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于何处还净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此颂明示忏悔五大要义:一、于何处还净;二、所净之体性;三、未净之过患;四、能净之对治;五、教诫勤净治。

一、于何处还净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贪欲、嗔恚等诸障尘还净于何处呢?答:自心光明界——如来藏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从本体空分而言,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从自性光明而言,如同第三转法轮之密义,非因缘所作,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华严经》云:“诸佛子,谓摩诃菩提萨埵之种性,即与法界不二如虚空般广大本然明性者。”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状表示。

“贪欲、嗔恚等”是由无明力现起的各种虚妄障垢。净除之时,还净于何处呢?犹如乌云,消尽于何处呢?

答:犹如乌云消尽于无云晴空,明空法界、自心的光明界——如来藏,则是净除各种障尘之处。所谓消尽客尘而成佛,就是指无余显发了自心的光明界。即便在众生位,此光明界也丝毫不缺地具足,因此是本来成佛。如来藏并不是由修行新生的法,而是本来现成的妙体。只是先前被种种障尘遮蔽,不曾显露;后来证见本性、消除客尘障蔽,本性的力用便自然显发出来。这种法尔元成的德相,就用“光明”二字表诠。光明界就是心的本体。所现的一切心只是这光明界的幻用,就像从大海现起水波那样。

那么,它的体性如何呢?

首先,如来藏不可思议,不是妄识所行之境:

“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如来藏不是凭借见世间的心就能够思维、言说的境,不是心缘相或言说相。它不住一切边、不观待任何法,因此不可思议。“事、无事等”,表示一切相对的二边。实相中不存在这些二边的妄相,因此说“远离”。

“见世间的心”,指见到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世间现相的虚妄心识。“世间”,指时方所摄的各种因缘生的现相。对于这些现相,我们的眼睛可以见色,耳朵能够闻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身体有觉触,意识能知法。六识非常活跃,能够现起种种分别、计较,可以进行各种思量、推理、言说等等,好像无所不能。其实,所有这些见“世间”的心都是虚妄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衡量妄识前现相的能量者。它只能对于世俗生活里的各种现相、事件、规律、作用等,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建立概念,论述表达,或发展出一系列的言语、理论等等。最多是知道这些世俗幻梦里的事,却根本缘不到绝待的本体。

就像古德所说:“太末虫处处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惟不能缘于般若。”“太末虫”指细菌,它什么地方都可以住,却独独不能住在火焰上。它比喻分别心处处能攀缘、分别,却独独缘不到般若。这里指的是实相般若,也就是绝待的光明界——如来藏。

《圆觉经》也说:分别心无法测度圆觉境界,就像萤火无法焚烧须弥山一样。轮回心只能生轮回见,不能入于如来大寂灭海。一切思维等都从妄心而起,妄心无法缘真实。所以运用思维来辨别乃至明了诸佛境界,就像空花又结空果那样,只是辗转的妄想而已,一无是处[1]。

“圆觉”指本自圆满的正觉,它不落于任何相对的二边,即绝待。所谓“二”指世俗,既可以总括为“能、所”,又可说为一切观待假立的二边。由于最初一念错认,在心前立境,之后便出现了能所对立,落在“二”里面。在此范畴里的一切都是妄现。所以,其实我们每天都活在世俗的迷乱当中,还误以为心前显现的各种相都是真实,随后缘着这些假相不断地分别、思量、言说等等。而光明界并不是某种对境,也不偏指某种心法,不住任何事、无事等二边。它是不二的法界,因此分别心根本测不到它,言语也说不到它。

对于此光明界,佛经中也称它为真心、真如、如如、法界、圆觉等等。它就是显现众生和佛差别之前的本来面目。众生和佛都是观待而立的假法:观待迷惑的众生,安立觉悟的佛。而本性上没有妄相,没有生灭、增减、来去、一多……总之,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也没有什么众生和佛可得。

然而一旦迷失本性,就落在幻梦当中。法界原本不住任何相对的二边,它是绝待、圆融、不二、周遍的,我们却执著心前每时每处的妄相为真实,结果心一直住在这些幻相上,迷而入于幻梦中。虽然入梦,但从没有离开本性,只因落在迷妄之网,不能自返,对这一点安立为暂时“远离”本性。由此不断地现起妄相,心里认为有这样那样的法,口中也不断地言说。而这些全是世俗,都是如迷梦般虚假的法。

落于其中,妄念不断地起作就叫业;又由错乱惯性的力量,本来没有的种种法会不断地现起,这就叫做轮回。它的力量不断加强,本有的光明界就会有而不现,本无的幻尘法却会无而显现。

