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修分位品第五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戊二、道之分位分二:一、安立九位 二、安立三位

己一、安立九位分二:一、正说 二、异门

庚一、正说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

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

上无上(解行)。

所说修习对治的分位,共有十八种。以九位九位来说。第一组九位:

因位:安住种性位(因是种性义)。

入位:三乘的已发心位。三乘入道都以发心为界限,发起了心就算正式进入了三乘道。因此,已发心位称为入位。

加行位:从发菩提心开始到证得初地之前的分位,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

果位:开始获得初地的分位。

有所作位:指修道二至七地,因为有勤作,故称有所作位。

无所作位:指无勤作或无学的第八地。

殊胜位:具有四无碍解及神通等殊胜功德的第九地。

有上位:有学道中的最上位——第十地。

无上位:无学道佛地。

庚二、异门

(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

灌顶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第二组九位如下:

胜解行位:种性位、入位、加行位三者所摄的资粮道及加行道位,是胜解行位。

证入位:指初地。从此位开始证入出世间道,故称证入位。

出离位:指二至七地。期间是以勤作的方式出离所断,故称出离位。

授记位:指第八地。此地获得授记,故称授记位。

辩说位:指第九地。此地获得四无碍解,对于所化众生说法,故称辩说位。

灌顶位:指第十地。此地获得诸佛大光明灌顶,故称灌顶位。

法身证得位、报身胜利位、化身成所作位:这三位都属于佛地,也就是把佛地分为证得法身、具大利报身及成办所化事业的化身三种。

己二、安立三位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

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

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应知法界中,略说有三种分位,即不净位、净不净位、清净位。随其所应,统摄了前面所说的一切分位。不净位统摄了从因位至加行位的异生诸位,净不净位统摄了有学位的诸分位,清净位即无学位。依于前面诸位中的诸差别相,随其所应建立种种补特伽罗,比如住种性者、已发心者等等。

第五品总义

三乘修道的内容统摄为三十七菩提分。其中的三十七个部分是能证得菩提的正因,是三乘修行的精要。它分为从四念住至八圣道支的七段修法。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可依次生起从资粮道乃至佛地的功德。

三乘修道都以修四念住为最初基础。修行之初,若不悟入四谛,就不能趣入解脱正道。为此,需要从观察身受心法四方面入手,趣入四谛。也就是需要观察(一)身的粗重行苦自性;(二)由受引起后有集——爱;(三)五蕴唯心无我;(四)染净法的体相和差别。经由观察,了知身是苦本,生起出离;了知受是爱因,明知所断;了知唯心无我,趣入灭谛;了知染净因果,无误取舍,而入正道。这就看出,四念住唯以观慧为体,所观是身受心法的自性。只有观修纯熟,使正念安住在身受心法的自性中,才为之后的四正断打好了基础。否则,不能以观慧了知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差别以及以正念安住在四谛的自性中,则无从生起四正断。因为不明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差别,就不知何者是所断,以何者能断,怎么能正断呢?因此,修行最初一步是引起观慧,令正念安住。

修好了四念住,就开始进入中资粮道四正断的修法。四正断以精进为体。这是在由四念住遍知了障碍和对治的基础之上,开始真正远离障碍、修集对治。所修的内容有四个: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间,需要发起精进使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广,日新又新,才能趣入四神足。不然,在过失充满、资粮寡薄的相续中,是不堪如欲安住而成就三摩地的,也就是无法成为堪能性。因此,四神足的必要前提是四正断。

依靠修四正断精勤地离过修德,使过失日少、善行日圆,则决定成为修定的法器,能顺利无碍地趣入四神足的修行。因此论中说“依住堪能性”,意思是说,依于四正断才能有能力修堪能性。

进一步,为了成就神通等殊胜功德,需要修习其成就的正因——四神足。这又要修集能生三摩地的因缘,也就是要修八断行对治五过失。在修三摩地的加行方面,需要依止信、欲、勤、安和正念,断除懈怠、忘失圣言。在修正行方面,需要以正知断除昏沉和掉举。在辗转增上方面,需要以思、舍断除作行和不作行。由此修集顺缘、远离违缘,便能生起三摩地。

以上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都属于资粮道顺解脱分的修行。以四念住为因,修习四正断;以四正断为因,修习四神足。在次第上有这样的因果关系。而且,四念住重在观理,四正断重在持戒,四神足重在修定。由四念住遍知了障碍和对治的差别之后,接着就是修四正断远离障碍、修集对治,凭借精勤的修断,心相续就能远离以往刚强、粗重的状态,堪能安住。(能理解以上三步修行的关系,就会明白《广论》道次第的修法原理所在。在进入修习奢摩他之前,道的观修着重在由观察修引起观慧。只有引起无误了知无常、业果、苦等的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心态。三士道的许多内容,都是在首先由闻思引生定解之后,再以心串习断除过失、引生功德,这样不断地离过修德,调柔相续,就能成为奢摩他的法器。)

如是经由资粮道的修习,顺解脱分的善根已种植圆满,相续堪能,便能进入加行道五根、五力的修法。首先在煖、顶二位,为求引发出世间的见道,修习信、进、念、定、慧五根。当五根修习至能胜伏违品而不被违品陵杂的阶段,就成为五力,此时已进入加行道的忍位和世第一法位。

至顺抉择分善根修习圆满时,开始现前出世间的见道初地。此时所修是七觉支。见道之后的修道,修行为八圣道支。这二支都是由入定中获得功能,而在出定位自然趣入修持。

以上七个阶段都是修清净法界,对治颠倒障碍。修是指内心缘真实性对治障碍,目的是为现前法性圆成实,修治上则有从顺无倒到无倒,从有倒随到无倒随的过程。在异生位,只是以闻思智慧随顺法界而衡量,这时执法界总相为自相,尚未生起能断障碍的圣道(有倒顺无倒)。从见道开始,无颠倒见法界自相,生起了无倒圆成实,但有二障随逐在相续中(无倒有倒随)。又经修道十地渐次断障,终至无学位彻底断除二障,消尽二取妄相,唯显圆成实(无倒无倒随)。

三十七菩提分是三乘共修的内容。在修证方式上大小乘有极大差别,所缘方面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作意方面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证得方面有小乘涅槃和无住涅槃的差别。由这三种差别可决定大乘道最为殊胜。

根据修行者相续中生起对治法的差别,可以安异生、有学、无学等各种道的分位。这就是所谓的修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