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1-53

《皈依问答录》 ︱ 益西彭措堪布.编述 ︱

五十 二、没有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闻思修法宝的学佛人,应该从提婆达多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答:法宝是导师佛慈悲宣说的,让众生证悟成就的善巧方便。但是如果对法宝仅是当作知识那样来积累,没有认识到法宝是用来实修实证的,没有以了生脱死为目标来闻思修法宝,则很有可能步提婆达多的后尘。

提婆达多造下了很严重的恶业,但是他同时又有很多超过常人的地方。对提婆达多进行全面的认识,会帮助我们认清烦恼的破坏作用,以及确立正确的闻思修目标的重要性。

一、提婆达多的过人之处

1、 提婆达多是三藏法师。 出家十二年中,闻思修都很精进,并且把释迦佛说的法,全都背诵了下来。比如《十诵律》中说:“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出曜经》中也说:“昔佛在罗阅城竹园加兰陀所,尔时有比丘,名曰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十二头陀,初不缺减。起不净观,了出入息。世间第一法乃至顶法,一一分别。所诵佛经六万,象载不胜。”

2、 他曾经神通具足。 《出曜经》中说:“是时阿难便与说神足之道。调达闻已,在闲静处,专心一意,以粗入微,复从微起,还至于粗,以心举身,以身举心,身心俱合渐渐离地。初如胡麻,转如胡桃,渐离于地。从地至床,从床至屋,从屋至空。在虚空中作十八变,涌没自由。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东出西没,西出东没,四方皆尔。或分身无数,还合为一。”但是后来在生起了破和合僧的恶念后,神通就自然消失了。

3、 提婆达多身相庄严。 与佛陀的三十二相相比,提婆达多具足三十相,只缺少了千辐轮相和金色身相。

4、 提婆达多当时还受到摩竭陀国王子阿阇世的尊敬。 《四分律》中说:“阿阇世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多,并供养五百釜饮食。”

  • 提婆达多的缺点

1、 提婆达多心眼狭小,嫉妒心强。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说:“唯提婆达多,本自恶性无有慈心。”律中又记载说:提婆达多有次看到一头上好大象,心里很喜欢,但当知道这是他人来供献给释迦太子的之后,就心生嗔怒:“渐近于象,瞋恚之心打象一下,其象倒地,因即至死。”

2、 提婆达多的“慢过慢 [1] ”。 比如当提婆达多想获得名闻利养,而向世尊去求学神通时,世尊当时和他说,暂时不要学神通,应该先修无常等的四法印。这时提婆达多就想,如来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我超过他,怕到时候比不上我。他转而向舍利弗尊者去求学神通,舍利弗尊者也让他先学好四法印,提婆达多心里想,这个舍利弗比丘,虽然号称智慧第一,在我看来,舍利弗与我,就像萤火虫光与日月光一样,相差甚远,我对三藏教法的诵习,无人能比,但尚且不知道如何修神通,那么舍利弗比丘就更不知道了。于是又到目犍连尊者那里,目犍连尊者也教他先学四法印,再修四禅,然后就可以得到神通。提婆达多听了后心里生起了嗔恨,想这个目犍连自夸神通第一,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有人神通比他大,如果我得到了神通,他便没有了名誉,因此才不教我神通的。

后来提婆达多甚至慢过慢心高涨到完全蒙蔽了心智。有一天提婆达多来到世尊的地方,对世尊说:我看佛陀身体变老了,已经过了少壮年龄,步入了老年了。请世尊专门到静室中修禅定自娱自乐。四众弟子可以让我来教诫,就如世尊在教诫般无有差别,他们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事,我会随时供养,不会缺乏的。(《出曜经》:“我观如来颜色变易诸根纯熟年过少壮垂朽老迈。唯愿世尊自闭静室禅定自娱。四部之众愿见付授我当教诫。如世尊无异。随时供养四事不乏。”)

3、 提婆达多发心不正。 提婆达多并不是为了了生脱死而进行闻思修,所以他起初虽然精进学佛,但是没有用来对治贪执名利之心等的烦恼,如《出曜经》中说:“后意转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深着世利。”有了一定的名利后,更加膨胀了嫉妒与傲慢等的烦恼。《出曜经》中还说:“调达比丘,学致神足为已招祸。设不得神足者,其罪盖不足言。”终于,在贪执名利,以及嫉妒、傲慢等的烦恼的驱使下,后来犯下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这五种恶行,而堕入于地狱之中。

后世的人,从精进、神通、身相、福报等各个方面,都很难比得上当年的提婆达多,如果还没有明确学佛是用来对治烦恼、解脱生死的目的,则一旦名声、福报等逐渐增长的时候,自己的贪嗔嫉妒傲慢等,会不会比提婆达多更多地出来?如果这样,则不但没有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反而缘着佛法造下了极大的恶业,受到巨大损害了。

因此闻思修佛法,必须首先树立用佛法来修行,来了生脱死的正确观念,这样才会尽可能地从佛法中获得殊胜的加持。

五十三、研究五部大论的智者是否就一定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呢?

答:是否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首先是以自己心相续中是否真正具足归依誓愿心来判定的。如果自相续中对佛、法、僧三宝没有真正的归依心,那么即使通达了五部大论(1、戒律:功德光尊者所撰著的《毗奈耶经》或《戒律根本论》;2、俱舍:世亲阿阇黎所撰著的《阿毗达磨俱舍论》;3、因明:法称论师所撰著的因明《释量论》;4、中观:月称菩萨所撰著的《入中论》;5、现观:弥勒菩萨所撰著的《现观庄严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不可能产生出证法戒定慧所摄的任何功德来。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传授“文殊大圆满”时说:“如果没有归依的誓愿承诺心,只是念诵归依偈,那么即使念了一亿遍,也不会有归依戒。”法王上师并且说:“当反思自相续时,如果对三宝不具备深信不疑的虔诚与坚定不移的誓愿之决心,就称不上是内道佛教徒。仅仅由于通晓五部大论、受到众人敬仰,都不能成为真正内道佛教徒的理由。”


[1] 集论四卷十页云:慢过慢者:谓于胜已,计已为胜;心举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