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我们心里的系统是很复杂的。具体来说,如果过去对世间学问非常崇拜,浸染过深,即使入了佛门,他的学问情结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去掉的。即使学了正法,但还是认为那些本是错误或者无实义的学问是需要学习和认可的,让他彻底放下世间法,追求出世间的佛法非常困难,他怎么也不肯松手。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心里的执著已经凝结得太坚固,想要清除掉就比较困难。

又比如,过去非常崇尚现世生活的种种享受,对此熏染得过深,认为现世法人人都需要。这样的话,一听到噶当派舍弃今世的法,就非常难适应。这是很干脆的,要全部舍掉,心要完全从现世法中脱出来,一心摄取正法实义。修念死无常时,每天都要盖碗,随时忆念死亡即将到来,根本不考虑明天的事。现在学法要抛弃过去的执著倾向,如果心里堕在过去的党执中,自然就无法接受。

现在我们在道上逐步行进的时候,意味着要不断舍弃过去,它有一路的转化。如果心中的偏执没有去掉,对法就会不认同,更不可能随法而转,连接受都非常困难。心地越纯朴,障碍就越小,学法就越容易上路,很快能随法而转。党执越强,要破坏它时就有越大的阻力。

总之,我们作为学人,必须具备“正住”的德相。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就像《中观心论》里说的,如果你堕在党恼心里,终究证不到寂静。佛法最终是让你返本归源的,如果堕在了党执中,就会在佛法里分判自方和他方,对自方贪著,对他方嗔恚,这样一来,就以偏小心无法受取圆满的法义。

走成佛之道是要从初发心开始,一直成长到断证圆满的佛果为止。一路上所有该断的就断,该证的就证,该发展的就发展,如果没有舍弃自己狭小的偏执,就会一路处处碰壁,而不能畅通无阻。

譬如说,有些人最初入了小乘,后来又遇到了大乘,如果没有舍弃心里的偏执,他就接受不了大乘,自然也就没办法发展了。或者最初学习波罗蜜多乘,心中有偏执就接受不了金刚乘,也就没办法入到金刚乘的道。或者非常执著世间的善道,心就死执这一块,对佛法心要的空性就不肯接受,还有一种贪自嗔他的反应,这就不可能证到寂静。佛法引导我们最终要将证到寂静,妄执全部去掉,教法全部是让我们得寂静的方便,就看心能否正直而住、体会佛法的本义,然后遵循法道实行。

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既然要走成佛之道,就要舍掉种种偏执,不应有门户之见。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自欲”,就是自己的偏好。现在学法修道了,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要继续随自己过去的老一套走,还是依真实教授的轨范而行呢?如果仍然要走老路的话,那来学习佛法做什么呢?没有什么意义,也根本不必再学,无始劫以来,自己的那一套早就很纯熟了,无需老师再教,也没有什么新的内涵。只要一起心就执著“我”,为了满足“我”、爱护“我”,生起了种种烦恼,造作了种种罪业,总是随自己的心所欲,这又怎么能与法道契合呢?

就像《菩萨别解脱经》中所说的,真正来学法的人,就要把自欲舍掉,非常敬重地安住在亲教师轨范的所有论宗当中。也就是说,既然是来学法,就要安住在善知识所教导的法道里,这样就能不断地走法道。如果这一点没做到,那我们学法就没有用了。

现在世间教育已经沦为知识技能的培训,甚至只是一种商业买卖,只要付钱,就能得到学习各种知识的机会,奠定获取名利的资本,这当然不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是依师学法,是要舍弃自己。我们应该有这个意识,现在来学法趣入了圣道,就要把过去的一整套垃圾全部扔掉。就像佛经里说的,那些尊者出家后,都说自己才几岁,即使是八十多岁的人,都还说自己只有三岁。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过去都是颠倒的,自从入了佛门,学了正法才有了新的生命,从此以后开始走法的道路。自己已经很深刻地意识到过去的一切想法、见解等全部是颠倒的,所以就从头开始学,这个就对了!