但是,光明界本来清净。这不是跟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本来没有任何观待假立的法。或者说,没有任何以因缘造作的客尘法,没有任何以无明现起的惑、业、苦等杂染法,原本就是一尘不立的体性。因此,再怎么现起虚妄,都染污不了它;再轮回多少次,它上面也没有生死。它还是明知的体性,故称为“明界”。其中,“界”指一切法的生处或本源。所以我们常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成佛”,也就是恢复本性。认得了这个本性,知道自己原本是佛,就能回归。换句话说,不是修成新生的佛,而原本就是天真自性佛。

傅大士说的“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也是指它。只不过随迷染缘就现出各种生死幻境,随悟净缘就能回归本来。而且是由不同的染污程度分出六凡法界,从不同的回归程度分出四圣法界。对于本性,迷了是众生,彻悟了就是佛。

同样,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时说的“唯求作佛”,也不是新生个佛来作,而是指恢复本来。所以,他开悟时连说五个“何期自性”,也是指本来如此,并不需要新造什么。一切造作的法都随因缘而现,是观待而起的法,无法以本身的力量安住一个刹那。对这些虚妄的事,不应当作真实。

由此可知,我们首先应当明了自己的本性,即还净之处。所谓“还净”,并不是原本不清净,现在要把它变清净。自从最初一念入迷,之后一切二取现相的体性都叫做“杂染”;对于虚妄分别的消失就安立为“还净”。还净也只是恢复本来,或“归无所得”,并不是新得了什么。

成佛也不是从外面求。向外只会越走越远,越求越得不到。因为,最初入迷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立了法见;之后不断驰逐,波波浪走;结果轮转了一世又一世,了无出期。现在既然要回归本来,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向外寻找,不是必须在时间上历经多劫、在空间上越过遥远的路才能到达。其实,一念迷是“此岸”,一念悟就叫做“彼岸”,中间也没有实法可得,只要歇掉妄心、回到本源即可。古德也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见指妄见)。”自性原本即真,哪里需要求什么真?只需歇下妄心,歇即菩提。否则还会一直在幻梦里沉沦,受各种虚妄之苦。

总之,“还净”即净除错乱、还归清净,也就是把妄心现起的一切迷乱消除。并不是有实法可消除,不过是一转一觉而已。迷了就不断幻梦,觉了就尽除错乱。也不是先前有后来变成没有,而是它原本就没有,现在“息妄归真”而已。

还净之处的如来藏、光明界,即自心本有的光明。此处光明就是般若,从中能起现无边的妙用。或者说一切的灵明妙用都是它,它是万法之主。迷惑时,从中变出无量的惑业苦;了悟后,则显发无量的智悲力。

本来具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此光明法界,不落常断二边,从没有任何断、续的相,故称为“常住”;没有相对的苦乐客尘相,没有迁变的苦相,就称为“大乐”;也没有人我、法我,故称为“大我”;没有相对的染净——从本以来没有杂染,也没有相对杂染而立的清净妄相,就叫它“本净”。这是本来涅槃,本自具足常、乐、我、净,所以叫自性或本来面目。它离绝一切边,不是心所缘的境,无法用分别心揣测,根本不是言语、思维所能到达,即所谓“凡有言说,皆为戏论”,“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此处没有凡夫开口处、缘取处。一起心、一攀缘就已经错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契证才能明白。

佛成道时便是彻证此如来秘藏。因此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如果问一个人:“你有没有智慧?”对方大概会说:“没智慧。”其实这很滑稽。每个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怎么能说没智慧呢?只是一般人往往把本具的智慧,跟世智辩聪混为一谈,认为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才是智慧。当然,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有种种计谋与智巧,都是本来智慧的起用。但如果跟无明和合,完全用错地方,就成了颠倒恶慧,成了造恶的罪魁祸首,使人长劫陷入苦厄;如果能正确使用它,作各种发明、创造,利人利世,那也是本性的妙用。如果分辨不清而执著有为的妄心是无为的智慧,则很难见到真正的本性智慧。所以,为了体现甚深与尊重的缘故,古德译经时很多直接用“般若”,而不翻成“智慧”。其实“般若”有体有用,用此方的名词很难说尽它的涵义。

古德常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法身、般若都是表诠本性的不同名词。黄花、翠竹表示显现的事事物物。它们无一不是本性所现,或者说就是本性、般若。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如果问一个人:“你吃饭、穿衣是大智慧吗?”他可能莫名其妙。其实,一切都是本性的神用,哪里离开智慧了呢?如果认识“用不离体”,就知道穿衣吃饭、言语动作无不是智慧之用,就见到桌子也是智慧,风也是智慧,声音也是智慧,吃喝拉撒,无不是智慧。

