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但是,自从遇到善知识,自己就像到了一片光明的世界里,因为善知识常常像日光一样,给自己显明诸法真相,让我认识到本无生灭轮转而住在涅槃寂静的真谛中,而且看到了回归涅槃寂静的道法品类。这样自己就不再困惑,而能歇下妄动的心,回到涅槃寂静的本真状态。这样从正反两面多想想,就能了解到,善知识有破掉我的蒙愚、给予我见到寂静真谛的极大法恩。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先要看到比喻里的须弥山王是恒时不动摇的,也就是没有偏左、偏右等的情况。这是表达善知识有平等利他的心,对待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对待亲怨没有半点差别,所以善知识是以平等心,对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尽量作帮助。而且就像平静的大海没有扰动那样,善知识的心不会被顺逆境缘的风所扰动。善知识又像船师驾着舟船入在大水中,普遍地救护溺水者那样,他以悲心愿力入在生死界里,救护一切沉溺的众生。所以善知识有平等普利众生的深恩重德,是以平等心饶益我们。

“善财是思而来此。”注意“思”字,这是指思维了以上的恩德而前来依止善知识。我们要学的地方是善财童子的用心,要学怎么以善等起来发动行为。等起指自心最初一念的发动,也就是不应落在无记和恶的状态,应当有真实的善意乐。如果我们也能这样以真实的念恩心策动而做出亲近善知识的行为,这就相应了亲近善知识的缘起。

接下来看经文: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善财童子继续说:是我的菩萨善知识启发了我的觉悟智慧,以他的大恩力能显发我的大菩提身,我的诸善知识们为诸佛所赞叹,我是由真切念恩的善心而来这里亲近善知识。

“由是善心而来此”,正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能得以圆满的关键,我们要在这点上尽力效仿。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由很深的善心驱动而做好行为,不要像个没心的人那样,或者变成只是身口的运动。要学到的就是“由是善心”这四个字。在修行的时候,时时处处都要注意修好根源。下至供一支香、磕一个头、做一些善事,或者念一部经、听一次法等等,都应当先有善心的等起,处在善心的状态,然后驱使自心进入佛法的行为,这样做才有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每一件事都要注意反省:我发起善心了吗?是由善心驱使而做的吗?这样知道要点后,就要在自己身上随学,而且扩充在一切事情上运用,就会学得很好,每学一点都有很大改变。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这里善财童子说道:我的善知识们如同勇士般救护世间的各类有情,如同大商主以及怙主般成为许许多多众生的依赖之处(作为大商主,毅然担负起运载全船的人去到安乐宝洲的重任,整个航程中的事务总的由他来负责管理,遇到各种险难违缘时都由他来排除。善知识就像大商主,带着众生前往解脱和成佛的宝洲)。善知识们如眼目般给我真实安乐,也就是他使我见到安乐的道路,而开始把握成办安乐的缘起,由此使我恒时都住在内心的喜乐当中。我是以这样的念恩心而来承事善知识的。

这里第三次出现了类似的文句——“以此心事善知识”。我们无论做什么行为都有内心最初的发动,以这发动的状态来决定行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只有以贤善的心发动,才会使行为变成纯善。如果没有最初善心的发动,无论做多少、怎么做,都算不上善行。依止善知识同样以心为根本,能否修出信心和敬重是它的关键。华智仁波切说:“依止尊重方便为信敬不是礼貌,修持尊重方便为信敬不是祈祷,若有信敬怎么做也加持入,若无信敬怎么做也无义利。”

这一段的修心教导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咏”是吟咏,这里指拉长声音而念诵文句。做的时候要一边吟咏念恩的文句,一边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把“善财”换成自己的名字来念诵,就是切合在自身上的修持。

思维心中的法道

以《华严经》中的六喻,思维善知识的种种恩德。(先细心体会比喻,再移到善知识上思维。)

(二、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总的引导

在生起了亲近师长的意乐之后,要多做能亲近师长的行为,才能在缘起上达到切实地相应。不是说只要有意乐就行,而不必做出任何行动。意乐的体现就是行动,由于行动才使意乐真正落实。因此我们要在亲近的行为上多多地用功来修,这样加功努力地去做,就是在修亲近的加行。

