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二·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二-暇满难得》 ︱ 嘉维尼固尊者 讲授 华智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文 ︱

丙二、所说修法之次第中,思维暇满难得分为四项:一、思维体性之闲暇 二、思维差别之圆满 三、思维难得之譬喻 四、思维数量之差别。

所谓“暇满难得引导”,就是透过思维来引发暇满难得的观念,由此发生珍惜人身的心态,以及尽力以人身摄取大义的取心要欲等,所有有关“暇满难得”的内在善心都需要生起。引导又分为外引导、内引导。外引导是老师教我们如何来思维,并逐步发生新的观念和取心要欲;内引导是透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引导自己,也就是按照法轨,在心中一步一步如理如量地进行。

暇满难得的善心观念是通过缘起而发生的无颠倒心,需要一定的内心路程才能发起,所以理应透过次第逐步引导。所谓“次第”,是指内心行进的步骤。譬如此暇满难得的引导次第有四:一、思维体性的闲暇;二、思维差别的圆满;三、思维难得的譬喻;四、思维数量的差别。也就是透过这四者,逐渐发展出暇满难得的观念和取心要欲。好比制造一辆轿车需要组装各种零件;或者说把各种因缘条件组装起来,整体的轿车才能发动。同样,在内心的改造当中,透过各方因缘一分一分地组合,观念逐渐被调动,等到因缘完备时,就必然发展出珍惜暇满的无颠倒心,出现一心希求大圆满前行、正行等法要的取心要欲。这种希欲一旦具备,就可以作为修持龙钦宁体法要从始至终的根本动力。

体性分、差别分、譬喻分和数量分此四者次第决定,其中以前两分能取得“暇满”的认识,以后二分能取得“难得”的认识。暇满是一种法,如何进行了解呢?从体和相来了解。体是从遮除违品而安立出的共相,也就是透过了解“八无暇是什么”来确定远离八无暇之后所出现的一种闲暇体性,这便是能够修法的因缘,所以“暇”是体性上的说法;至于此闲暇宝身具足了哪些圆满,则需从法的差别相上来观察。

所谓“自性和差别”或者“体与相”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差别是指体上的德相或者内外因缘的殊胜性所在,或者说是本体所具备的几分内容,而这一切内容说明的正是其本体。譬如,某人作为总体,他的相貌、见解、福报等等就是差别相。如果要完整地认识他,不仅需要知道其体性,还要了解到他所具有的殊胜性。具体来说,就是从方方面面,譬如透过相貌庄严、智慧超越、心量广大、慈悲心强、精进、有福德等等,看到他所具有的差别相。

如是透过体性和差别,对于“暇满”两字,既认识到它的总体,又知道它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具体的认识:暇满是人身宝。也就是说,把体、相两方面和合起来,才会出现到量的“暇满”认识,以此认识才能进一步谈“难得”。反之,不思维体性,就不了知闲暇的涵义;不思维差别,就不认识它的具体内涵。如果尚且不识“暇满”,又如何能发出后后的“难得”之心?

譬喻和数量两分是为发展“难得”的观念。从譬喻上可以看出,获得人身实在是概率极小的事件,无法用数字表达,无法由世间的导师、学问、理论来证成,只能透过佛语来引导我们的观念。因为唯有佛陀以无比开阔的智慧眼彻底了达缘起,见到人身难得的事实,继而以智慧的善巧力为我们宣说。如果是透过人间的稀有现相来表达一种超越世间的认知,这势必很难;如果用非常小的数字来表达,在纸上又根本没办法写尽。若非透见缘起事相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想到、说出。于是,佛陀宣说了“盲龟值木”这一如实而深广的譬喻。也就是说,“难得”这一分不是依从世间观念,而需依从佛陀现量所见、需借助种种符合事实的譬喻来拓开观念。

