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相品第一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己二、清净之相分二: 一、略标 二、广释

这里是从离垢清净的方面,对远离了因之业惑和果苦所摄的轮回,也就是苦与集无余寂灭,称为清净或涅槃(这不是从自性清净的方面说)。这清净或涅槃的源泉即是二取空性,因为能获得清净的道唯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而所谓的果也正是二取空法性的现前。因此,以下就重点抉择空性的体相。

庚一、略标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略说唯有此。

“诸相”:空性的种种相;“异门”:空性的不同门类或名称;“义”:空性不同门类所诠示的意义;“差别”:空性的种种分类;“成立”:对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二空性”:能取和所取空。二取空的体相,简略而言,就只是由这五种差别而抉择的。

庚二、广释分五: 一、空性之相 二、空性异名 三、空性异名之义 四、空性分类 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这是由“非有非无”、“非一非异”诠示空相。即:无有“二取”和有“无二取”的缘故,空性非有,亦非无有。而且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既非异体(别别他体),也非一体。这就是空的相状。

问:何故虚妄分别和二取空不是异体呢?

答:虚妄分别是有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分离,就像火不离热性,因此二者不是异体。

问:何故二者也不是一体呢?

答:因为:如果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是一体,就应成圣者入定时寂灭虚妄分别,也寂灭了二取空,由此二取空就不是圣智的行境。从这里还会引出很多过失,比如:(一)应成圣智的行境是二取;(二)应成不清净位才有二取空,二取空不是平等周遍的法性等等。

辛二、空性异名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简略而说空性的异门,应知是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等等。

辛三、空性异名之义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无变、无倒、相灭、圣智行境、诸圣法因,如其次第,是以上五种空性异门的涵义。

无变:前如是,后亦如是。比如,地狱是二取空,天界也是二取空;不净凡夫位是二取空,清净佛位仍是二取空。法性一如,无有变易,称为真如。

无倒:二取空是无颠倒的真实体性,称为实际。

相灭:二取空是寂灭一切戏论相的自性,称为无相。分别心计执的种种人我、法我戏论相,都不出二取的范畴。在无二取空性中,诸戏论相无余寂灭,因此称为无相。

圣智境:空性是殊胜圣智所行之境(义)的缘故,称为胜义。

诸圣法因:空性是出生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功德法的正因(界),因此称为法界(界是因义)。

辛四、空性分类分二: 一、分二空 二、分十六空

壬一、分二空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金空,净故许为净。

初二句从现相上分染净差别,后二句是就实相说自性清净无有差别。

空性可分二类:一、杂染(有垢真如空性);二、清净(无垢真如空性)。之所以分染净二种差别,是由于现相上有有垢(有轮回杂染)和无垢(净除二障)的分位差别所致。在有垢位,称为杂染;在无垢位,取名清净。

问:既然有垢位存在障垢,为何又说自性清净呢?

答:比如水界、黄金、虚空,即使被客尘覆盖时,彼等自性也没有被染污过,真如空性也是如此,自性本来清净。

这里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现相方面确实有染净之别。按有垢和无垢的分位差别,可以对空性安立有垢和无垢二类。从实相上说,空性自身并没有差别,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即使轮回中有虚妄分别,也没有转变过本来清净的空性。否则,空性先有垢、后无垢,就成了有为法,不是法性。

壬二、分十六空

从空性自体说,并没有很多分类。因此,只是针对空基有种种而安立种种的空。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

这三句出示六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和胜义空。

“食”是受用义。“能食”指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自性不成立,称为内空。

“所食”指眼等所受用的色等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也自性不成立,称为外空。

此内外根、境所依的身,称为“此依身”。身的一切处也自性不成立,称为内外空。

身体安住在器世界中,因此器世界称为“所住”。所住广大器世界也自性本空,称为大空。

而能见内外情器诸法本自空性的智慧,也是自性不成立的,称为空空。第一个“空”字,是在能境的智慧上取所境空的名称。

“如理”指胜义。空性是诸法实相,这是合乎真理(如理)而无欺诳的,因此称为胜义。胜义也是本自空性的,称为胜义空。

所求二净空。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这九句出示八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以下逐句解释:

“所求二净空”:“二净”指有为法圣道和无为法涅槃二种功德。菩萨所寻求的这二种功德,也是自性空,称为所求二净空。这一句是总体略说,后八句是详细演说。总体而言,菩萨是为了令有为法圣道和无为法涅槃的功德得以清净,而修习有为空和无为空,原因是:如果对道果功德取相执著,功德便不能清净。反之,了达功德自性本空,不著功德相而修习,就能使功德清净。

“为常益有情,故观此为空”:为了在现前无住大涅槃后,直至虚空界尽,恒时利益有情,因此谛观大涅槃也是空性。不住轮涅的大涅槃也是自性空,称为毕竟空。谛观此空是为了恒常利益有情,因为:耽著大涅槃,便不会现前真正的清净;而不耽著大涅槃,则能任运不断地利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故观此为空”:为了不舍轮回而谛观轮回自性空。轮回无有前际和后际,称为无际。它自性本空,称为无际空。为什么要观无际空?其目的是为了不舍生死,因为若不了达轮回如空花般本无自性,便会在观见轮回的过患后产生舍离之心,由此便不能常住轮回利益有情。

“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了令善根直至无余涅槃亦无穷尽,因此谛观无尽善根也是空性。在无余涅槃界中,一切善根无有散尽,称为无散。这无散的善根也空无自性,称为无散空。为什么要谛观无散空?其目的是为了令善根无有穷尽。不执著无尽善根,无取无著,反而能令善根永续不断。

“为种性清净,故菩萨观空”:为了令自性住种性离垢清净,菩萨谛观自性住种性的空性。自性住种性同样空无自性,称为本性空。谛观本性空就能净除内心耽著种性的分别障垢,而使种性真正现前。

“为得诸相好,故菩萨观空”:为了获得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谛观自相空。佛身微妙相好,称为自相。自相也无有自性,称为自相空。观修此空是为获得相好。执著相好反而障碍相好现前。谛观相好空,就能净除耽著相好的垢染,而圆满获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佛法”指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功德法。为了清净佛功德法,菩萨谛观一切法空。如海佛功德法,称为一切法。彼者无有实有自性,称为一切法空。谛观此空是为净除耽著佛功德法的垢染,而圆满证得佛功德法。以上八空是从道的方面宣说。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这一颂是把前十四空归摄在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二类空中。

人我、法我本无自性的空性,称为无性空。遮遣了二我后,二我无自性的有性或空性则是有的,因此从肯定方面称为无性自性空。其原因是,如果不承认此空性是有,则在遣除二我后,将成如石女儿般的断空。

问:有什么必要另外安立这二空呢?

答:如颂中所说:补特伽罗和法都没有实有的自性,而遮遣二我的无性自性也并非无有,因此为遣除执著人法实有的增益执和执著空性无有的损减执,而安立无性空及无性自性空。

辛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第一颂是成立现相方面有染净差别。第二颂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阐述不能一向说染净。

一、现相方面有染净差别

论中说:此凡夫位若无杂染,应成一切人不必修道,都自动解脱。此圣者位若无离染清净,应成如何修行亦不得果。因此,不能否认凡夫有杂染和圣者有离杂染,应从现相方面安立有垢和无垢的差别。

二、从需要区分实相与现相的角度,阐述不能一向说染净

约实相言,心性本自清净故,非杂染。约现相言,凡夫由客尘染污故,非不杂染。或者说,凡夫由客尘现相所染故,非清净;心性本自清净故,非不清净。因此,法界不能一向说是清净或不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