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无上品第七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壬二、无颠倒之胜观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癸一、略说

智见于文义,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无怖高无倒。

大乘胜观,从总体而言,是“于一切义无颠倒智见”,也就是无误地证悟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分别言之,是“于十处无颠倒智见”,也就是对于文、义、作意、不动、自相、共相、染净、客尘、无怖、无高十处无颠倒见。

癸二、广说分十: 一、于能诠文无倒 二、于所诠义无遍计所执自性无倒 三、于二取因依他起唯识作意无倒 四、于证悟虽现二取无实如幻故二边不动无倒 五、于离二取之圆成实自相无倒 六、于了知诸法不离二取空之法性共相无倒 七、于由真如迷悟安立染净无倒 八、自性本住清净故现染净均知为客尘之无倒 九、本来清净故于杂染损减无怖之无倒 十、清净无增故于功德增胜无高之无倒

子一、于能诠文无倒

知但由相应,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是于文无倒。

了知唯一由相应和串习则能诠文有义,相反由无相应或无串习则能诠文非有义,是于能诠文无颠倒。

分四:一、相应;二、串习;三、能诠文有义与无义;四、于能诠文无颠倒。

一、相应

“相应”,即按能诠文的字词次序无有错乱地表达。比如说“柱子”,是相应。说“子柱”,则是不相应。

二、串习

“串习”即心里串习“以这个文表诠那个义”。比如心里串习“瓶子”表诠鼓腹的容器,心里依于名而取对应的事相,就是串习。

三、能诠文有义与无义

比如,“柱子”表诠能支撑横梁的事物,如果说成“子柱”,或“柱”和“子”断开,没有关系地别别而说,就不能表达对应的事物。又比如,对没串习过汉语的藏人说“柱子”,他闻而不知其义,也成了能诠文无义。因此,具足相应和串习,能诠文才成为有义;无相应或无串习,都只是无义之文。

四、于能诠文无颠倒

如理地通达能诠文有义和无义,是于能诠文无颠倒。问:为什么由能诠文能了知相应的事物呢?答:比如,“柱子”和撑梁的事物之间本没有关系,在撑梁事物的自性上不具有这一名称,但是由分别心假立了这二者的关系后,只要一说起或听到“柱子”,就会在串习过的分别心前显现柱子的总相。由此就了知:文和义本无自性的关系,只是由分别心假立对应关系,才由此文了知彼义。

经由了达能诠文有义和无义,菩萨就能从心中生起胜义中远离语言所诠之义的证悟,因为文字对应着某种显现的相,而离一切相的胜义,是不可能以语言诠表的。比如,“长短”、“青白”、“过现未来”等名词,都对应着某种特定的显现,但胜义离一切相,怎么会有语言所诠的义呢?比如,能说胜义是长、是短、是青、是白吗?能说胜义是过去或是未来吗?如果这样说,胜义就偏堕在一方了。胜义不偏堕任何边,怎么能用语言诠表呢?

子二、于所诠义无遍计所执自性无倒

似二性显现,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是于义无倒。

“似二性显现”:似有能取所取二性的显现。

“如现实非有”:实际并非像显现那样存在。

“离有”:不成立二取的缘故,离有边。

“离非有”:迷乱识显现似有的缘故,离无边。

如实了知显现不成立二取,也非全无,是于义无颠倒。文字所诠的义是显现,了知显现没有遍计所执的二性,是于义无颠倒。由此生起离二取的证悟。

子三、于二取因依他起唯识作意无倒

于作意无倒,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现似二因故。

“作意”,是指经由前前的能所分别熏习(名言熏习)之后所产生的后后处、受用、身显现的分别作意。比如,现在生起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处)、色声等受用及根身等显现的分别作意,就是由前前二取分别熏习所现前的结果。后后位产生的二取分别作意,是这里所说的“作意”。

“于作意无倒”是指对作意的依处无颠倒了知。作意的依处为阿赖耶识,是现似二取显现的起因。阿赖耶有二:一、种种习气阿赖耶;二、成熟阿赖耶。从阿赖耶中以种种分别心熏习的因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以其力显现内外种种法的阿赖耶,是成熟阿赖耶。由此便了知阿赖耶是一切诸法之因。

