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二)反面显示
“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无信心的人无法出生任何白法,如同被烧焦的种子,不能生长青色苗芽。这反显了信心是白法的根源,没有信心就没有白法。好比种子居于根源的地位,一切枝叶花果都要由它的功能力产生,如果种子被烧焦了,那就什么苗芽花果都无法生起。如是没有信心,佛法上任何功德都不会出现。因此要极其重视信心的培养。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以上的经教由进退两门或者正反两面,阐述了信心是发起一切功德的根本。
“进退”就是指内心缘起的两种走向。“进”是指有信心就在道上上进,由此将生起一切功德;“退”是指失坏信心就在道上退失,不会生任何功德。由此就能确认,信心是道源功德母。
以下进一步说明没得到殊胜证德的原因是对师长不具信心。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这是阿底峡尊者师徒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信师长是出生功德的根本。
仲敦巴请问大依怙:“藏地有很多修行人,但没有得到殊胜的功德,原因何在?”尊者说:“大乘的功德生多生少都依赖上师才能生起,藏地人对上师只作普通凡夫想,怎么能生功德?”所以信心没达到深处,就根本得不到殊胜功德。
尊者点出了要害之处——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要靠师长加被和信受奉行,如果对尊长只作凡庸想,没有尊师的心,就不会重视他传的道,或者说道就传不到自心上,无法发生功德,这是缘起律所致。所以不注重尊师重道的话,再怎么听闻也只是学学知识而已,不可能得到殊胜功德。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
又是以尊者的圣言非常明显地透出了信心是首要。有个藏人非常没有礼貌,对阿底峡尊者大声说:“阿底峡,请给我教授。”尊者说:“我的耳根很好(就是你不要大声叫,我听得到)。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重复了三遍,强调了信心极其重要。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总的来说,信心有很多种类,有对三宝、业果、四谛等的信心,但这里说的是对师长的信心。
修解脱道要长期依止师长,过程中听任何一个法,对于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用信心来领受,之后放在心上殷重修持。如果没有信心,一切就都会落于空谈,而不会成就。只有以信心长期依师修行,才可能实践菩提道。而如果信心不坚,也会中途退转,而无法完成。
接着就讲怎么来修信心。信心不是凭空而生,引生信心的缘起是“观德不观过”。懂得了这五个字,就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先要发起这个认识。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那么弟子对于尊重应当如何看待呢?应当如佛般看待。《金刚手灌顶续》中说到,就像对于佛你怎么看待,对于阿阇黎就应如是看待。如果心能这样观师为佛,善根就会时常生长,他将速成佛道,利益一切世间。非但续部如是说,诸大乘经也说对师长应起佛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这样说。因此,三乘佛教在讲依师轨则时都说到应当观师为佛。
到这里我们会想:为什么要观师为佛呢?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呢?论中这样开示: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这其中的义理或者内心缘起的真实义是这样的:如果你认定了善知识是佛,那么你对佛不会起寻过失心,而只起念功德心。而对于善知识处,特别要弃舍一切寻察过失的心,而修持所有观功德的心。对此,观师为佛有最大的作用。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这又应按照彼密续所说,依止其中的修心法则如实地奉行,即:应取阿阇黎的功德而修信心,终究不应执取其过失处。其原因是:取功德修信心,则得成就;执过失坏信心,则不得成就。
这意思是说,虽然师长具增上功德,即使只是就他的少许过失处作观察的话,必定障碍自己成就。这是由缘起律所致。要在自心上认识到,一旦观了师长的过失,心上立即出现障碍,就成了无从开发的糟糕状态,自心就被业障蔽,而延缓成就。
反过来说,即便师长过失增上,如果不观过失,唯一从功德处修持信心,那对自己来说就将成为得成就的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由于观过会障碍成就,所以凡是自己的善知识,无论他有或大或小的过失,都应当事先思维好,如果我寻求师长的过失,会有多少严重的过患。要想到,这就像服食剧毒会腐烂身体那样,会直接毁坏自己的相续,由此多起断心来灭除它。“断心”是指发起断除这种邪心的誓愿,即从心里不断地起心:“我一定要断除这个观过失的恶魔。”要很多次地发起它,再再地加强它,直至坚固为止。此后,它就有力量控制邪行,在刚起过失的时候,它会不允许它做。
如果有时因放逸、烦恼增盛等的势力,又起了寻觅过失的时候,那时也应当努力地悔除和防护。也就是,只要发现起了观过失的邪心,就应当立即忏悔,再次用悔前防后来断掉它。“悔前”,是指猛利地追悔:“我怎么这么愚痴?又在把剧毒往心里灌!”“防后”就是发誓断相续心,之后战战兢兢地以忆念和正知防护好自心。这样励力地把持,不断地使善加强,使恶减弱,逐渐地修持有力量了,观过邪心的力量就渐渐薄弱,因为自心不再支持它的缘故。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另一方面要专门地想师长具有净戒、多闻、信心以及智慧、悲心等的功德,特意让心执取这些功德的方面数数地思维。这样反复地修习,就会使观德心的习性变得坚固,以后即使见到师长有少许过失,心仍然会以惯性的势力执取功德品类而不看过失,因此就不会成为信心的障难。
对于这条“观德和观过互遮”的内心上的缘起法则,论中再以正反面的譬喻和一个实例来使学人发起定解。
(一)正反面的譬喻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从正面说,比如自己对于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虽然见到他有很多功德,但由于见过失的心有强大的势力,以此就障蔽了见功德的心,使它发不出来。
举个例,譬如心里嫉妒某人,就不喜欢他,反而会特意观他的过失,这导致对于他的功德发不起随喜心,语言和行为上的随喜就更无法流露。
再看反面的譬喻:比如我们对自己特别执著,以自尊心往往只见自己有功德,时时都是这样现行,如果见自身某种功德的心非常强猛,这也会蔽住见过失的心。
又如母亲对孩子非常爱执,在她眼里,自己的孩子最好了,一谈到孩子就尽说优点。以观功德的心太强,就蔽住了见孩子过失的心,即使别人说到她孩子的缺点,她也不承认。懂了这个理,我们就知道该怎么来克服信心的障难,也就是要一直加强见功德的心,使它不断串习、加强,到了一定的量,内心就会执取善知识的功德,信心不会发生障难。
(二)一个实例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这是举个例子供我们效仿。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持实相唯识的宗见,从见门来说,有高下的差别,尊者的见胜过老师,但是由于大乘道总体的次第和菩提心,是依靠金洲大师的恩德才开始发起的,因此他把金洲大师执取为诸尊重中恩德最大者。这使他提到其他上师时都是合掌于胸,唯提到金洲大师时合掌于顶,流着泪称上师的尊名。
这里要看到,尊者经常念上师的法恩,他一直想着:对我来说,大乘道总体的修心次第和菩提心,完全是由金洲上师的恩德才发起的。他一直念着这个大恩,从来不会想我的见胜过上师。就像一个孝子从不会去想我的学问比母亲高,而看不起母亲。孝子是一心只想着母亲的恩德,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这个念恩的心串习得很坚固,就会蔽住寻过失的心。
下面作一个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