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依法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拉色丹毕嘉村尊者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以上所讲的四种道理若真实领纳,便会以自己的智慧力于相续中自然生不随人随法等的四种依。若不具足如是作观察的智慧,就会如依止盲人般,不可能趋向解脱的正道。

“四种理”即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和法尔理。若肯真正领会、受持,便能以智慧力在心中自然生起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四依。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如理观察的智慧,则不免像是依止盲人,不可能趣向解脱正道。

内在的智慧非常重要,相当于人的眼目。缺少了它,就如同盲人般,无法看到真理的所在,只能随逐自己的感觉、无明或者世间舆论等来作依止。由于丧失了理智之道,他将很难趣向解脱正道。

为什么没有智慧力会导致四依的颠倒呢?以下分析其原因。

仅仅依随世间共许的缘故导致不依法而依人;仅仅受持表面词句的缘故导致依语不依义;仅仅以容易了达而依止的缘故导致不依了义而依不了义、不依智慧而依妄识,如是便会从真实四依中颠倒。

有智慧力,就会直接衡量、观察:这是不是真实法义?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是智慧照见的实相,还是妄识所缘的虚假境?等等。由此能够认识趣向解脱的道路,会真正明见法相而趣入解脱。但是,如果缺少智慧,也将成为相反的颠倒依止。

“世间共许”指舆论。比如,当今时代各种思想言论不断推陈出新,很容易使人认为这是专家说的,或者是很时尚、很流行的一种论调,大众都在追捧等等,以此缘故,导致依人而不依法。又比如,在佛教圈中,某某人名位很高、徒众众多、事业广大,以及外在看起来是那么贤善等等,于是自己不以智慧力判断,只依随外在的一种舆论而依人不依法。其实人不能代表法,外相的好坏也不代表所说是否真实,我们必须用智慧眼看到以理成立的正道,才能够正确地依止。

其次在依法当中,也有依表面的文句和依内层的涵义两种。如果仅仅受持表面文句,依随表面上的说法,没有领会到内在涵义,就导致依止语句不依法义。长此以往,并不是正确的依止,也没有办法缘念法义来修道。

进一步,在意义方面如果认为:容易懂的我才依止,不容易懂的我不依止,就会导致依不了义而不依了义。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很迷惑人的说法:“容易懂的才依止,听不懂的怎么能依止?”

其实,凡是容易懂的,都是妄识境界中事;一旦超越妄识,不但不容易懂,也无从摸索。佛法中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或者“若以妄见而辩圆觉,则此圆觉亦同生死法”等等。由此可见,真实义并不容易懂得。如果一定要一种容易了达的东西你才肯接受,法师也就不需要讲说佛法,何不直接按照凡夫眼见、耳闻等六识之境来讲说?凡夫每天都活在妄觉当中,对于这些当然容易听懂,甚至觉得非常契合生活。他们只喜欢妄识范畴中的法,一旦听闻甚深义理,感觉不易领会,就拒绝接受,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了义是诸佛见到的实相,不了义的是我们妄识所见的行境,而学佛当然是为了证取究竟真实。凡是了义,都不是思维的行境,所以叫做甚深,是唯证方知。然而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沦落于错乱境界当中,如果没有通过智慧去判断,人们往往只是依凭自我的感觉,认为不易了达之法就不应该依止,由此导致不依了义却依不了义的颠倒。

在了义之中又有依智慧和依妄识两种。如果是智慧证达的离四边、无能所的境界当然可依;如果是心识缘境,即使是缘于了义,也仍然会发展为戏论,落在二取当中。所以应当依智慧的行境,不依心识的妄境。事实上,以分别心认取某法是真实了义,就永远也无法达至了义,因为方向已经出现错误。在求法行进的路途中,许多蒙蔽实相的表面现相,都会使我们产生迷惑,使我们无法依止正确的方向而产生颠倒依。以此颠倒依不但不会引导我们趣向解脱,反而是以盲引盲,使人无法辨别方向,在取舍上发生诸多错乱。因此,我们需要把握佛法的真实义,并以智慧来判断。