如果仍然抱持过去的那一套不放,学法就没什么用处,甚至心里连接纳佛法的空间都不会有,已经完全被偏执占满。所以,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应舍自欲”四个字。从我们学法的这一天开始,就表示新的生命诞生了。之后,我们就要按照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都依法而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具足一个学人的德相。

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的心就要向正直和纯朴方面靠拢,这样学法才开始在自心上生起各种法的功德。尤其是在现代人,心更加缺乏正住的德相。因为我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先生跟学生之间没有什么法道传承的关系,学生只是拿钱来买知识,学完也就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舍弃不舍弃自欲。但是真正的圣贤之道并不是知识的交易,而是要跟着师父去学的,这完全是两回事。师徒之间有很深的伦理关系,有法道的传承关系,要求学人必须具足德相,而且要随法而转,这才是真正的学人。

现在党类异兴,尤其是对自身的偏执心过强,那就没有办法了。譬如说,按照世间的学习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学完一门课就和教这门课的老师没有什么关系了,有的甚至见了老师连个招呼也不打,和陌生人一样,这是教育的沦丧。现在发展到佛教里,也出现了很大的弊端。学习佛法并不是学知识,你已经学了道次第,就是要开始修心了,你的课程就是修心,学了之后要马上安住在所教的轨范、宗义里,你的行为就是要按照法所说的去做,一切都随法而转。

如果心中的偏执不肯舍弃,或者没有意识到,到了佛教的团体里还认为和世间的教学方法差不多,只要自己认真听、努力学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其他的事要做呢?你讲暇满我会重复暇满,你讲无常我会重复无常,你讲空性我也能重复空性,什么法我都能学得很好。但如果老师说:“既然如此,已经讲了暇满,那你为什么还每天看电视呢?已经讲了无常,你怎么还在一个劲儿地追求世间的种种圆满呢?已经讲了三恶趣苦,你怎么还丝毫没有顾虑地造作恶业呢?”等等。老师这么问的时候,学生却说:“我都已经听了你的课了,你还想怎么样啊?”这就完了,这样的学生根本不是来学法求道的。

在世间学校里,知识的学习几乎都不要求学生的心里有什么改变。学个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等等,又能要求学生的心里发生什么改变呢?只要记住并且会运用就可以了,这就是要求。既然是学习,那谈什么必须得把自己放弃?要舍弃自欲呢?所谓的尊严、兴趣、爱好等都是“自欲”的范畴。连我们自己的一点生活空间、娱乐、爱好都要受到管制吗?如果再批评的话,那更是得把老师告上法庭了。学法若是如此,真实的法道就会变得一塌糊涂。不仅世间的学习非常困难,家长很难办,老师也很难办,到了佛门里面,同样师长也很难办。如果不具足这个德相,那么学习道次第,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就根本不会产生什么作用。所以,现在先不要忙后面的修行,先要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具足法器的德相,不具足的话,就要首先在这些方面努力。否则的话,就会一边承接法义一边漏失,走到最后,终究是一无所获。

要想具足正住的德相,就得面临摧毁过去系统的现实,而且心要正直,不能以自己为重,要能舍,能听从教导。如果自我的系统过强,连轻轻触碰一下都不行,那又怎么能摧毁呢?怎么能一步一步修上去呢?很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的党执,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人们内心对自我的维护和崇拜。过去建立了很多种主义,什么现实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自由主义等等。这些“主义”是很厉害的,它就是我们心里所维护的“党”。有了这些党执,就会贪著自宗、嗔恚他宗,也就是当别人说的话和自己的想法、品味、兴趣、爱好、偏重等有所不同时,马上就排斥,这就是凡夫的习性。

现在就要认识到,学人首先要从德相上着手,而不是从世智辩聪上着手,能说会道、巧言善辩并不是法器的德相。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传统逐渐在丢失,时代也变得更加浊恶,人们经过了几十年的熏染,想要使自己具足正住的德相,比宗喀巴大师的时代不知道要困难多少倍!但是我们不得不谈,就因为这是一个修心的教授,大家并不是来学知识的。学知识哪里要舍弃自欲呢?世间尤其像西方这么自由的课堂里,学生动辄就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又哪里肯舍弃自欲呢?根本不可能建立圣贤之道上的传承关系,也不可能有所谓的修心,这是教育的大破产!