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那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也在于此光明界,天下的祖师“见自本性”也是见到了它。它是人人本有的爹娘,是万法的根源,是真实的佛法。为了要让众生悟入此光明界,佛陀出世说法、设立种种权巧,叫做“为实施权”。也就是以种种教法来引导众生回归。佛初成道,七七日内默然不说法,表示真正的佛法无可言说,微妙难思。但为了让众生明见本性,还是以悲心施设各种方便教法,引领彼等步步回归。这些黄叶止啼般的权法,能让众生接近真实就可以了,其实并非真实之法。真实之法唯一指自心光明界。

为了引导众生现见此光明界,世尊从第二转法轮开始,直接用教法指示它的空分和明分。

“从本体空分而言,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第二转法轮说到如来藏本体空性,也就是具三解脱的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空”指无有任何是此、是彼的自性,如同虚空般无有实法可得。或者说心前现的一切相全是空性,真实中本不存在这些事。比如一多、常断、有无、来去、善恶、凡圣等的自性,全部得不到,因此说它们是空性。

既然是空性,就没有任何相可得,且不成为心所缘的境。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中”是符合的意思。你说它像个什么,是个什么,就已经不符合了。它并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任何相,也不属于过、现、未的某个时分,或东、西、南、北等某个方分。也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实中无相可得。

再者,本来没有什么因果实法,所以也没有果可愿求。换言之,法性本来现成,体性无欠无缺,不必另求什么所得。

以上三者分别描述本具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的法界。“本具三解脱”不是先前有什么实法系缚自己,后来才从中解脱出来。“空”也不是让原本的实法后来成为空性;“无相”,不是指本来有相状,后来把这些相状消除而变成无相;“无愿”,不是说原本有果可求,但禁止众生去希求。法界本来空性、无相,也没有什么果可愿求,所以叫做“具三解脱之法界”(此“解脱”是本自解脱,或者本来无事、本来清净、本来涅槃、本无可得、本自太平等等)。

同时,法界也是“离绝一切戏论”。一切口里所说、心里所缘的法,并不符合真实,所以叫做“戏论”,从中可以体会到属此范畴里的事全无实义。比如遣责说:“你全是戏论!”“搞什么戏论?”,就是表明所作毫无意义。懂得了这一点,知道凡是口中能说、心里能缘的都不是在真实当中存在,才能使自心歇息下来。

要想趣入修道,首先须要见到本性,才能够不落虚妄、了结轮回。所谓“见空”是指见它,“见明”也是见它。空、明二分,是为了初学者容易理解而施设的一种说法,实际二者是不二,因此叫做“不二法门”。时时处处,本性周遍一切。由于它平等、绝待、圆融、不二,所以也可叫做“一真法界”或“一切皆法身”。它原本纯真无妄,只是由于众生一念迷惑,入了幻梦而不能发现。一旦发现、见到了本来面目,就是回归法界、远离戏论,达到“归无所得”的境界。

在第二转法轮的渐次教法当中,首先只说到空,也就是需要通达本性上没有任何边,没有任何戏论。但是,一般人学教只认为外境法空,却不知道自心就是空性。像这样,不能归于自己的本性就很冤枉。所以,很多人在一个小小的片段里转来转去,没办法圆融、透彻整个教义,也不晓得多少年后才能悟解。

圆教根机的人则很容易悟到圆融不二;除此之外的学人很容易支离法理,也就是落在一个小片段上。更严重的,就只认眼前一个个妄相,并不断地分别。

当然,仅说二转的空性还不够,佛陀进一步宣讲了三转的光明。

“从自性光明而言,如同第三转法轮之密义,非因缘所作,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诸佛证得究竟后,自然显现无量无边的自性智悲力功德法,这就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

好比一盏油灯的色、暖、光、香等,都是油灯本具的德相;同样,自性也不是顽空。虽然它了无一相、无法用语言描述或用心识揣测,但它时时处处都在显露,而且具有无量无边的妙用。

它的本体微妙难言。而从名言上,又可以根据它的显现和起用,安立内具各种德相。既然处处有灵知、时时起妙用,可见不是顽空、不是断灭,而是智慧的本性、是具足恒沙功德的大宝藏。对此可以安立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又可以说,它具足法、报、化三身,或者加上体性身、大乐智慧身等;或者说,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都可以去安立。因为都是它表现出的德相,是自性本具的恒河沙数功德。


[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