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九)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878
  • 分享到:


虽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断恶行善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是我们的动力。

世俗人也常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但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些执著是需要的。《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执著,最终才放弃所有的执著。就像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就不能放弃船只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世俗两个字的后面,加了一个“谛”字,“世俗谛”。也即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讲,有因有果是对的,所以有一个“谛”字。而“四圣谛”后面也有一个“谛”字,这又说的是:从圣者的境界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正确的。正确有不同的层次,四圣谛的层次,就远远高于世俗谛的层次。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依赖于常边和断边之见。缘起善说,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至高无上的学说。佛陀也因此而成为无上善说者。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一切物质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缘当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们在主观上,应该理解、抉择出物质没有本质,却可以有因有缘,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与缘起之间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为助伴。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所以是缘起,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

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除了缘起理论以外,怎么还会有更神奇稀有的见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缘,又可以是无自性的空性,这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奥秘。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学者、智者,都没有发现过这个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真理,并将其广为弘扬。谁证悟了这一点,都可以断除烦恼,推翻执著,最后解脱、成佛,所以,缘起的功德无比稀有。以这种理论来称赞世尊,也可堪称为是最无上的称赞。除了这种称赞以外,哪怕用尽所有的辞藻,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禅定稳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赞美。

如果认为缘起与性空是矛盾的,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过失呢?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凡夫,都是无明的奴隶。虽然在普通人当中,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伟大人物。但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认为视觉、听觉、触觉,是唯一的真理。这样一来,就犯了无明的错误。

形成无明以后,就会去造业,无论是杀、盗、淫、妄等恶业,还是持戒、念经等有漏善业,都会成熟果报,之后又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善恶果报。在面对果报的同时,又再次造业。就这样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轮回。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痛苦和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整个轮回的第一原动力。世俗间再伟大、再聪明的人,都是无明的奴隶,都不能突破无明的界限。不仅仅是没有学过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外道,甚至小乘经部与一切有部、大乘唯识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无明之奴。如果不证悟、不解脱,我们还会继续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充当无明的奴隶。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转法轮的过程中,佛陀曾对很多外道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因此让外道有了仇隙。这种人不能忍受“无自性”的空性微妙之声,是情有可原的。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

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如果已经接受过佛陀的教育,却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贵的精华——缘起性空狮子吼声,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了。此处所指的,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

自古以来,小乘佛教都会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

除此以外,大乘显宗也说过密宗不是佛说的。密宗里面的有些宗派,又会说大圆满不是佛说的。其原因,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的有一品,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传法,是针对每个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的人,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学生只能听懂小学课程,没有听过中学、大学的课程,甚至连还有中学、大学都不知道一样。有些小学生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学校所讲的课程,就不应该是学校的课程。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到位了。同样,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乘的宗派不会否定下乘的宗派,下乘的宗派却会否定上乘的宗派。只要一种观点不能容纳在自己的观点当中,就会予以否定,这都是孤陋寡闻的结果。所有佛法的宗派当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圆满,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后是大乘显宗,最后是小乘佛教。

当然,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名称来历,并不是说谁大谁小、谁高级谁低级的意思。只是因为小乘行人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所缘的范围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大乘行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所缘范围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佛教。小乘行人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以为释迦牟尼佛只讲过小乘佛法,所以就认为“小乘佛教”的说法,是在贬低释迦牟尼佛。其实,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学老师,他既会在大学里面讲课,甚至可以当博士生导师,但有些时候,他也教过中学生和小学生。小学生就认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他只讲这些课程,不会讲别的。如果有人说他是小学生,他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老师也被贬低为是“小老师”了。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