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

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这第四部分内容分两步进行:首先开演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轨理;在做到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后,就再传授修心的次第。

这是合理的安排。首先务必要了解亲近善知识,因为修一切道都要以善知识为助缘才可能生起功德,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善知识的加持、护念等。如果这一步没做好,那就使得往后的一切都无法成就。而真正能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就可以正式依照次第修正自心了。所谓的修心无非是离过证德,也就是把颠倒心一分分地去除,使无颠倒心一分分地修成,而实证三士道一切功德。

初中分二:

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依师轨理的引导中,为了使学人发起定解,先要稍微展开来宣说。依止师长是发起一切圣道的根源。如果最初对依师的轨理没有得到定解和发起如理依止的意乐及行为,会导致道次第的传授不引生真实利益。因此要视为根本来重视,不要认为这里没有传修法,可以忽略过去。其实这是大根源。就像世间圣贤之道以孝悌为本,失掉了孝悌就不会有圣贤的成就。与此类似,学法时没有如理地依止师长,则得不到任何成就;而如果在依止师长方面做得越来越好,那自身的离过证德决定会相应如量地生起,修行会变得越来越顺利。因此首要之处是对此发起定解。

接着是总括略说修持的轨理,包括正修时和未修中间应该怎么做;在正修当中,又包括加行、正行、完结三部分的轨理;在正行当中,先宣说共同的修法,接着指示此处修持依止法的轨理。这里的确有它的方法次第,在学人善心的发展上要逐步地由前前引生后后,逐渐地开发善意乐和善加行。作为学人,最初必须了解怎么来引发善心,之后怎么长期不断地串习,使得各种贤善的心达到恒常、猛利,再之后就会转成一套善的行为。这样来依师学法,一定会依教奉行,在每一次传授后,自然就趣入修心的正轨。

今初(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以下几段是总的开示,“由是亲近知识”之后是它的分科判。先讲总开示——以教理的证据来建立“依师为道之首要”的观念: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这是说,住种性者应当以坚勇的心如理地亲近善知识。

要知道,成办佛道需要内因和助缘集聚。内因指自己已有的殊胜种性,包括性种和习种。性种指自己具有如来藏。如《二观察续》所说,有情本来是佛,只是被客尘障蔽。一旦依师得到了法,尽除了尘垢,就现前本有的光明而成佛。以善知识是根本助缘的缘故,因此要依止不离。习种是指由熏习串习而养成的善妙种性。其实它就是如来藏本有的力用,经由圣教的启发和熏陶,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也就是逐渐地发起觉悟,主动地改恶向善、息妄归真。

助缘方面要有具功德的师父来教导修心的方法,逐渐地完成断证。具证的师父是最重要的,他直接或间接传授道的正体和支分,让学人断掉过失、引发功德,逐渐把人带到成佛的道路上。

因此,对具种性者来说,亲近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就像我的上师在教言里所说,小的时候被父母管制,长大后被领导管制,老了还要受儿女管,这些都毫无意义,只是陷于苦恼。因此,应当脱离世间的束缚,使自己具有修法的自在,应当像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那样,以勇毅之心依止善知识。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博朵瓦语录》里说:总结起来说,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

要由善知识传授才能得到法,没有老师的教导,自己是不会理解,更不会修行的。因此,教授的首要是不离善知识。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以理证成: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使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种德、断除一种过,一切善乐之本源就是善知识,以这个原因,最初掌握依师的轨理是最紧要的事。

换句话说,学人必须依靠师长的引导,让自己的心跟师长的心相合,才能一步步学上去。每个阶段都要靠善知识的加被、摄持,才能出现离过证德而成长。就像在开始依师学圣贤学问时,最紧要的是懂得以善心如理地依止老师,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关键,道德才会有所成就。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菩萨藏经》这样说到:要得到菩萨的一切善行,像这样要圆满得到一切波罗蜜多、十地、三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发愿,乃至一切佛功德法的成就,都依赖尊重为根本,以善知识的加被而出现。就像善财童子如理地依止善知识而逐渐圆满修证功德那样。总之,得到上师法乳的滋润,才有慧命的成长。一切功德和成就都以师长为根本才能出现,单凭自己是无法成就的。

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博朵瓦也说:修解脱的人,最紧要的就是依止师长。现在世间能够看别人而做的事,如果没有教,尚且无法掌握,何况我们刚从恶趣出来,想去一个从来没经过的地方,哪能不依师长的教导呢?没有善知识的指点,那连邪正、真伪都分不清,根本不知道怎么修,更谈不上实证。

以上诸佛菩萨祖师都是这样强调,而且道理上也成立,这绝对没有错。自己心里要先确认这一点,要意识到最初学好依师轨理是至关紧要的事。有了这个观念,就努力地在这上面尽量修好,由此就会真正走上依师之路。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完结时共作轨理要把握哪三分?关键在何处?

