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亲友集》中又说:如果自己不作恶,但是亲近了作恶的人,就会被怀疑是作恶者,由此增长很多恶名。如果亲近了不应亲近的人,他的过失就会成自己的过失,就像把毒箭放在一个箭囊里,其他没有毒的箭也会很快被染上毒。
这就是“近墨者黑”,也就是有情彼此之间的影响,亲近了不应亲近的人——内心具有邪见、邪意乐和邪加行的人,心自然就被他的心牵引转动,自己就会熏上恶习,因此应当尽量远离。
下面讲“判别恶知识的标准”这个主题。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我们怎么来判别谁是恶知识呢?这里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如果我们接近他,能够使心里的性罪、遮罪等恶行,先前有的不能减少,先前没有的会新增长起来,就证明他是增长恶行的根源,称为恶知识。
我们应当有一种敏感,如果发现跟谁接触时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恶的心和行为在增长、加重,就说明他是恶友,不应当和他结交。好比吃有毒的食物,舌头一舔到,马上会感觉有一种发干、发涩、被蔽住、被堵住的感觉,或者它是一种不自然的甜、酸等的味道,那马上就应当感觉这是毒素的反应,而不能再傻乎乎地吃下去。跟这类似,我们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心态不对头,心不自在地往染污的方面走,他的那种拉力使得自心往邪的方面走,这样,发现心态不正常了,怎么在起贪、嗔等的状态呢?或者心已经不清净了,善心没有了等等,那就要意识到是在接触恶友,应当赶紧远离。
现在还要认识到,有些共业上的问题也很无可奈何。世间的染污缘特别严重。比如生活在城市里,有几百万、几千万人共业的波动,会受到其中恶业的染污,所以我们一到城市里,会感觉心很压抑、空虚、烦躁,心会变得很糊涂,不是处在清明的状态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已经被染污了。自己深陷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共业业波的影响,自然就会同分相应而处在相应的状态里。
举一个例子,比如到菜市场里,一条街都在杀鸡、杀鱼,一到那儿就有一股戾气,心里感觉不舒服,那就证明这上面是有染污的。或者到了歌舞厅、影剧院等的声色场所,你会感觉那里有一种秽气,进去以后就受染污。真正到了业力的中心点,那当然受的染污很深,即使没有处在里面,但整个城市里的染污气氛也会感染到自己。所以普遍的现象是,只要到了城市,那里的各种声音、心波、秽业的染污是非常明显的,人的心一直在浮躁当中,没办法安定。而且处在很混沌、糊涂的状态,智慧一直出不来。或者自己也是坐立不安,没办法静静地看书、思维等等。
反过来,如果你到了静处,有成就者加持的地方,会发现心很清净,信心、禅定、智慧等等都能很顺利地生起,而且长时间处在清净的状态里。这表示环境有加持。
所以,我们要从人、到环境、到事物等,在一切所缘境上都看到善、恶两种知识,也就是正面和负面的增上缘的作用。由此,应当在这些问题上有非常理智的取舍,从而保护自己的修行功德,使慧命能够在善师、善友、善缘、善环境等的护持下顺利地成长。如果在这个缘起上很愚昧,随便地落在染污缘起里,严重的话,也会很快使道业失坏。这根本不像我们认为的好像没有关系,而是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这个大缘起上,首先要认识到总的法则,然后要举一反三、反十、反无量,推到一切大大小小的境缘上,都感悟到这里的确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且任何时处都不能在取舍上愚昧。这样才是一个顺应缘起正道、有智慧的人。不能说到人就不知道物,不知道信息、环境、声色等等,应当是举了几个例子,在其他方面就都会去类推、去感知,这样会很快开启缘起的正见。
