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结语

《谈谈熟溜病的对治》 ︱ 智圆法师 ︱

结语

改正自己也许很难,因为需要直接在痛处下刀。口头空谈理论当然是轻飘飘的,可以跟自心完全无关,只要记一记、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摆话。这是技巧上的事。比如电台播音员的所讲可以跟自己无关,只要口齿清晰、背得熟、有表演技巧,就可以按照别人写好的东西念下去,乃至这样工作一辈子。如果我们不修自心、只空谈理论,可能最多与此类似。

最初修心会有些困难,但只要迈过这一难关就必将发生巨大的进步。就目前而言,反省和改过是最切身的做法,这不再是轻飘飘的口头言说。譬如对于已经吸毒上瘾的某人,如果考虑到他的切身利益,紧要的不是口头上说很多,而是能不能帮他戒掉毒瘾;同样,于此生死大事修行关头,人人都要在内心深处发动一场革命。如果护短或随顺习气、不愿改正,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以上都是有关如何修心的事,没什么难以理解。心如果转为贤善,修行就有希望。根器的胜劣在于心,心善就是上等根器。生起善心的人,自然就会真诚,且很容易与法相应和住在正法当中。相反,如果没有生起善心,一般就都被烦恼转了,例如放逸、轻忽、散乱、急躁、骄慢等等。一旦被烦恼所转,犹如在甘露般的修法里掺杂了毒素,又如一个国家奸臣当道,一切都要听他指挥一般。如果已经完全陷在烦恼的状态中随转,却还以为在修法,那都无异自欺。

如何对治这个毛病呢?要知道,内心既有善心所也有恶心所,有烦恼也有正念,处在凡夫位的杂乱状况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力求把正面善心的力量启发出来、调动起来。如果能够提起善心并反复增强其力量,乃至串习成性、让它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就能把握自心了。

人心可善可恶,就看往哪个方向来启发和运转。心是修行的根本。起心恶劣,就落在恶劣之处;起心善妙,就落在善妙之处。要点是,只要有善心发起,就开始有诚心跟法相应。这时就是由善心在修法,而不是夹杂烦恼在修法;是诚心在修法,而不是虚假的心在修法。有善心作为修法的启动,再善加护持,就能在念念当中都起增上的作用,由此出生无量功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行持任何法行之初,都以检查心态是否贤善来作为关键。

任何修法都有它的前提,如果不具备应有的心态就冒然去修,往往不见效。原因是心里的烦恼难以觉察,自己会不知不觉处在烦恼的惯性里面,并一再放任它运转。久而久之,发展成很严重的毛病,就难以治疗,导致空耗一生的修行。

对治法是有很多,自己关键要看与哪方面相应,就常常来运用它。目的都是把内在的善心启发出来,而启发它的方法(比如人身难得的道理、正法难遇的道理、知恩报恩的道理等等)当中,自己常常相应哪条道理,并对此做一定量的如理思维,相应的善心就一定会生起。继续串习成稳固的观念,就会很容易地自然生起彼等善心;善心态串习得有力量,就很容易把握自心,从而使之与法相应。犹如驯兽师调伏猴子般,自己稍微作意一下,就能善巧、老练地把心态调整好,这就是凭借长期的努力成为调心的“专家”。反之,如果被各种恶劣习气所左右,自己却不能转变它,那么修法的功效就很难出现,因为缘起上没有和合的缘故。修法、念诵等到底出现多大的功德、效果,还是在于自己如何用心。为什么过去念得专注,现在念得不专注,以前有感应,现在没感应等等,原因就在心上面。心一旦不正,修行也就很难有结果。

之前多次强调过,法的心要就是善心。没有善心,不会有任何功德;心住于善,则所做所行全都成为功德。因此首先把心调整为如法的贤善状态,再去行持必定就会大不相同。否则,如果不具根本,那么无论再往下做多少量,也只是一再串习恶劣的心态,直到养成习气病。

如上所述的六种善心,我们都要学会如何发起,如何运用,并时时串习用正念来提醒、调控自己。这对于目前仍然处于初步修行的很多人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善心尚未坚固的初学者,要有一个不断培养自己的过程,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改良自身,不然串习已久的习气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启发自己,内在的善心才能引得出来。

懂得了原理就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来力求娴熟地调控自心。我们要常常做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自己教自己,自己提醒自己,因为内心往往很麻木、很顽固,必须用佛法来感化和教化,并时时规劝、调整、引导自心。智慧像个大人,心像个小孩,时时互相商量,才能逐渐学好、修好。

