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依法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拉色丹毕嘉村尊者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文

以上所讲的四种道理若真实领纳,便会以自己的智慧力于相续中自然生不随人随法等的四种依。若不具足如是作观察的智慧,就会如依止盲人般,不可能趋向解脱的正道。

仅仅依随世间共许的缘故导致不依法而依人;仅仅受持表面词句的缘故导致依语不依义;仅仅以容易了达而依止的缘故导致不依了义而依不了义、不依智慧而依妄识,如是便会从真实四依中颠倒。

依法不依人:

此理便是:如若依于宣说以真实正理成立的道,则无论宣讲者的人格是贤善还是下劣,身份是在家还是出家以及有无名声等,依止此法皆必定解脱。如佛陀因为所化的缘故,亦幻化为屠夫等一样,虽然形相上看起来是屠夫,但毕竟是对众生直接作利益的佛陀之化身,故依止其宣说的以理成立的正道必定会获得解脱。

相反,如果依止相违于大乘义理的宣说,即使宣说者的行为再善妙、名声再大甚至示现佛陀的相好与威仪,但对自己亦不会有丝毫利益,且最终除导致入歧途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譬如魔王为令修行人从大乘道中退失亦显现如佛陀般圆满的相好与威仪,虽然形相上看起来好像与佛无二,但他毕竟是怀着令人从大乘修行道中退失之目的的魔王,故依其颠倒之说不会获得任何解脱。

依义不依语:

虽然对于诠释正法的文句首先须要听闻,尔后须要思维,但是闻思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达文句所指示的正见,故不应依止能诠的语句,而应依止所诠的法义。因为若能真实通达法义,则无论语句的多寡,还是词藻的优劣皆不会相违于意义。

如果已经知道一切经论的法句唯一是为令学者通达意义而安立,却仍然不依义而依语,就像已找到大象却仍然还要通过脚印再寻求大象般而成为可笑之处。

另外,若一味耽著于词句上的多说,直到分别念没有息灭之间,可以一直不断地宣说,乃至尽未来际。但如是偏堕于执著表面的语句,除了导致延缓通达真实义之徒劳无义的结果外,对自己又怎会有任何实义可言呢?

如同以手指指月之时,愚痴的人不看天空中的月亮,仅仅执著手指。与此相同,仅仅执著文句的愚人只是观察文句而忽略意义,如此永远没有机会通达真实的意义。所以应依义不依语地按实际意义而观察、串习,此理极为重要。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如上之理明白以后,自然会趣入希求“通达意义”观点。

而欲通达法义,首先要了知:佛陀经中的义理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佛陀遍知一切所化的根机与调伏的方便等,于是便相应于所化的种性、根机、意乐等而宣说如阶梯般的九乘法要,且下下未证知的部分皆以上上来通达。而对佛陀如是具有四种秘密、四种意趣等的宣说,若仅如文取义,则以正量有害,故应分清了义与不了义之后,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

如天鹅从水与乳当中择乳般,具有智慧的人能够在如来的善说大海之中享用佛法的了义精华。如是对于显密甚深了义的关要之义便会获得永远不退转的坚固信解,且能无余受持三乘之中任何一乘的无尽法藏,同时对不同根机的众生均具有次第引导的能力,从而成为佛陀教法与证法的胜利大幢。

依智不依识:

辨析了义与不了义之后,便要如实了达甚深了义的观点。而在真正实修之时,不应依止随顺声音和合的分别心,即不能随二取所摄的虚妄分别识,而应当依于无二取的智慧。

何以故?

因为具有现与不现、双亦双非等所缘的能所自性之心识唯一是错乱的缘故,所以以它所缘的任何一法皆属虚妄,如是不可能触证远离戏论的法性真如。故在实修过程中必须要依止智而不依妄识。

下面再解释一下根据:

凡是缘有事、无事等的法皆是属于有相状,因为都具有取有事或者取无事的所缘,是故都为分别心之魔所缚。所以无论以何种遮破与安立亦灭离不了心有所缘的状态。相反,依智不依识便可以达到无遣无立、见而解脱的真实境界。如寂天菩萨于《入行论·般若品》中云:“何时实无实,心前悉不住,无有余相故,无缘最寂灭。”

如是在殊胜的境界中,虽然远离了一切能所二取,但也并非冥顽之空,不是这样的空,而是在觉悟到自然智慧自性光明之面目的同时,自然停止了四边所摄的一切戏论。依止智就是依止这个殊胜的智慧。

以上宣讲了观察二谛的四种正理,以及四种正理之间的差别。若要真正通达大乘中观不可思议的宗见则必须要依赖此殊胜正理,通过观察此种种正理而引起真实行持四依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