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净治弟子品第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辛三、于彼断诤而结成

对于如此殊胜的般若空性法义,有些人听了之后不能马上理解,提出了一些疑问,于是圣天菩萨针对他们的疑问进行了下面的回答。

设问:如果一切法都空,那么精勤修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

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

难词释义

此法:即空性法。

颂文直解

如果想,外及内的诸法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修道有什么用呢?因此你对自性空产生了怖畏。但是如果作、所作之业、作者以自性有的话,那么即使是此甚深空性法,也不能成为能灭之对治法。

释义

实执串习非常深的人,认为万法是以自性真实存在的,然后通过真实的修道,获得自性存在的涅槃。他们觉得,如果万法都没有自性的话,那么实际不存在的修行能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就对自性空产生了怖畏。圣天菩萨回答说,如果万法真的以自性存在,那么以自性存在的法,是不可能被灭除的,这样再怎么用空性法来修行,也不可能灭除自性存在的苦与集了,这反而才是会让人怖畏的地方。

而正因为万法是没有自性的,而仅是众生的妄想执著增益出来的,所以才有被断除的可能性。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在以前讲过的《宝性论》,以及在密续《三布扎》中,也有一模一样的这个偈颂。整个基道果的要点都包含在这个偈颂里了,以前我们也特别喜欢背这个偈颂。就是说,在空性法中,没有可以遣除的世俗轮回法,也没有可以安立的胜义涅槃法。对胜义无自性的法性进行真实的观察,就可以获得远离增减二边的正见,依照这样的无自性正见修行,便能现见真实义、解脱二障,成就正等觉的佛果。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如果有人贪执空性法,却不喜欢世俗显现中的苦与集,这样是不可能趣入涅槃的。

若汝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灭。

颂文直解

如果不是自性空,而以具实执的世间识衡量,就会贪执自方,而排斥不相应的他方,这样就不能趣入涅槃。因为以贪嗔这二种行,则不可能证得寂灭的涅槃果位。

释义

从世俗的显现方面说,虽然众生以迷乱力,能在世俗中见到各种显现,但对它们产生嗔心或对胜义法产生贪心,则都无法趣入胜义涅槃。因为一方面来说,无论世俗中的苦、集,还是胜义的寂灭,都是没有自性的,对它们产生贪嗔之心,就违背了它们无自性的实相。从另一方面来说,贪嗔本来就是导致轮回的烦恼集,这是轮回的因,而不是涅槃的因。所以想要证得涅槃,就需要对万法在究竟上是平等的正见。

无作得涅槃,有作招后有,

涅槃无碍念,易得余非易。

难词释义

作:遮立、取舍的意思。

颂文直解

因此,甚深法性中没有遮遣与建立之义,即是以无作如实证悟而得涅槃。而以有作,即有取舍之所缘,将招致轮回的后有。所以,若没有四边所缘的碍念,涅槃将容易证得;相反的话,涅槃则不容易证得。

释义

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在甚深的法性中就没有要遮遣掉的,也没有需要重新建立起来的。因此无作是符合实相的,有作是违背实相的。而有情的种种劳作,要么是在遣除,要么就是在建立,所以以有作的方式,只能产生轮回的后有,只有以无作,才能证得涅槃。

以上讲了以修行空性之力能获得涅槃,下面要讲的是对空性的力量没有胜解的过患。

庚二、于彼无胜解则流转三有之理

“彼”就空性之力,对此没有胜解的话,就会流转三有。下面圣天菩萨解释这个道理。

设问:如果无作将能获得涅槃,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前几品宣说无常等修法呢,这不是有作了吗?

答:

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对三有轮回不厌离的话,那么他怎么会敬重从轮回中解脱的涅槃呢?譬如,对小小的家也以贪著而难以断除的话,就更难出离此三有轮回了。

释义

前面的断除常、乐、净、我等的法,虽然是有作,但对于执著深重的众生来说,却是必要的。因为按照这些方法修行,能够彻底厌离轮回,为能进入方便生的胜义实相作好准备。

真正的胜义实相中是无作的,确实不需要有前面断除常、乐、净、我等的修法。但是凡夫充满了常、乐、净、我等的执著,如果不放下这些粗的执著,就更不可能放下更深、更细的执著了,就像对自己的小家都放不下,对三有轮回那就更不想出离了,这样就不可能修好方便生的胜义修法。所以这些有作的方便修法,就是修方便生的胜义修法的前行,这是完全应理的。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颂文直解

有的人被苦所逼,可以现见到他们去自杀。这些人因为不知道取舍,极为愚痴的缘故,不能趣入殊胜的解脱道中。

释义

有些人忍受不了病痛、贫穷等的折磨,就去自杀,他们以为自杀了后,病痛与贫穷就都永远消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苦因是不可能靠自杀来消除的,因此苦果必然还将产生。

在遭受病痛、贫穷等苦难时,不应该逃避,而应该了知这些苦难自性本空。因此在内心不产生遣除这些苦难的心,也没有对财富、健康等的追求。安住于苦难自性空之中,这样才是有智慧的行为,才能够趣入到殊胜的解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