现在进入了佛法的修学,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的心能不能敬重法?能不能很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党执?敢不敢于放弃自己,随法道而行?这样才会有成长。因为整个道次第的修学,从暇满一直向上走,就是要使我们的人格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从凡夫的品性逐渐转成“士”的内涵(所谓“士”就是一心坚行法道的人)。从下士开始,再发展到中士、上士。到了上士以后,就具有了菩萨资格,这个时候就堪当行持无上法道了,心已经完全转变了。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如果有人心想:只具备正住的德相就满足了吗?回答:还不满足。虽然心能够正直而住,但如果没有简择善说正道和恶说似道这两种事的智慧力,那就还不算是法器。所以还要有智慧能够辨认善说和恶说的差别,由此就能弃舍无实义的邪道品类,而受取具实义的正道品类。(“简择”是简别决断的意思。“简”是简别、区别或区分的意思,不是简单的意思。经论里常出现的“简别”、“简异”、“简非”,都是这个意思。用“简”字是表示有智慧的辨别能力,对于善恶、是非、大小、真实和相似等等,看得像黑白分明那样清楚,非常明了断定。)

我们现在要走成佛的菩提道,而且是在自己心上走,所以时时处处都要辨认什么是正道、什么是相似道。如果没有简择的智慧,颠倒了正道和非道,那就会错误地取舍而导致误入歧途。这样就没办法正确地修心,没办法在自心上取到有利益的方面。如果慧力不足,也会导致对道的抉择不能决断,趣入就不那么干脆,或者表现得心里有犹豫,有所保留,不能全力以赴地坚定修行。这样就在心力上差了很多,原因是智慧力量不足,没有一种决断的力量。

结合在这部道次第的修学上,可以这样来了解为什么要有简择的慧力:修三士道时,每节修心都要首先决定好心上要走的路。一旦决定好了,再一心一意地串习,就是所谓的修心。意乐和行为是由见解而来,见解又由智慧简择正道和非道而来,所以智慧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大体上说,要能够辨别三士道上种种道路的差别,比如善趣道和恶趣道的差别,有漏道和无漏道的差别,小乘道和大乘道的差别等等。又比如,在内心缘起的方向和道路上,一定要明辨因果律的各种差别,生死和涅槃之道的差别,大乘因果的差别等等。还要不断地以智慧辨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有实义、什么是无实义等等。而在离过证德的方面,也要辨认清楚心里怎么想、行为上怎么做才是真正有利于自他,有利于今生和来世,这是正确的道路;反之,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成了缘起方面的衰损,唯一是在损坏自己,导致无穷的后患。

像这样,本论在缘起的法则上作了明确的指点,如果具足慧力的话,会很快认识到自己心上该走的一段段道路。由此就不再迷茫、彷徨,也不会停滞不前。多番抉择之后,会非常清楚什么是无实义、什么是有实义。抉择一旦断定了,就会毫不犹豫地放下那些无坚实品,一心受取有坚实品。就像一个食品检验员,当他清楚地了解了这些是毒素、那些是营养素时,就会断然无疑地舍弃含有毒素的食品,服用含有营养素的食品。这就是智慧所起到的无误取舍的作用。

相反,没有智慧力的话,就常常会相当颠倒糊涂。比如有些垃圾食品表面上包装得很光鲜,里面充满毒素,而他却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虽然人算是比较直,但由于没有辨别的智慧,导致他把毒误以为是好东西,而且拼命地吃,还鼓励别人吃。有些包装并不精美,却是很好的食品,他一看包装就扔到一边,这就是不具慧力的过失。

像这样类推可知,学法一定要有识别真假的能力,要能辨别各种道的差别而丝毫不糊涂。只有具足了慧力,才不会再受世间邪说的迷惑,无论再怎么推陈出新,纵然有无数种炫人眼目的思想言论,也不会上当,一眼就能看穿。对于有实义的法道,则无论有多少人反对、嘲笑,也会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会有任何动摇。

学习道次第更需要有这种德相,三士道逐步地转心,都是首先转变以往颠倒的观念,之后在意乐和行为上转变,转变的契机就是以智慧认清了正道和邪道。缘起上一旦抉择认定了,接着就能确认,的确这是正道,非走不可,也就会非常明确地取坚实方面、舍不坚实方面,意乐和行为也就开始能真正转变了。不然,连正道和错道都辨别不清,又怎么会有坚定的取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