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溜病的病因
《谈谈熟溜病的对治》 ︱ 智圆法师 ︱
谈谈熟溜病[1]的对治
智圆法师 讲述
法会[2]即将结束,很多人也快要下山回汉地了。念《普贤行愿品》是很多人的功课,而且每次上课的前后、修法的前后也都要修持,所以我把修法当中最容易犯、又最难以觉察的问题,在此做个提醒。
不如法的念诵,就好像从前的留声机(一种通过唱针在旋转的圆盘或圆筒上的螺纹中移动来放声的装置),它的机关并不紧,只是借一个余留的势力在出声,虽然唱片还在滑动,唱针也算稳,但是没有力量摩擦出一种清晰的声音,只是飘浮滑过而已。
同样,念诵时不能很紧凑地提起正念,只是借助自心少许的余势诵出来(由于所诵经文已经串习得很熟,念诵时稍微以忆念心所的余留势力,使得口头上不断地诵下去),其实根本没有缘取法义;由于内心没有一种随文入观的内涵,也就发不出一种有佛法内涵的声音;如是只在口头溜过,很难直接产生修法的利益。
很多人的毛病是,对于一部经或者一种仪轨,不熟悉时倒还认真,念它也觉得欢喜;一旦念熟,马上出现一个问题——口里念着文句,心里打着妄想,两相掺杂。也就是,并非逐字逐句地在心中观想,而是念文句的心,跟此起彼伏的妄念夹杂在一起。如果偶尔警觉、妄想中断,就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念什么或念到何处。
这种人的特点是,因为从来不注重通过念诵发起对法义的观修,只是习惯性地顺口溜下去,所以每次必须从第一句开始念,一、二、三、四、五……依循顺序倒还可以滑下去,但冷不丁从中间提一句出来,就不知道接着该念什么了。留声机的运行不也像机器那样很顺畅地往下滑,但从没真正用心念过一句吗?我们如果不用心,又比它超胜在哪里?比如对于当前讲授的《普贤行愿品》,多数人都能念得很熟。但如果我问供养偈是怎么说的?很多人可能摸摸后脑勺,两只眼睛瞪着,根本没办法回答。大概一定要从“所有十方世界中”开始,一句一句地往下滑,一直滑到我问的句子为止,才能答得出来——竟形成了如此病相!
这就是目前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状况,如果去调查,十个人里面估计有九个都是如此。现今的很大一部分人懈怠心重,刚开始因为不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专注地看才念得下去,所以会认真一些。而一旦念熟了,就开始偷懒,懒得专注、懒得用心,只是随口往下溜,心里却一点痕迹都不留。
那么是以什么原因出现如此病相呢?
熟溜病的病因
有三种因:一、态度不认真。因为不是真正用心,所以念熟了以后,就成了口头敷衍,把这一段念下去就算完成任务,再也不肯专心致志地随文入观。由于不是真心念,所以也不会出效果。
如果能在自己心里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思维,必定会有效果。所谓的“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即是此义。然而我们往往没有检讨自己的心,即使看书也很少自觉、用心地去看。大多数人都是起初很听话,愿意用心看书、认真思考、如理如法地学习,但时间稍长就松懈下来,谁还肯去用心思维?多费脑细胞!结果每次看书,眼睛溜过去就完事大吉;最后变成:有感觉的地方我就看,没感觉的时候就不看。所谓有感觉,其实也不过是讲得比较有意思,或者很合自己的口味而已。
在念诵方面也是同样,逐渐就再也不肯专心致志、老老实实、一句一句地观想法义。如果让每个人写一份真心的检讨书,就会看到,很少人肯下真功夫,一千人中难有一两个人每次都尽心地随句观义。一般人好高鹜远,谈起来好像很了不起,但真正落实到笃行上,连少许也做不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顺口滑下去的时候,好像都能背诵,但要问他其中一部分,比如《普贤行愿品》的利益有情愿是哪几句,他就说不出;再问,披精进甲愿是怎么说的?不知道。护持正法愿呢?还是不清楚。可以想见,每次都是顺口念下来,法义根本没入心。即使念了无数次,心相续也不见被熏习得有什么效果。相反,如果一年当中的几百遍,每一遍都认真地念修,那再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譬如一个世间人读完了政治书、读完了《青少年修养》,结果却是一问三不知,原因就是不感兴趣,至于书里面讲了些什么,他根本没往心里去。可是,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明星生日、血型、身高、体重、成长经历、出道过程、经纪公司、代表作品,乃至明星所喜欢的食物、颜色、运动等等,都能记得相当清楚,说得头头是道。这是因为他追星的心很真实。或者,如果对政治学科本身就很感兴趣、有意乐,自然也会诚心地去研究,那么对这方面的事也会十分熟知。所以,一切在于自心。