比如说,我们懂了总的原则后,就应该体会看报纸跟看佛书完全不同,在这上就要有选择。比如一份报有二十页,这等于一本小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挑起人欲望的信息,一触到那些词的时候,马上就起心,不然的话,它不吸引人就赚不到钱。这里有经济、政治、商务、体育、娱乐、竞争等等,总之,你对这些非常有贪心,一看到就想看下去。结果买一份报纸,几个小时都沉在里面,左翻右翻,眼睛不断地动,心也不断地动,很快心就乱了,很受染污。如果是一本佛书,那是很清净的,你看下去的时候,心也处在相应的状态里。像这样,前者叫恶友,后者叫善友。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就非常容易体会这一点。比如看十年清净的法本,一次都不会产生染污心,根本就没有这个因素。但是你看一次报纸,马上就陷落了,而且从里面会源源不断地起各种染污心。要这样来体会什么是恶友。如果已经懂了,还不知道防微杜渐,在这里面放逸,那只要一个小时,心就已经受了很重的染污,之后就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心动得多了以后,可能半天都不能平静,失坏修法功德。
像这样,我们要从很细小的缘起的反应,认识到邪和正两种增上缘的力量。这样举一反三,会对整个缘起领域里的事有一种原则上的确定。这样就会知道该怎么走对自己有益的路。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善知识敦巴说:下者即使跟上者共住,也只能成为中等;而上者如果跟下者共住,那不必费力就变成下流了。
这也看到,心和心接触的确是互相牵扯的。就好像热气跟冷气接触,冷气得到热气的加被会变得热一点,热气放到冷气里也会变得冷一点。又好比两个人登山,一个攀在上面,一个攀在下面,上面的人要把下面的人拉上来,结果他自身就要下去一点,而下面的人得到上面的拉力,也会提升一点。心和心的关系就像这样。也就是说,人的心在一起有直接的作用,就处在不断地牵扯中。下位的人跟上位的人接触,他得到一把助力,会被往上引,但是他也只能成为中等;而上者跟下者接触的时候,他的心会往下流,会缘在下面,就会有影响。
这样我们就知道,应当一切处都往上走。无论是结交什么人、看什么书、选择什么环境,或者做什么行为,只要有自主,就应当取高尚者,这样自己会有一定的提升。如果结交下等的人、看下流 的书、做下流的行为,那很快就堕下去了。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一切恶师、恶友、恶言论、恶环境等,这才是对自己的保护。
(六、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最后是总摄以上依止法的要义。世间普遍赞叹、宣说的尊长瑜伽的教授,要知道就是前面所说的内容。
总的包括前五科的所有内容,就其中的关要来说,就是要把握以意乐和加行亲近的轨理这两部分。所谓“轨理”就是缘起律,我们对此如何定解呢?与尊长相应无非是心和行为,而缘起的轨道就在于,质上对了、量上对了,就一定能得果。相应的缘起在哪里?就在心和行为上。心上的缘起相应了,就入了意乐亲近的轨道;行上的缘起相应了,就入了加行亲近的轨道。心上相应的缘起就在信敬,行上相应的缘起就在三喜,这一点得到确认后,我们就按这样来修,之后把量补足。这样,缘起上能相应的因缘无谬,就是质上对了;能相应的缘起到了量,就是量上对了,之后就一定达成相应。因此,这决定是与尊长相应的清净教授,要传的就是这个要点。通了这一点后,再看各派尊长瑜伽的教授就一通百通,绝不可能超出这个理则之外。
这样确认了以后,我们就应当以信敬为中心点,之后围绕着和它有关的支分,把尊长瑜伽修成功。也就是前面要了解尊长的德相和自身的德相,之后在依止的时候,就要趣入意乐和加行缘起的顺应上。
意乐上,广的说有华严九心,根本上说有信、敬两心。修信心在于唯一取功德,不取过失,这是它的诀窍。在观想的方面也要透到心上的理,你怎么想就会怎么现,因此要观为佛。以此你不会去寻找过失,样样会显现清净。这又要透“唯心自现”的道理,不然我们会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观?的确就是要这样观,观了以后,你的行为、身心、环境、显现一切都是清净的。这个要点把握了以后,再具体地思维尊长所具有的信心、慈悲、智慧、精进等各方面的功德,这样越想信心会越大,心也会越清净,之后一切道的门都会打开。所以,一定要透入到缘起的要妙,而且是自己承认:我自心上这么现,就自心上这么起,而且唯一得利益。这样你就愿意趣入。接着又要把握到,以念恩成为生敬重的根本。不断地念恩,自然就会起非常敬重的心态。这两个一旦有了,就会发生善意乐,在心上相应的缘起已经有了。