有善根的人,在这方面都会非常有意乐;如果闻法之后就晓得按照佛法的指示来练,那进步就更快了。空闲的时候尽量不要看电视、看世间书报,更不能上网,否则就很难有修行。此时应当安静下来,多按上述法义来一遍一遍地思维,让内在的善心发动起来,而不是又被散乱或庸俗的无分别的状态所蒙蔽。尤其城市中繁杂的生活使自心一天到晚都在世俗法里随转,每天能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如果没有善巧地把握,可能内心一直都处在烦恼状态中,甚至已经习惯了自己都还不觉察。人虽然都有善的一面,但长时间处在烦恼妄动当中,善心就被覆盖。时间久了,人心就会堕落而且变得相当麻木。可见天天都要抽出些时间尽力启发善心、引生善心,并安住在善心当中来工作、生活、修法。这是我们上升的一个根本。否则天天陷在混乱、麻木、贪嗔的心态中,除了堕落还能去哪里呢?上升和堕落的关键明显在于心态。我们需要时时清理和把持自心,不能再放任它松懈下去。

以《普贤行愿品》而言,普贤行愿的光明海极其不可思议,它就承载在《行愿品》的文字里。当然,这种无限深广的境界对于初发业的我等凡夫来说,见到的只是文字,所以,目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熏习,把这些文字熏进心识、印持在内心。即使尚未彻底通达文字所表诠的意义,至少也要对此不可思议境界发起胜解信,并且对于文句熏习得非常熟悉,以便自心将来与其中法义完全合一。

我们行持每一种善法,无论是讲闻经论,还是共修念诵等之前,都应当以愿王中的七支行法来修集资粮、忏除业障,令善根无尽地增长。之后,再以后半部分的发愿文来印持和回向,就能在一切时处具足愿海的引导,使它真正成为修行历程中的导师。久而久之,也就串习得如同普贤菩萨一样,无边的愿海自然从心里显现出来。

虽然出于良好的传承,多数人都在习惯性地依照规矩如是念诵,这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够真正发起普贤行愿的意乐。以前也许只是碍于师长、道友的情面,不得不在表面上敷衍念诵,然而一旦真正明白用普贤愿王摄持善法、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之后,内心必定非常欢喜,并主动、自愿地以《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和摄持回向。

生起胜解信或具足对治之后,就再也不会敷衍了事,而是会把其中的每一句都发自内心地念出来。因为当下的文句正是表示普贤行愿海,如果能够逐字逐句地如实作意、如实发愿,那么我们的心自然会被引入普贤愿海当中。

作为博地凡夫的我们,虽然暂时尚未通达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依照经文以胜解信作意、发愿,但是,依普贤菩萨的大行愿海来庄严自心,就能逐渐跟它靠拢,所发大愿也根本不会落于狭小的心量或范畴。因为普贤愿海是全法界心、遍法界量,一切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无不达到至善的境地。这种大愿是要让我们直接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或彻证法界),从中任运流出无尽的普贤行海,这也正是每个人最终要证到的无上果地。

由此不难明白,每天按照普贤行愿来摄持、回向,实在是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为什么讲经说法或各种法事活动,无论是僧众共修,还是个人独修,都统一规定念诵《行愿品》?其实,这根本不是某个人的决定,而是由各大教派祖师共同倡导。

因此,我们理应深刻了解其意义,从中完全确定生命的大方向。自此,每天才能修集不可思议的功德,临终顺利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现前愿海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且,真正了解普贤行愿的内涵后,每次念诵不会觉得是为了随顺规定,自己不得不跟着有口无心地念,甚至以厌烦心只想快点结束,再不会是这种非常糟糕的心态。反而会非常主动、迫切、真心诚意地去念,用心地去熏习,感到即使念一遍,也是千生有幸的事,能与大家共修此法更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缘。

如法诵持的情况,就如同书法的每一笔都以其笔法书写到位,那么每一笔都有很大的力度,能够力透纸背[1]。

同样,《普贤行愿品》里的每一个字都富有内涵,所要诠表的普贤行愿海更是无比深广,所以我们对每一句都不应缺少运想和作意。首先熟悉文字所要诠表的所愿境,然后如法地按照文字用心,把每一句相应的心态都到位到量地引发出来。例如,护持正法的心愿如何?利益众生的善心要怎么发起?一念见三世愿、往生净土愿、依止善知识愿、不离同行道友愿等等,每一种善心都准确地发起。或者说是依靠这些文句,引出内心相应的行相。

如果字字句句都在内心当中运作得很好,点点到位、句句相应,那么,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善心状况,就不只形容为“力透纸背”,它是能加持整个身心,甚至对于全法界都有极其不可思议的缘起。这是以无数美妙的愿心音符组成的内在交响乐,与它的庄严相比,世间最美的赞词都显得太浅。

以如法的态度诵读整篇《普贤行愿品》,能念念用心、与法融合,就是真正的念念精彩、句句庄严,而不再是“顺口溜”了。以此必能极大地激发内在的善根,使佛性迅速苏醒,内心逐渐趣入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海当中。经文末尾所说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也一定会在自心上实现。

[1]力透纸背:并非指手腕用以大力,而是指每一笔都不散漫,使得线条有力,气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