因此,我们不必要尽做表面功夫。如果仅是口里随便念过去,其实念多少遍也无济于事,不过是在数量上完成任务而已;如果对于《行愿品》的每一颂,并未意识到这是诸佛愿海,是普贤菩萨摩诃萨通过多生累劫修行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大行,由此未曾发起一种极其尊重、殷重的心,不能对于经文的每一个字都视为如意宝或诚心想把它们都深深刻在自己的心版上,那就完全是随口溜过而已。
不妨回想,《普贤行愿品》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即使念过百遍千遍,如果自己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又真正在心上熏习过多少次普贤行愿?善根又增加了多深多厚?
心不在焉、散散漫漫地随口溜过去,声音也是有气无力、软绵绵,完全走一种形式主义,那佛法又怎么可能在心中出现效果呢?如同很多现代人,小学时期就开始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但自心从未受到触动,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用来应付考试。生活当中连最起码的真诚、正直、孝顺父母、勤劳俭朴,以及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与此类似,如果我们每天有口无心地念很多经文,表面上学很多教法,也未必对内心有多大影响,或起到多大改变自心的作用。乃至念了很多年,可能连一点善心都培养不出来。
不仅没有好的作用,而且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就像有些人坐禅,起初出现昏沉不注意调整,结果后来不坐还好,一打坐就开始打嗑睡,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禅病。同样,每次念诵如果不调整好自心,而放任它随意打妄想,或者不去随文入观等等,那么不久就会出现相关的病相,例如一念诵就开始妄想纷飞,难以停下,或者看到熟悉的经文,自心就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丝毫也不经过思维,无法随文观义等,有很大的后患。以上都是由于未端正态度所引起的不如法念诵。
第二、心不清净。身体虽然端坐念经,但内心仍然攀缘诸多世间俗务,或者贪著名利恭敬等,缺乏出离意乐的缘故,不能如法地念诵。
如果不是一心为法或全心全意希求佛法,那么,内心必定倾向于世间的各种名誉、恭敬、地位、钱财等,这些才真正是心底深处所追求的。深重的贪著现世之心使自己难以安心修法。一旦出现相关的境缘,立即会现起贪执心、竞争心等等;得不到的时候心不满足,也会有很多妄想,或者一直思量着怎么夺过来……。
由于重心是在希求世间法,所以每当遇到有关的人、事、物,心马上就专注过去了——原来念普贤行愿是假,心想世间才是真。也就是说,为了完成任务,还是要坐下来念,心里却一直想着张家长李家短,今天要吃什么,一会儿去买个什么东西,中午要跟哪个人见面,晚上看什么电视剧……自心完全缘着世间法转,一直攀缘世间的事物而妄想纷飞,自然就无法专注念经。
而且,以各种烦恼心的综合作用自然导致口头熟溜。作为凡夫,内在如同有一个烦恼的马蜂窝,时不时就会有很多黄蜂骚动起来。更糟糕的是,在糊里糊涂当中,被烦恼一直控制心态、行为,却还以为是最得力的亲友在帮忙做事,而不起任何警惕、觉察。结果经常是表面上好像在修法、念经,实际上在强大的烦恼支配下,根本无法相应佛法,根本做不到如法修行。也就是说,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心始终都被狡猾的烦恼控制着,念诵期间也不断地现起各种烦恼妄想。在这种状况下,每次翻开书就从头到尾稀里糊涂地念,内心根本没意识到究竟念了什么,口里却能以惯性照样溜下去。
可见,缺少出离心就难以修道。每当遇到什么俗事,心立即就贴上去了;平常也是口里念着佛经,心里想着柴米油盐、名利受用等,哪里还会观修愿海的内容?哪里还能念念生起大善心,或作意尽虚空、遍法界的广大礼敬、供养呢?因为,任何法行都是以心的专注才能成办,心一旦分散,就无法与法义相合。之后更是逐渐习惯马虎了事,口头溜过去就算数。
