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对待任何师长都要观德不观过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有些人想:如果师长已经犯戒或者有了大的过错,那就不能只想他的功德。
对此宗大师教诫说,哪怕在师长前只听过一颂法义,即使他有犯戒等过失,也应当只思惟他的功德而不能观过失。
“悉无差别”四个字点出了无论是什么师长,在修依止意乐的做法上没有差别。比如对自己的父母,只能缘想他们的恩德和功德,而不能看过失。即使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妓女,也应当只作清净观,一向恪尽孝道。
这里行为的原则是唯一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处把心修得贤善,就像舜行孝道那样。从这里要体会到,对待任何师长都应当观德不观过,因为在缘起法则上是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这是缘起上共同的法则,在一切师长处都适用。
这一点要按这样触类旁通。好比我们对任何众生都应当只修利他的心。不能因为他是坏人,或者是凶恶的猛兽,就放弃慈悲心,而以嗔心对待,甚至欲除之而后快。要懂得在唯心变现的缘起法则上,每一条都有普适性。我们以起慈心和起嗔心为例来观察:起慈心总是利益自他的,起嗔心也总是损害自他的,这是普遍适用的法则,不会因对象不同而有变化。所以即使对方是伤害过自己的仇人,只要自己起了嗔恚心、损害他的心,结果就只会自招殃咎,毁掉自己的善根和福报,因为一起恶的心就是在造罪业,只能得到罪业的报应。所以,对待任何众生都应当无差别地唯一发利他的心。对待师长观德不观过的行为法则,要按这样会通。
理上一旦透彻了,再做起来心就很肯定,行起来就相当干脆,而且直捷简要,在自己心里只有一条法则——“观德不观过”。过去我们为什么行持不了呢?因为理上没得到透彻认识,所以行为自然不会有决断。所以要记住这样的内心修心的程序,有三句话:“理明则信深,信深则愿切,愿切则行专。”所以要从明理下手,作为开发的起点。这部论在这点上很突出,无论开示哪方面的修心之道,都是首先教我们由抉择来断定好修心的原则,从而对于道轨发起定解,之后再趣入修行就没有任何疑惑,会相当干脆地直接趣入。
缘起的理则是十分简明的,又是一以贯之的,所以不要搞得很复杂。这里一旦在理上透了,就很容易趣入。正是因为心上的法则一句话就可以说透,所以才叫做要诀或者心要,这甚至比加减法还要单纯、简要。
以下引两段经文作为证明:
引证一、 对任何亲教师都应作佛想,以此能圆满资粮、断除烦恼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这里引出佛语证明上面说到的行为法则不是出自个人的臆造,而是释迦牟尼佛亲口的教导。
在《宝云经》里佛这样教诫说:如果我们了解到以依止尊长的缘故,各种善根将会不断地增长,各种不善会逐渐地损减,由于会得到这样极殊胜的利益,因此对于任何亲教师,都应当发起他是佛的想法,不应有所差别。也就是说,无论亲教师听闻广博或不广博,有智解还是无智解,具戒还是犯戒,都应当发起大师想。(这里“大师”是指无上导师佛陀或各派祖师、大德等。“师”是示人正道的意思。玄奘大师在经论里常翻成“大师”。这是佛教正统的用词。)要这样想:我的师长是在为我传授指示解脱正道的佛的教法,他说的是佛法,我当然要对他作大师想。
世尊明明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却总是与世尊的教导背道而驰。总是非理地妄加分别,还振振有词,觉得自己非常正直、正义——“这位师长博学多闻,修证颇高,对他作大师想还有些道理,但这位师长知识面窄、智慧不高,或者戒行多有缺犯,怎么能把他看成大师佛呢?”这样不能对师长作大师想,不正是在违背佛的教导吗?因此,必须首先通达修心的法则,看到内心有确然不移的缘起法则,要认清怎么想才能最大地利益自己,要对此法则生起不变的定解,从心里真正断定了唯一走这样的路才能圆满资粮,在佛道上才有广阔的前途。
我们修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的法。心上的缘起法则如果把握好了,那么就会不论对待什么样的师长,自己都能只受益而不受损。就如世间尽孝般,不能对自己的父母挑三拣四,认为父母好就应该孝顺,父母差就可以忤逆不孝,这是没有道理的。不能说如果我父亲有智慧、有财富,我就把他当父亲看;如果他文化浅、没有财富,我就不把他当父亲看。或者,如果我母亲很贤良,那她是我真正的母亲;如果她有些缺点,我就不认她是母亲。这些想法是非常可笑的。既然从其所出,就永远都是父母,有天定的人伦,不能违背。无论父母如何,都要对父母恭敬孝顺。如果可以去看父母的过失,而不认为有天定的伦常,那在佛的眼里应当就没有父亲了,他已经成圣,父亲还只是个凡夫。可是佛并没有这样想,他非常孝敬父亲,甚至在父亲去世时,还亲自抬棺。因此,这些非理的分别违背了安乐之道的法则。一切违背正理的行为都绝不会带来利益,而只会带来损害。
我们讲个民间传说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的故事。苏大学士看禅师像一堆牛粪,而在禅师眼里学士却是一尊佛。苏大学士自以为占了上风,经苏小妹指点,才觉悟到自己其实输得很惨。这个“输”就是在缘起律上吃了败仗,走的是失败的路线。大家要从中悟到,内心的“想”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对什么都能想得很好,对任何人事物都能很好地看待,那么你的修行一定会很好,你的心也会很清净。我记起《观经》上的一句话,说的是“一切从心想生”。这句话有无量义,配在缘起上说,我们要领会内心的想法正是发生利益和损害的根源,修心的关键点就在这上面。如果我们的观想或观念非常清净,对亲教师都作大师想,以对待佛那样的方式来对待师长,自己就能得到圆满的利益。因此,了解唯心的妙理非常关键。
