天界状况,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了。它不是一星半点地讲讲,那没办法集成观念,而是讲了很多例子,只要一路学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对天界苦就开始有了具体认识。如果不这样进行,即使过了二十年,一说到天人苦,心里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很空洞;说到六道轮回,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说到普遍出离三有,也很难由衷地立愿。因此需要讲解《念处经》里的指示天界苦的一部分内容。
在《念处经》里,佛用了极大篇幅讲述天上的欲乐、生为天人放逸以及最后堕落的苦。这是非常大的主题,它意味着世界上层看似是乐,实际全是苦。看透了上层以后,会认定整个三有世间完全是苦,不再抱持有乐可得的希望,因此,学这部分可以全面瓦解掉乐颠倒执著。
有情心中的乐执有它的一套系统,想要乐,不想要苦,而在乐的认定上很有问题,这就是乐颠倒的来源。透过佛语了解了天界的欲乐,看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开始能真正认定它是苦性。再拿人世间的小欲乐与之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就像黄金旁边的瓦砾一样,这时,对人间的风景、物质、权势,爱情,各种美味、妙衣、交通工具、电子网络等的爱著心就会退下来。也就是通过比较,发现天界是那么富丽堂皇,具足五欲妙乐,人间的享受比不上天人的一个指甲,然后会知道,追求世间享乐,只是被乐执诳骗、受了乐颠倒心的诱惑而已,从而放下耽著世间的心,所以十分重要。
如果不学《念处经》天界方面的内容,很难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道的差别。在《念处经》里,佛讲每一层天的状况前,都会先指示人间行持怎样的善业能上升天界,然而享受天乐时忘记了宿命,放逸在欲尘中耗尽了福报,最终多数要堕落。从这里就发现,有漏善业不究竟,必须寻求出世之道。通过数十数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说以后,谁的心里都会产生这个认识。但是,如果抽去对具体事相的揭示,对前因后果的指示,没有一个一个介绍,恐怕只停留在几句抽象的原则上。其实,原则是从事相里提出的,如果没有事相,很难发自内心地唯一求解脱,分不清世间和出世间,也不会辨别一般善行和出世善行。学过《念处经》以后,在这上面会有泾渭分明的差别感,心里特别明了,发心特别干脆,方向特别准确。
这对于修净土来说也非常重要,了解了天界的状况后,才知道净土是唯一的归宿。我们都有避苦求乐的倾向,在求乐时为什么唯一要抓住净土呢?这要有多种差别的显示。如果没学《念处经》,只学了净土经教,那就缺乏对比、衬托的因缘;学了《念处经》后再看净土妙乐,虽然都是园林、莲池、妙音等等,但知道二者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别。净土唯一是出世法、无漏界、涅槃果,到了那里唯一住在不退转地,一直趣向佛果而后已,而且是佛心无漏妙智的显现等等。像这样去观察时就会得出结论:净土超出天界百千万亿倍,由此,不会再想求天界的果,唯一把善根回向西方,这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再者,通过对比知道天界超过人间百千万亿倍,而净土又超过天界百千万亿倍,这么一比较,心中对净土的向往必然如江赴海般不可逆转。
修行净土,往生的关键就在欣厌,而欣厌的关键就在认识轮回苦和净土乐。为什么那么多修净土的人没有往生呢?就是因为颠倒回向。他没有真正的求解脱心,没有以净土为归宿,因此跟阿弥陀佛感通的力量就弱。