第三、对自己没有要求,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已。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对因果律的愚昧,另一方面也跟懈怠的习气有关。
由于并未希求果德,所以根本不会珍惜当下,也就任由放逸、熟溜的毛病不断地滋生蔓延。我们当然不必要在耕耘之外去非份地妄求,但此耕耘的本身必须是认认真真地实做实修才行。只要当下认真做了,自然就能得果。否则,指望不上将来会有什么收获。
另外,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份诚心,对于善法功德还有欢喜、希求心。但时间长久,就懒得让心缘着经文作意、希求,或调动起善心等等。譬如有些世间人,做小学生的时候还会依老师的教导去认真做题、办事;到了四十多岁,似乎成了谁也使唤不动的老油条,都是随着自己的习气在做事。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修行的年头多,应该进步很大。其实,如果一直不肯用心,即使口头上念了很多,也未必有什么进步。甚至学佛几十年,后来变成了只是混日子而已。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应当反省内心的真实状况是不是越来越糟糕了?
单单从口头上念过去,当然很轻松。然而修行人正是要克服惰性,所以每次都应当竭尽诚心、专心致志地随文入观,这就非常不容易了。毕竟我们不习惯如是用心,这需要起初就用善法控制住自己的心,强制性地把自心引入到如理发愿的正道当中。可惜很多人都不肯踏踏实实地如是实行。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在的我执习气很重,而且无始以来串习成的恶劣根性太强。如果一旦需要克制恶劣习性,改造自心,如理如法地调整心态,就感到很受约束。现代大多数人都崇尚“自由主义”,所谓“自由”,无非是随自己的劣根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任由懈怠、散乱等烦恼增长而不加对治。于是,轻松地随便念念,不去费力地在心中作意、运转,而且面子上也说得过去——我今天念了多少多少,在自己和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精进修行的样子。
相比之下,真正肯用心的人为数不多。每一次念诵都能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运心作观,万一心不够专注,或者作意未到位,就重念一遍,这种老实修行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事实上,如果真想修行,就必须有这种诚心。也就是说,其实,做钝功夫便是捷径。我们可以观察到,凡是没有在自心上认真做基本功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成就。不必说佛法上的事,即使世间俗语也有“练武不练功,老来一场空”的说法。意为:不肯苦练基本功,尽是炫弄一些花拳绣腿,看上去有模有样,其实一点用场也派不上。相反,肯练基本功、老老实实在心上用功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熟能生巧,自然会获得成就。
例如《影尘回忆录》里那位“晒蜡”的法师,虽然天生愚笨,但由于肯下苦功,把《楞严经》和《法华经》以及两本注疏背得滚瓜烂熟。通过多年专精深入,终于大开智慧,学教与修行都获得了成功。
如今大多数人不肯如法如理地用功,不愿在当下一念上练心,结果全都落空了。想来很是可怕,长期的发展竟得到如此结局。即使像唱歌一样,念诵的声音极其好听,但内心根本没有缘法义作观,没有真诚地从自己心里祈愿,又能有多大效果呢?
直到如今,很多人还未认识到这一病相,他自认为每天都念得很好,哪里有什么毛病?岂不知三年五载过去了,结果只落得每次翻开书,都是有口无心地溜下去。看上去好像每个字都念了,但实际上,心里没留下任何法的内涵。每次都以一种敷衍了事、完成任务的心态,做做表面文章,散散乱乱地念过去,或者一直处在盲目的状态,必定难以发生念诵的实效以及日新月异的进步。
[1]熟溜病:指念熟了就随口溜,内心不随文作意。
[2]指2014年的普贤云供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