二、讲闻轨理达至扼要有何利益?对此未获定解有何过患?反复思维这两点,发起必须学好本轨理的心。

三、反复思维“依师为道之首要”的道理,直到发起定解为止。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二、能依学者之相

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四、依止胜利

五、未依过患

六、摄彼等义

以上所说“学人须依止师长”的道理,依因、缘、果三分来决定。正面应当肯定,菩提道全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的本源就是善知识,或者说大乘道一切五道十地等的功德,都是以师长为助缘才得以出生。按这样确认以后,就应当发心亲近真善知识。而在正式亲近之前,务必要了解亲近善知识的轨理或真实相应而得利益的途径,自己要作一种考虑:我现在心里已经想亲近善知识了,我的心要遵循怎样的轨道才能达成亲近的目的呢?这当然要求在缘起的各方面都纯正无谬地相应,才能得大利益。不了解缘起并相应缘起,光是一种空想,并不可能走好人生最关键的这段依师之路。

这里先点清依师轨理的眉目。首先为了得到具德善知识,要明确所依方面善知识应具的德相,依此标准来寻求善知识。其次要了解能依止的方面,作为学人,我要具备怎样的德相,努力让自己成为具德的法器,而能承受善知识的教化。接下来要入到依止的实行当中,要懂得以怎样的意乐、加行来和善知识的心亲近。意乐包括信心和恭敬两分,要了解到怎么念德生信心、念恩生敬重,怎么从多方面变动自心,又怎么结合在自身上,随分随力地修华严九心;加行上怎么努力去做让师长欢喜的事,包括怎么供献财物、怎么身语承事、怎么如教奉行等等。整个这一套就是依师的轨理,是依师期间时时都要去做的事,就像每天必须吃饭那样。因为它是真实能达成亲近的缘起,因此决定有效,做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十分就得十分利益。反过来,不去做就不出现利益,背道而驰更会发生无量过患。

因此,接着就要确认,如理依止会得到何种的殊胜利益,不如理依止会出现怎样的极大过患。由正反面的抉择,使自心现起一种决断,开始时时有个严密的取舍,有个坚决行正道的心,事事都能在自身上发起实行,这时就有真正的道心——“这样的心念和行为是不好的,我要改掉;这样的心念和行为是贤善的,我要串习。”这样由意乐发起去颠倒、修善心的行动,就能逐渐获得依止的巨大利益。最后是总摄依止法的要义,做最切要的提示。像这样一一确认并且付诸实行,我们就开始入到极其圆满的依止法的轨道当中。

这部道次第是很圆满的修心教授。在每一级次第当中,比如这里的依师轨理,又有一层一层的导入次第,是真正圆满无缺、纯正无谬的轨道。只要遵照次第一步步地实学串修,就能很顺利地快速趣入。修到彻底时,常啼菩萨、善财童子依止师长的传记就会在自身上出现。这里都是在极关键的扼要上给人指点,能好好地依照正轨修持,决定能非常顺利、善巧地进入。

今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这要分两部分来认识:

(一)修学本法须依止怎样的善知识;

(二)这类善知识应具何种德相。

(一)修学本法须依止怎样的善知识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总的在诸多的佛语和菩萨解佛密意的释论当中,由声闻、缘觉、菩萨等各乘相应的需要,虽然说到了多种善知识德相的标准,但在这部道次第教授中所说的善知识,特指对一切三士的道分能逐步地引导学人修持,之后能导入大乘佛道的具德者。

这就是说,本法具德的善知识应当对三士道的修心次第特别善巧,不但自身有相当的修证,而且具有逐步引导学人的能力,的确能把学人的心导入大乘佛道。当然,此处仅限于显教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