读了《念处经》对往生净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全部看透、看破了,明白轮回里只有苦,没有别的结局。升天也不可爱,不喜欢享乐一回终究堕落的结局。通过对天界的认识,才真知道净土的位置,否则就分不清天界和净土。天界一层一层的看过去,越来越感觉净土殊胜、美妙、庄严,越来越知道弥陀的本心,越来越想要把全世间界的所有众生都引到净土去。在这里的确是三界火宅,的确没有安康之处。这个时候人天的道和出世道分得清楚,自利的道和他利的道分得清楚,一心仰赖弥陀,即生要超出三界苦轮的心会非常地坚决,认识上是非常断定的,不会糊里糊涂的。
由于认识的坚决,就不会把现前做的功德回向到三界里面求人天的福报,任何一分善全都摄持,一心回向到极乐世界去。这种断定心就来自于认识的彻底,而透过《念处经》的学习,的确可以发展这个观念,会出现这样非常断定的心,这就让我们往生净土有了真正的希望,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了希望。
在作思维修的时候,有由博返约的原则。本人感觉如果由《念处经》这样广大的铺陈,逐步地看到它,最终结成原则的时候非常容易,而且坚实有力。譬如《念处经》一读了,几个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上界和下界就是由善恶和苦乐分出来的。上界是怎么样的安宁,下界是怎么样的苦痛,他会知道一心要行善,一心要往上走。而黑的东西、暗的东西、恶的东西是坚决要断掉的,否则一定会沉沦在下界。
我们容易理解痛苦是苦,但很难理解安乐也是苦,最难看破的是天界乐,它比人间的乐高级百千万亿倍,只是现在没有生在那里,一旦生天是不愿脱开的。又基于目前是贪欲的时代,是充满欲乐假相的时代,人们的乐颠倒心以所谓“幸福”的说词来表现,实际充满了欺诳。没有对天界坏苦的认识,就很难看破这些。正是由于众生难以看破以欲天为代表的高级快乐,所以佛在《念处经》里用最大篇幅来解释欲天的乐,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引生出离心,否则没办法摧毁人们的乐执。因此,天界这部分内容在《念处经》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没学《念处经》时,还不是特别清楚坏苦的情况。尽管有推理,有法则上的认定,以及结合人道的一些想法,也得了很大利益,但自从看到《念处经》里对天界的解说以后,才感觉视野一下子变得非常宽广。像这样,看了非常多的高级世界从头到尾的事,经验老道的人自然就认识了坏苦。这本来蛮抽象的,要有一定的观察力才能摸到坏苦的内涵,行苦就更难了,但是学了《念处经》,详细了解了天界一层一层的状况,经过多次以后,大多数人基本都变得经验老道了,都知道乐是怎么回事。不必学抽象的理论就基本明白坏苦了。再把法则、纲领拿出来,一下子就透了,马上会出现观念,成为终生不变的定解。之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花样翻新,出现多么诱人的欲尘境界,所谓新的概念、理念,幸福感、快乐感等等,面对这些时丝毫不上当,一心想要出离。所以我认为,学习天界的事是了解坏苦的最好材料。如果还能深入下去,对于行苦也能很快了达,乃至全盘通达轮回苦。经过这个过程,基本有了苦谛的定解,解脱道的道基就建立起来了。
通过学《念处经》,才真正认识到人超过天。跟天界乐一比较就知道,人的乐很少,没有那么重的欲乐让人分心、放逸,所以人好修道,叫做“有暇”。学了《念处经》以后,会非常清楚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和他的境界相。看到下面是黑世界、苦世界,太苦了,上面是乐世界、白世界,太乐了,中间的人道不苦不乐、苦乐夹杂。而且看到,在短暂的一生中,因缘组合得恰好能让心住在法道上,修真实圣法,所以人道最可贵。人的心识状态不是太苦,逼得没办法修,也不是太乐,放逸得没办法修,而是处在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这个状态很安闲,恰好能趣入法道。因为法是很深细的,没有福德因缘就契入不了,而这种能契入的状态就叫“闲暇”。这样比较后,马上知道人身在六趣身中最宝贵,会引起这个大观念,从而百倍珍惜这次机会。所以,学了《念处经》,把六道上下状况结合起来观察,就突显出人道的可贵,知道要珍惜暇满,这也是促进暇满观念的极大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