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0
《皈依问答录》 ︱ 益西彭措堪布.编述 ︱
三十一、如何理解“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
答:此偈颂讲述了佛法僧三宝是众生安乐的源泉。出自《出曜经》等经典,《俱舍论自释》中也作了引用。
诸佛的出世,犹如优昙钵花一样稀有难得,使一切众生获得了解脱的希望,因此说诸佛出现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又导师佛所演说的妙法,为一切众生赐予了解脱的最佳方便法,因此说正法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又如来所教化、护持正法、弘扬正法的僧众是一切团体中最为优秀尊贵的,因为僧众们守持净戒、讲经说法、闻思修行,和合共住,勇猛精进,能使烦恼永尽,并成为众生的无上福田,因此说僧众的和合与勇猛精进的修行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
答:要获得圆满无缺的归依戒体,需要同时具足外在因缘以及内在因缘。
外在的因缘。 外在因缘是,一般而言,归依戒需要在三宝所依前求受。即在求受归依的地方,供奉有开光过的佛像与经书,并且由清净的出家僧人主持归依的仪式。
内在的因缘。 内在因缘有三条:一是求归依者需要具备以佛为导师、正法为正道、僧伽为善侣的强烈愿望;二是必须具足以佛为导师、正法为正道、僧伽为善侣的誓愿;三是在供有开光过的佛像、经书的场所,通过授戒师按照仪轨如法传授了归依戒时,求归依者对自己已经获得了圆满无缺的归依戒体有一种确信。
值得注意的是,外在因缘比较容易具足,而内在因缘则容易被忽视,故对此应该引起求归依者的重视,否则,无法获得圆满无缺的归依戒。
答: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的三宝弟子在归依三宝后,应发起的殊胜大愿,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璎珞经》、《六祖坛经》、《摩诃止观》等诸多大乘经论中多有阐述。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是这样解释“四弘誓愿”的:“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即“弘”的意思是所发的心广大无比;“誓愿”的意思,是因为慈愍众生,而志求大乘妙法,意志如金刚一般坚定,永不退失,必将使其实现。
“众生无边誓愿度”: 即誓愿度化一切曾做过母亲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获得解脱果。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意思是说:第一个誓愿是缘苦谛而发起的。所谓“苦谛”是四谛之一,即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来说都是苦患,其中没有一点安乐自性,因为这是完全真实的,所以被称为苦谛。所有六道众生尚未获得真实解脱轮回诸苦的安乐。因此,应该发愿能让他们获得究竟解脱之果。
“烦恼无尽誓愿断”: 即誓愿断除自己以及众生的一切烦恼及有漏业。《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意思是说:第二个誓愿是缘集谛而发起的。集谛又叫做习谛、苦习圣谛、苦集谛。所谓“集谛”是四圣谛之一。“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大乘行者应该誓愿断除一切众生的无量惑业。
“法门无量誓愿学”: 即自己誓愿学习一切法门,并誓愿能让众生学习一切法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 道谛 而起。”意思是说:第三个誓愿是缘道谛而发起的。道谛又叫做道圣谛、趣苦灭道圣谛、苦灭道圣谛、苦出要谛。所谓“道谛”是四圣谛之一。“道”以能通为义,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谛”是真实不虚之义。“道谛”,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三十七菩提分的正道。
按照导师佛所慈悲开示的种种法门去闻思修行,即可断除自他众生的苦与集,故大乘弟子应该誓愿修学能断除烦恼的无量法门。所以必须要让自己心相续依于无量圣教法门早日生起戒定慧正道的种种功德,并尽力将无量法门的甘露弘扬于十方,让无量众生都能早日受到甘露妙法的滋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即誓愿让自他一切有情都早日成就无上佛果。《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意思是说:第四个誓愿是缘灭谛而发起的。“灭谛”全称灭圣谛。又叫做苦灭谛、苦尽谛、苦灭圣谛、爱灭苦灭圣谛。所谓“灭谛”是四谛之一。“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灭谛”即能灭息苦之惑业,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也就是誓愿获得如来佛究竟涅槃普度众生的智悲力功德,并且誓愿一切众生也能获得佛果究竟涅槃的大安乐。
十方的诸佛,都是发此四弘誓愿而成就佛果,现今随学导师佛以及古德先贤足迹的三宝弟子,也必须在内心认真地思维四弘誓愿的甚深意义后,使其化为自己的坚固定解,亦发此四弘誓愿,并尽力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