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过去,在后藏一切译师和智者聚会的地方有一个泥滩,当时仲敦巴随上师来到这里,他赶紧脱掉衣服扫去泥秽,然后不晓得从哪里找来了干洁的白土覆盖在上面,在依怙上师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依怙上师笑着说:“稀有啊!印度也有类似你这样的人。”赞叹他有仆人那样的善心。
仲敦巴做这些是非常自然的,他没有觉得“这很脏,我不干”。出于对上师的尊敬,他直心直行,毫不迟疑。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一点。对于善学的人来说,听到一个例子,他就会在自己心上想:我怎么能做到这样?怎么推广这份心?讲了一处,他能在无数处运用。只要是善,他就会效仿。给他讲一句法就会起无量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良马见鞭影”,是上品弟子的相,良马不用鞭子抽到身上,一看到鞭影就知道要加速奔驰。这种人叫“一拨就转”,他听一句就在心上转一句,而且能扩而充之、推而广之,这样会日新又新,上进得快。所以要往这方面努力,要做一名好弟子,在依止师长时,有各方面的贤善之心,而且一再地在自心上按教导实行,又懂得按照原则举一反三,处处有个灵活的运用,这才叫活学活用,而不是读死书。
3、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如除秽人心,是指学人断掉一切慢和过慢的心态,自己觉得“和尊长相比,我是个低劣的人”,从而处在低下的位置。
“除秽人”,就是做扫垃圾、除粪便等工作的人。他承认自己身份卑微、低下,所以心不会抬得很高,不会摆驾子,在他身上没有骄慢的态度。如果是个高官,他认为自己地位很高,那必然会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的样子才满足。那整天心都抬得很高,充满了骄慢,以这种心态怎么可能依止师长呢?我们依止师长时,只能取前者,不能取后者,这非常重要。
《庄严经论》里讲到,亲近师长时要以下心为缘起。自己处在下位,就是亲近的缘起。没有一个人贡高我慢还能出现依止的缘起,对于这样大我慢的人,是不可能有法的传入的。在缘起上,正法绝不可能从低位传到高位,就像水不可能从低处流到高处那样。所以作为学徒就是低劣身份;无论什么时候,尊长都是高位。只有谦下,缘起上才相合,法才能直接传下来;不然就会出障碍,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有损害。能学到“下心为缘起”这五个字,就很有利益。一般对人有所求时,都要恭敬对待,下至向人问路,都会很客气、很礼貌,何况要求得解脱成佛的利益,要得到比生命还宝贵的正法,当然要自处卑下位置,恭恭敬敬地奉事师长。
如善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这就像善知识敦巴所说,在我慢的高山上,不出恭敬、谦下、调柔等的德水。这是以事相来表达缘起的道理。我们要看到,高高的山顶上不会出水,而低洼处却常常有水流,这是指慢和谦的缘起差别。我慢很重,心是往上抬的,只会受损,不会得益。而谦是低下、心怀虚旷的相,所以它是能纳受、能吸收的相,又是能流出功德的相,而且是能深厚蓄积的相。古人也说:“满招损,谦受益。”谦叫做“地山谦”,它的卦象是山埋在地下,而不是突出来。谦也表示我相很小,能尊、能敬、能让、能舍,这是有德的相。因为我执小、我慢小,就容易受教、容易调顺,能很快开发功德。相反,我慢大就不容易受教,也难以转变。即便学法,也不会恭恭敬敬地奉行,结果法在他身上不起作用,所以说“不出德水”。
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初春的时候,是山峰顶上那些高起处遍满了青色,还是在低下坑洼处先发起青色呢?”当然是低下处先发起。
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做任何事,首先一定要对治我慢,感觉心能够谦下了,能安然地处在低位上做,这时候就发现善心已经萌动了,善的“青色”起来了。比如在家对待父母,在外对待长辈,都有一种善的相。做一切事,心处在低位的时候,就在默默无闻地奉献,会积很多阴德。慢心一起来,就完全障蔽了善心,绝对不会有进步。在修依止法时更是这样,缘起丝毫无差错。
这样明理以后,就要断掉一切慢和过慢的心态,面对师长时应当自处低位。如果逆背了法的伦理,以高慢心态对待师长,那是出现了大恶相,会一下子折掉福德,已有的功德会消掉,未生的功德难以生起,报应是非常厉害的!