子四、于证悟虽现二取无实如幻故二边不动无倒

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

“义”:能所二取所摄诸法。“非有非无”:非有真实,非无假相。“如幻等”是比喻。“不动”:不堕入边戏中。

“于不动无倒”:了知二取法既非实有也非全无,如是不堕有边和无边,称为于不动无倒。

比如,幻师变化的象马,既不是实有象马的自性,也不是全无象马的妄相,在迷乱识前有象马显现的缘故。同样,二取法既不是如显现那样实有,也不是全无妄相,迷乱识前似有所取能取显现的缘故。对此,执著实有二取,是堕有边;执著显现全无,是堕无边,都是“动”。了知二取法实际无有、唯有妄现,不偏堕有边和无边,是于不动无颠倒。

“等”字还包括梦境、水月等。比如水月,既不是实有,也不是乱识前全无。执实有水月,是堕有边;执识前全无,是堕无边。了达二取相虽现而实际不成立,如同幻化,是于不动无颠倒。

子五、于离二取之圆成实自相无倒

于自相无倒,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依胜义自相。

于自相无颠倒,即如实了知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唯有假名,由此远离一切分别。这唯是依于胜义自相而说。

就胜义自相进行衡量,本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自性,内外法唯是假名。以无分别智通达胜义自相,则自然远离此者彼者的分别。如果依于世俗的自相说,不但有名,还可以取种种差别相。比如,地是坚,水是湿,火是煖,风是动。因此,这里唯一是说胜义的自相。

问:为什么说胜义自相远离一切能取所取的分别?

答:因为各别自证智的行境寂灭一切戏论,对于此义,没有此种彼种的差别,而且所显现的种种尽所有相,并非如显现般存在别别的彼彼自相。胜义中,一切诸法无有自性,唯是假名。因此,一切法的自相唯是空性。

子六、于了知诸法不离二取空之法性共相无倒

以离真法界 [1]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于共相无倒。

离于二取空的法界,再没有一种别的法。一切法都成为法界自性的缘故,称法界为遍行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说,一切诸法无差别而具有二取空的法性,因此法性是诸法的共相。如是通达,是于共相无颠倒。

子七、于由真如迷悟安立染净无倒

知颠倒作意,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清净无颠倒。

未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名为杂染;已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名为清净。如实了知染净,是于法界染净无颠倒。

所谓的染净,并非有事上有别别异体存在,事实上,只是从自己执著我见等的颠倒作意未灭和已灭的角度,安立杂染和清净。(于真如迷乱,生起执著种种边戏的颠倒作意,是为杂染。)比如,凡夫有执著常乐我净的颠倒作意,二乘有执著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颠倒作意,都是杂染。反之,证悟真如,息灭了常或无常、我或无我等的颠倒作意,即是清净。因此,真如本身并没有染净的差别,只是从对真如迷与悟的角度,安立名言中染与净的差别。

子八、自性本住清净故现染净均知为客尘之无倒

知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是于客无倒。

法界本性清净,犹如虚空。因此,先染后净的二种差别相只是客,而不是主。如是了知客相,是于客无颠倒。

就实相和现相分析,“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指实相真如。虚空恒无变易,法界本性清净也是如此,无有先染后净的差别。因此,染净只是在现相前忽尔出生的,就像虚空有云为染,离云是净,只是观待客尘的现与不现,而安立染、净。

子九、本来清净故于杂染损减无怖之无倒

子十、清净无增故于功德增胜无高之无倒

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

有情和法实际无有的缘故,成立染净性俱无;染净之义不可得的缘故,成立染净品类无减无增。由此,于杂染损减无怖,于清净增胜无高 [1] 。如是知见无怖无高,是于无怖无高二者无颠倒。

“有情法无”:有情和法本无自性。

“染净性俱无”:由于有情和法无有自性,对无自性的有情和法,无有以烦恼系缚的杂染和远离杂染的清净,如同虚空。

“知此无怖高”:“无怖”指无有贪等杂染方面增上的怖畏;“无高”指无有信等清净方面增上的高慢;由所怖与所高的所依不可得故,自然远离怖畏和高慢。


[1] 高:高慢。


[1] “真法界”指二取空的真如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