之后,透过数量的对比,来表现出人道众生是群灵中极其稀有的珍瑞。其中分为善趣和恶趣的差别,以及善趣中一般人身和具法人身等等的差别,由此不难了解暇满人身的难得。

对譬喻和数量两分思维到量,自然会发生人身极其难得的观念。从此不再只是听听而已,而是能够透过譬喻的具体认识和数量上的对比,实际感觉到佛陀给我们传达的信息。一旦真正相信人身难得,必然极其珍惜、保爱,不愿再用它来行持任何无意义的事。以如是观念和动力驱使,之后修持大圆满龙钦宁体法类,就会昼夜精进、愿将自己的一生全部贯注其中,从而修有所成。

如果未能开展出最初的取心要欲,由对暇满无知、对难得无知的缘故,自己完全被错谬观念所转。觉得人身没什么难得、没什么珍贵,可以随便用人身来造业,甚至失坏也无所谓等等,这些都是来自愚痴心。如果不能破除愚痴心、开发出智慧来观照抉择,心力也就难以提起,反而是完全跟随过去的愚痴习气,被颠倒而行的错误观念左右,任意糟蹋、肆意浪费时间,根本无法发挥出人身正面的作用。由此导致后后的修行一个都不会成功,最多学一点皮毛知识,用于增上傲慢,发展出各种我执、我见、自我表现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起初就把握住道的扼要,以免越来越发现无法调理自心。

总之,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思维的理路层层递进。无论是要产生到量的无颠倒心,还是要以强大的胜解信为前驱,发展出极大的取心要欲,之前一步一步心灵的进程都不可缺少。否则,认识不到位,胜解难以被引发,心上的修量就无法开展,取心要欲、善法欲也都难以被调动。

也就是说,首先学习暇满难得的内容,随后要透过思维产生非常确定的深广认识,之后才可能发生观念上的转变,并抉择大义和非义,推出取心要欲,以及抉择如何迈向法道等等。再再加强取心要欲,产生昼夜精勤修法之心,才算是引发了内在暇满难得的观念和欲乐。这些都是逐步引发,而不是凭空生起。

以下思维体性之闲暇等的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法轨》作为参照;二、本论普贤上师的详细指点。从之前所学晋美朗巴大祖师的法轨,我们可以观知,本论只在文句上稍有变动,根源即是来自《法轨》。也就是在祖师给出法的轨道或者大的总纲之后,接下来是普贤上师的详细指点,这便是两者的关系。我们之前既然学习了法轨,此处就不必再进行太广的解释,只需提纲挈领即可。

今初(思维体性之闲暇)

总言之,未生八无暇处,而有修作圣法的闲暇,称之为“暇”。“无暇”者即是八无暇之处。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蔑戾车与长寿天,邪见生于无佛世,喑哑此等八无暇。”谓生地狱者,连续不断受寒热苦故,无暇修法;饿鬼者,备受饥渴苦故,无暇修法;旁生者,受役使及互害之苦故,无暇修法;长寿天者,于无想中虚度时日,无暇修法;生边鄙地,无佛教法故,无暇修法;生为外道,或与彼同分邪见者,自相续为邪见所染故,无暇修法;生于暗劫,三宝名字亦不得闻,不明辨善恶故,无暇修法;生为喑哑者,识不堪用故,无暇修法。即是指这样八种。

“总”意为提取共相,也是通过遮除违品给出定义:没有生在八种无暇处而具有修持圣法的闲暇,称为“暇”。为能了解“暇”,必须首先明确无暇的涵义;要了解无暇,又必须从因相 [1] 着手。

无暇之处共八种,包括非人的四类——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以及人中的四类——边地、邪见、生于无佛世、成为喑哑。

为何称为“八无暇”或者“八难”呢?文中的八者各自以“故”字显示,表明结论是通过理由证成,“故”字之前是证成此种无暇的理由。“无暇”是指心中没有修法的闲暇或者空间。八难侧重点各有不同,我们应当按照祖师开示的法轨,来掌握每一个无暇的要点。譬如,三恶趣重在苦受连续不断,一直处于苦苦的逼迫状态,故而不可能有修持正法的闲暇。分别心无法同时用于两件事,正处在苦的困恼中,就只有受苦的份,不可能以安闲的心态缘于法义展开思维、观修。因此,对于三恶趣着重观察其苦受连绵不断。