用比喻来引入:好比我们学习孝道,首先要在根本上引出孝顺父母的善心,而且要让它猛利、恒常。这个善心发展出来了,就有了一切孝行的根源。之后我们就要由这个孝心尽量多做孝顺父母的事,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就会拓展德性的光辉,它会使我们的孝道圆满。这比喻了在亲师的行为上要多加功夫去做的道理。

之后我们要明确加行亲近师长的行为轨道,以及它蕴含的缘起上的理则。这又要在修持上把握三点:一、行为的总原则;二、行为的具体做法;三、亲近的目的和时间。

行为的总原则是,师长喜欢的事就努力去做,不喜欢的就尽量遮止。那么哪些是师长所喜的事呢?就是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奉行。

这个轨理是很简要的,我们确认之后,就按这几大要点坚持奉行,就自然进入了行为的正轨。只要实际做出了使师长心生欢喜的事,就必然会心心相应,得到师长的加被。以相应的缘故,就会随着师长的教导而逐渐除过引德。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一切佛道的功德都能产生,一切过患都能遣除,能非常顺利快捷地完成菩提道的修证而成佛。这都是因为修好了意乐后,又能在加行上做到量,从而积聚起了很深的缘起上的力量,出现了菩提道上迅速开展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殷重地实行。

(一)行为的总原则

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就像《事师五十颂》所说:此何须繁说?亲近师长的要点就是用心观察师长欢喜的事和不欢喜的事,凡是师长欢喜的事就应该去做,不欢喜的事应当尽量遮除。金刚持曾亲口说,一切成就都依赖阿阇黎而生,违背上师的心,绝对不可能成就。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努力地做尊长欢喜的事,断除尊长不欢喜的事。

这样就知道,依止上行为的原则,就是“修师所喜,断除不喜”。接着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做法。

(二)行为的具体做法

1、总说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做师长所喜的事有三种门径: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分别是下、中、上三品行为。按这三点实行,就能使师长生欢喜心,自己会得到殊胜利益。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供事”是恭敬和利养的意思。)

这里三喜亲近师长也是弥勒菩萨《庄严经论》里的教导。

总的说,要做到四点:一、修持恭敬;二、供献利养;三、修持承事;四、如教修行。这就是我们在值遇善知识后,亲近善知识的做法。

一、修持恭敬,首先应当以恭敬的行为来亲近师长,这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身恭敬是指顶礼、迎送、起立,以及以欢喜的目光注视等(就是要恭敬地顶礼师长;师长来的时候要迎接,走的时候要恭送;见到师父的时候要起立;面对师父时要用欢喜的眼光注视等。像这样,身体做出恭敬的行为就是以身恭敬来亲近师长)。语恭敬是指用语言赞叹师长,依照师长的吩咐来宣说,对师长说恭敬语、柔和语等等,这样做就是以语恭敬来亲近师长。意恭敬是指内心生起清净的信心。要这样以身口意三门恭敬的行为来亲近师长。

二、供献利养,这是指自己发了心后供养师父所需的法衣、敷具等的生活用品,以供献财物来亲近师长。这好比世间的孝子很用心地考虑父母需要什么,比如父母一年四季要穿的衣服,平时的医药保健、住处、饮食等等,都是孝子心里常考虑的内容。跟这一样,弟子应该有孝养师父的心,为了侍奉好师父的身体、照顾好师父的生活,有关法衣、医药、饮食等生活资具方面,都能用心考虑,及时地奉养,这样做就是以财物亲近师长。

三、修持承事,就是用身体为师长做洗浴、按摩、服侍汤药等事,用口代善知识宣说,赞颂善知识的各种功德等,总之一切该做的事都很勤快地做,这就是用自己的身和口为善知识做事来作亲近。以上属于外的亲近,要实际做出来,不能只是空谈。

四、如教修行,内的亲近是以修行来亲近师父,也就是心里尊重奉行师父传授的法,以闻思修的方式随法修行来亲近师长。这也要实际做到才行。这内外两种实行,就是亲近善知识的根本。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两句文讲到,如教修行就能使师长的心真正欢喜,也就达到了亲近的目的。要体会有这样的缘起法则,善知识欢喜了就会为我们传法,使我们的依止有义利,所以这个“欢喜”就是使得依止的过程变得有义利的因。确认了这条理则后,性情稳重(坚固)的弟子就会奉行善知识的教授,用切实地修行来使善知识心生欢喜。

这就看出,依教奉行是让善知识欢喜的做法。我们要在这一点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