上升到密宗就更是这个法则,一切都要观为清净,不再随过去庸常的想法运转,因为那样想只会加深自己的沉迷,而招来无数惑业苦过患。我们正是因为在想法上出了问题,所以才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障碍了自己的解脱成就。
在缘起的深要上,先要透彻“观师为佛”这个要点。透了以后,意乐和行为就应当按以下佛的教导来行持: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佛这样教导我们:对于大师你是怎样信敬爱乐的,对于亲教师也应当这样信敬爱乐,凡是自己的轨范师都应当对他发起恭敬承事。
这是缘起路上的要害处,我们能做到一分,就会消一分业障,增一分福慧;能做到十分,就会消十分业障,增十分福慧。其实,我们内心的善心和功德都要经由这个要道而启发出来。我们与其天天口头空谈,不如在自心上发起善心而直接地入到正道里。贵在实行,关键就是要领会道的心要是善心。那么善心又该如何培养呢?就要从学习依师之道开始培养。
这是个大根源,一旦开好了这个根源,就一定有源源不断地发展,自己的道会越走越深。好比实行儒道要从孝悌开始培养,欠缺这个根源,就成了口头高调。连孝悌都不实行,怎么可能放下一己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呢?不行跬步,哪里能至千里?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而已。
从这里触类旁通就晓得,“信敬爱乐,恭敬承事”的八字教导,正是我们需要多用心努力的地方。要这样体会:如果此刻佛就在我面前,我会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对待呢?我肯定会对佛非常生信心,非常恭敬、爱戴佛,对佛有欢喜心,是一种非常纯的善心。要体会到这种心是至纯至善的,在我们身上要开发的就是这个宝贝,能出现大利益的就是它。现在就要把这样的心移在对待亲教师上,时时要修的就是它——至纯至善的心。能修出来的话,就能不断地增上功德利益。所有的成就者都是把握住了这个根本,而得到了学法的利益。
佛法是心法的缘故,只有开启了内在的善心才能获得成就,只停留在偏枯的知识上,是永远也无法成就的。一定要认识到“开启内在的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正是道的根本,有则全有,无则全无,极其重要!
“信”是指内心没有疑虑的清净状态。在我们修依止法的时候,视师为佛的意乐是根本中的根本。这个极度清净的意乐一旦修得坚固了,再推而广之,观一切皆清净就很容易做到,这是一大要点。所以首先要在这上面多练习,对此心断定了,不再有疑虑,就能住在清净的信心中,恭敬也就由此开始了。
“敬”是无骄慢的状态,非常谦恭、敬重的状态。“爱”是指内心有一种亲爱的道情,没有疏远、厌背的心理。“乐”则是指有欢喜心,不像冷血动物那样非常冷漠。“恭敬承事”就是以恭敬的心态,十分乐意地为善知识办事,无论吩咐什么,都会敬奉在心里,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听到这里,有人会想:这不是要我们作奴仆吗?我们要走成佛之路,就不能用世间的观念来衡量。其实,这是最好的调伏我执、训练自己的机会,由此法身慧命就会得以成长。不然,一直维护我慢,不肯调伏自心,那就永远无法解脱。
“信敬爱乐”是佛金口的开示,这是金不换的秘诀。如果心里嘀咕“这叫什么秘诀”,那只能说明自己智慧浅薄,无法体悟。这四个字里含了亲近善知识的一切贤善的意乐。人最宝贵的就是这颗善心,而不是其他,这是世法和佛法的心要,所以要恒时依止善心这个内在的庄严。
我们在缘起上看到意乐是发生行为和结果的起因,视师为佛又是极为清净的意乐,这样就能领会到,如待佛般地信敬爱乐善知识,将会是圆满断证功德的特别殊胜的方便。对此,世尊以谛实语开示说: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这一句说明了以这种视师如佛的殊胜因缘的力量,会使得菩提资粮未圆满的都能圆满,烦恼未断除的都能断除。
前面我们讲过博朵瓦尊者对慬哦瓦的徒众说: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依教奉行,实属大福!所以莫视为负担,应持为庄严。为什么是大福气,从这里就能得到定解。依师是自己道上成长的极为难得的因缘,要百倍地珍惜,作难遭遇想。一旦有了这个心,心态就会完全不同,一切断证将会顺利地开展。这都是因为缘起上提升的力量。这是一种实际因缘上的修练。在缘起上善知识是直接而有力的因素,一旦依止好了,就能顺利地圆满资粮,过去难断的烦恼习性也都能断除。如果我们不在当下的缘起上相应,反而依着自己鄙劣的习性来做,那是很难有所进展的。
不懂依师之道的人,往往会丧失大利。很多人在依止师长时,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导致在道上得不到真正的成长,折腾了半天也没得到什么成就。反过来看,凡是做到了如法依师的人,都一定修有所成。不管他资质如何迟钝,或者有多么木讷,不善辞令,但是只要他抓住了根本,就会获得不断地上进。就像在世间法上,如果一个人能恪尽孝道,他的前途就会一片大好。相反,如果不对父母尽孝,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前途。即使暂时有些才干地位,也会很快败落下来,所以一定要重根本。
修学整部菩提道的教授,就是要在自身上逐渐地除过引德。那么能顺利发起的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依止师长的意乐上。如果首先培养好了视师如佛的意乐,发动了至真至纯的信敬爱乐之心,那就能顺利出现断证的功德,由此可见修依止法的确是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