慢烦恼有很多差别,这里说到两种。“慢”是一种高举的心态,对于比自己低的人,认为我胜过他,心态高举;对于跟自己平齐的人,认为我跟他差不多,哪里比他差?心态也是高举。“过慢”就更差了,对于和自己同等的人,反而认为自己胜过他;对于胜过自己的人,却认为我跟他同等。在依止师长时有慢和过慢的心态,那根本不符合学法的缘起,绝对有损无益。所以慢和过慢的心态要完全断掉。
我们应当用心随学以下的榜样。
米拉日巴在面对上师的恶辣手段时,没有认为上师不慈悲,总是以下劣大罪人来看待自己,觉得吃这么多苦上师也不传法,全是由自己罪业深重所致,对上师极其恭敬。最终他得到了上师倾瓶传授,正是做到了“下人至深,故得其真”。
又比如佛世之时,未生怨王是一个国王,但他在迦叶尊者前闻法时,毕恭毕敬。顺治皇帝是一国之尊,但他对玉琳国师非常敬重,他给其他师兄弟写信也屈尊署名“法弟行痴和南”。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不尽弟子之礼,反而放下身段,承事师长。我们应当效仿行持。
4、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乘心是指,师长的事业即使担子很重,极难行持,也勇于受持,尽量挑起。
“乘”是车的意思。比如大卡车要装十多吨的重物,开往偏远山区,途中要翻越险峻的大山,经过曲折的弯道,历尽颠簸,也坚毅地受持,最终完成使命。依止师长时就要有这种持重的心,无论担多重的担子,心里也不怯弱,而是难行能行,即使在艰苦中,还是能坚决地做下去。
马尔巴上师让米拉日巴盖房子,先在东山顶上盖圆形石屋,又在西山顶上盖半月形房子,之后在北方顶上盖三角形房子,又在一极险要处盖十层楼阁,土石等都要独自从几里外背到山顶。房子盖好后,又让尊者拆除,把材料送回原处。这些吩咐无不是极其难行的重担,而尊者具足乘心,都能一一勇悍地承担,没有任何抱怨。
5、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犬心是指师长毁骂自己,心里不会忿恨。良犬有忠顺的品德,对主人非常忠诚,即使主人打骂它也不会记恨,仍然会温顺地摇尾乞怜。依止师长时要有这种良犬般的善心。不然,善知识稍微说得重一点,就马上受不了,反而心里记恨,耿耿于怀,那还谈什么承师教、得法益呢?只会跟依师学法的路南辕北辙,越离越远。所以一定要以敬重心随善知识而转。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这里讲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如是效仿。
朵垅巴这位大德每次在善知识画师拜见他的时候,都给他一顿呵责,画师的弟子娘摩瓦说:“这位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画师告诉他:“你听成是呵责吗?我每次受到师长这样赐教一次,都像得受了黑茹迦一次加持那样。”他以清净心把师长的呵责视为稀有的加持。
师长调伏弟子,常用折和摄两种方法:有时现慈悲相摄受,有时现忿怒相来折伏。为了消弟子的业障,往往采用猛利的手段,不是打就是骂。如果心里没有依止的善心,会认为师长很凶暴,轻则拂袖而去,重则违逆还击,那就落在愚蠢颠倒中了。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呰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八千颂》中说到,如果法师对求法者显现好像在毁骂他,而不关心或重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学人对于师长不应退心而舍离,不但不退心舍离,还要增上求法的善心。对善知识敬重不厌,一心随善知识而转。
要想到,既然我想依止尊贵的善知识来求得妙法,那么受点打骂,吃点苦头,这算不了什么。无始以来,我不知道被人打骂多少次,为了贪嗔痴不知受过多少苦,但对解脱毫无意义。现在善识打我骂我,是在给我最快地消业障,让我解脱,所以我应当恭敬地顺受,应该生大感恩心。如果稍受一点打骂就生恨心而舍弃,那是多么愚痴!我要增上求法的善心,力求做得更好,对善知识更加敬重,丝毫不起厌舍之心,一心随着善知识转。
称为“如良犬心”,就是这个道理。良犬对于主人忠心耿耿,无论主人怎么打它骂它,它仍然对主人摇尾示亲。解脱和成佛的大事要仰仗善知识的恩泽,所以我们更要像良犬那样一心敬重师长,有一生不变的忠诚。
良犬心的典范
宋朝的浮山远和天衣怀两个禅者,听说叶县的归省禅师是有道的人,就特意前往参拜。
当时赶上天降大雪,气候特别寒冷,归省禅师一见到他们就一顿呵骂,直接把他们赶出去,而且还故意往他们的衣服和垫子上泼冷水。这要放在一般人身上,一定会认为自己看错了人,忿然离去。但他们对师父的信心深,有恭敬心,整理好衣服和卧具,像前面一样安稳而坐。
省禅师看到他们根本不动,就再次骂道:“你们还不走,是在等我打吗?”这时浮山远上前说道:“我们从千里之外特意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意思是,为了求无上大法,我们这点苦怎么会受不了?)
省禅师这才笑着说:“你们俩果然是来参禅的,快去挂单。”
后来浮山远担任典座,管理大众的饮食。有一天,归省禅师出门了,浮山远私自取来一些油面,给大家做五味粥。刚煮熟的时候,禅师回来了,把他叫来说:“你偷取油面,这是盗用常住。”他说:“我是取了油面,愿和尚处罚。”省禅师就让他估算衣钵,偿还常住,而且还打了三十杖,赶出院门。(三十杖不是拍痒,打下去有很大的伤痛。)
道友们来替他说情,和尚丝毫不答应。道友又请求:“如果不许他回来常住,也请答应他能随大众闻法。”和尚这也不答应。
有一天,归禅师上街,见到浮山远站在旅店前,又给他一顿呵责:“这是院门的走廊,你凭什么站在这里?”(意思是,你都被赶出院门,没资格站在这里。)还无理地叫人追算住店的钱。他面无难色,反而顺从地托钵进城化缘,将店钱还清。
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师父简直是不近人情,没把他当人看,但浮山远恪守依师之道,真正做到了如犬心。
这次归省禅师回来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的法器!”就让浮山远回到禅院,并上堂把大法交给他,后来成了一代祖师。
又比如,马尔巴要消米拉日巴的业障,使他成就,经常打骂他,甚至用皮鞭抽打,但米拉日巴没有生起任何邪见,仍然对上师毕恭毕敬,一心承事上师。这也是具有如犬心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