之后以心引发行为,要继续在行为的缘起上达到相应。那怎么做呢?要做师长欢喜的事。也就是从外到中到内,修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这些方面做得越多,师长就越欢喜,心和心就越亲近,这样就会达成真实的相应。
最后要发现,如理依止和不如理依止,在因果律上都有极大的量。也就是要知道,因果上有境缘这一分,它扮演的是增上缘力用的角色。在这上也有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各种量级。因果不愚昧的话就会发现,教授佛法的师长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发自身利益、过患的境缘。就好比一个磁场,如果场强非常强,那它的磁化力是极大的;场强很弱的话,磁化力也是小的。在物质的境缘上都有这样的量级,这叫做增上缘的力量有大小,在人上面当然更是如此。
这样我们对缘起进一步深入地探求到,由于师长有很大的结成业力的作用,所以如法地依止,一定有极大的灭罪、净障、增福、圆显功德等的效用,这时候就会百倍欢喜地趣入了。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大场强的境,你只要稍微投入一点,马上就能极大倍数地增上,这样会引起你非常想如理趣入的意乐。
之后要知道,反面的过患也一样,不如法依止所造成的过患、罪业的量非常大,这时候内心应该产生恐惧。在已经受过深度熏陶的藏人心中,对于上师是非常敬畏的,因为他害怕因果,他不敢造罪。但是在汉人的心里却严重缺乏,因为对因果的深信不够,才感觉是不是应该平起平坐,自由、民主一些?是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于刚才说的境缘方面生业的力量,处在非常蒙昧的状态,而这是属于心法,就会跟现代民主、自由等的观念混为一谈,这就导致很大的缺失,实际是很危险的。因果上面就是这样黑白分明,我们说要有理智,就是这个道理。
刚才说的“境”,就是我们研究业的多门的时候,其中第一个会说到境门。我们说这个境非常重大,它增上缘的力量非常强,意思是跟这个境配合的时候,生业的势力非常大。这一点透了以后,你就感觉:哦!这个境很强,这是非常重大的境。之后你在这上面就会小心谨慎,敬畏、殷重等就出来了。总的应当明白这个缘起上的道理。
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
这是宗大师交代:如果我们不去实修信心、敬重和三喜依止等的方面,只是一两次修所缘境,比如一两次念一下上师瑜伽的仪轨,或者观想上师降下甘露等,是不会有什么进展的。
我们要依照这个教授,实际修出相应的心和行为来。有了这份真实的心,再去修才能达到量。而且修的时候要知道,它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心的发展需要很大的量,不断地去熏习、坚固、成熟,它就会越来越增长,最终的相应度就很大了。但这一定要在自心上做出来,而不是图方便、偷懒,口里随便念两遍、修一两次所缘境就会成功的。
打比方说,譬如有一本《孝经》,里面说的都是原则性的东西,是不是我念了两遍就成了孝子,或者在我自身就成就了大孝的盛德呢?这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人念《孝经》,但并没有成孝子,只有那些懂了孝的原则,能在自身上实行的人,他会成为孝子。关键是在自心上发起这样的心,如果自心根本不起这样的心和行为,单是口上念一两次《孝经》,那当然不会有什么进展。
好比现在的青少年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说这个道德很重要,或者说这个是知识的重点,你们一定要背熟。学生也只是在书上做个记号,考试前猛背一通,考完了全部忘光。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吗?一点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背个知识,在自己心上一点点趋向的心都没有,更不会依照教本在自己身上学这个品德,这样哪里有什么进展?这就是说,我们心上没有去起这样的心,那就什么进展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