就地狱而言,持续的寒苦或热苦极其深重,无法修行,或者说是心中不会出现修法的因缘。应当体会到,“暇”是一种修法闲暇,或者内心很安稳、闲适的状态。缺乏福德的地狱众生内心不能安住,就没办法趋入修法。其次,饿鬼众生感受极强烈的饥渴,一直被苦受逼恼,非常虚弱、慌乱的缘故,无法修法。再者,旁生由于不断受到驱役、没有自在,或者互相被啖食而感苦的缘故,心识不安稳,无法修法。

对于长寿天,要注意体会他们的因缘状况是一直停留在无想当中虚度光阴,所以无法起现修法之心,如同完全被冰冻的鱼。

以上四者是从心识的状态上而言无有闲暇修法。对于远离正法的边鄙地则应当从环境上考察到,他们没有少许佛的教法的缘故,也不会出现修法的因缘或闲暇。

邪见者是内心不接受或排斥佛法。譬如,生为外道,所持见解根本不同,他们的内心被染污而不尊奉本师,不依佛法为道,也不会出现少许接受佛法的状态,因此无有闲暇修法。或者即使已经入于内道、不算是外道,但是对于人和法起各种邪见,自心被蒙蔽,不肯接受正法,不生信敬,反生许多负面心态,这种同分的邪见者也不会拥有修法的闲暇。

暗劫是指无佛出世的时代。在佛出世的时节,以及佛灭度后的正法、像法、末法期间,世间上有佛法,还有学法的机缘。然而,在佛出世前、法灭度后的空虚时代,没有少许闻法的因缘。失去了佛法光明的照耀,众生完全处于无法明辨善恶是非的痴暗当中,他们无暇修法。

喑哑是属于根身的障碍。如果是这种诸根残缺的喑哑状态,口舌不能言说,心识不能正常缘法观察、思维、抉择等,也就不可能如理精勤地修习善法,因此叫做无暇。

如上所述,思维无暇是通过理由来认定。同样,以下外前行等修法也是基本全部落于思维,而思维则是围绕理由。整个道理的经由所在叫做“理由”,通过理由、理路来证得定解、转变观念,结果将会出现胜解信;具足信念之后再产生欲,就能推动我们的心不断发生转变。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道理,也是本法从始至终贯穿以理由的原因。

譬如,对于本部法我们就应当掌握其脉络、要点、理道。否则,不免总觉得内容零零散散,难以把握整个篇章。

有人问:为什么要抓住脉络?

回答:因为本部法的脉络是文殊菩萨直接给出的修心图谱,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密码。如何开启密码、使法义融会于自相续并真正起到作用呢?这就需要理清脉络或线索。让心上的理路清清楚楚,才能够进一步真正契合,如同输入正确的密码而开启宝藏一般,暇满难得等修量将在心相续中逐一出现。

要想把握脉络,就需要善于摘取要点。一旦抓住每段内容的中心点,“纲”便自然明显,即所谓“提纲挈领”(抓住网的总绳,一个个网眼就都能张开;手提衣服的领子,衣袖也就跟着被提起),抓住纲领、关键,就能带动其他环节。

在对这一段闲暇的法义进行思维修之前,需了解“暇”的体性。暇是指远离无暇,所以关键要掌握无暇之义。无暇包括八种,文中通过教证一一列出。对此八种的认定,我们又要从理道上来进行。内心要反复追问:为什么是无暇?其实八者最终都落到四个字——“无暇修法”。藏文直译为“无暇作法”,指没有时机或缺乏内外因缘和合的缘故,不能出现法上的运作、运行。


[1] 因相: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