以下一一解释,为何必须要行持四依法,以及四依当中每一个都有着怎样正、反两方面的道理,以此促使我们通过辨别来探取到真实的佛法。

依法不依人:

此理便是:如若依于宣说以真实正理成立的道,则无论宣讲者的人格是贤善还是下劣,身份是在家还是出家以及有无名声等,依止此法皆必定解脱。如佛陀因为所化的缘故,亦幻化为屠夫等一样,虽然形相上看起来是屠夫,但毕竟是对众生直接作利益的佛陀之化身,故依止其宣说的以理成立的正道必定会获得解脱。

相反,如果依止相违于大乘义理的宣说,即使宣说者的行为再善妙、名声再大甚至示现佛陀的相好与威仪,但对自己亦不会有丝毫利益,且最终除导致入歧途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譬如魔王为令修行人从大乘道中退失亦显现如佛陀般圆满的相好与威仪,虽然形相上看起来好像与佛无二,但他毕竟是怀着令人从大乘修行道中退失之目的的魔王,故依其颠倒之说不会获得任何解脱。

首先需要对于“依法不依人”产生定解,之后才会决定依此行持。也就是,我们一定要看清人和法的差别,然后决定到底要依止人还是依止法?此处“人”是指外现的相,“法”是指他口中所传的道。

如果他传授的是以正理成立的道,我们当然可以依止。无论其外在看起来贤善还是下劣,身份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僧,或者有没有名声、地位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没必要多加注重。需要观察的是,他所说的法是不是正理所成立的道。如果成立,我们依此行持,必定得解脱;相反,如果所说之道相违大乘义理,那么无论他表现出何等贤妙的行为,名声又是多么广大,甚至显现为佛的相好与威仪等,对自己也不会有丝毫利益,除了误入歧途之外没有其他结果。

譬如,向导要引领你走一条路。你没必要辨别他的穿着如何、相貌如何、财产多少,以及有没有名声、地位、权势等等。你只需辨别向导所指引的路线是否正确,按照这条路线走下去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通过现量、比量去衡量,发现向导指引的路决定正确,能到达目的地,那么他的邋遢、丑陋,或者某些方面很下劣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行人只需依他所说的道路一直行进,直至到达目的地。指路与其他有关系吗?没关系。

相反,假设向导衣冠楚楚、气度不凡、慈眉善目、能说会道,受到众多人的崇拜,而且还有个专家的名衔等等,可是压根就不知道哪条道是正确的,也说不出哪条道能到达目的地,只会乱指谬道、邪道。那么请问:你是要依止外在的假相呢?还是要依止口中所说的真实之道?如果是前者,虽然外相妙好,所说却是邪道,我们能依此前进吗?依靠它能有什么利益呢?不可能!除了引领误入歧途外别无结果。这就是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的原因。

这一道理其实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到位。也就是,我们不用分别此人有没有名声、徒众,身份是僧是俗,人格是善是劣等等,只需看他口中所说是否正道。依于正道前进,必定到达目的地;反之,会误入歧途,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又譬如,医生只要能善治疾病,那么无论其相貌如何,看起来有多么怪异,身份有多么低微,甚至是个赤脚医生,别人都瞧不起等等,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服用妙药,就决定解脱病苦。相反,即使是专家、医学博士,学术论著众多,看起来也非常体面,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疗某种疾病,他开的是相违治病之道的药方,这样的人,病人能去依止吗?能去服用他开的药吗?会有什么效果呢?可想而知。除了延误患者的病情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理想结果。

总而言之,无论医生外相如何,只要开的是良药,吃了才保证病好。关键在于这一点。

许多事情都不外此理,只要向导说的是正确的道,一旦依止,就决定有利益;他说的是邪谬之道,依止就决定没利益。因此,不是在人的外相上观察,而是要观察他所传的法是否正确。

再通过譬喻来领会:佛为了度化所化的缘故,现为屠夫等。外相看是屠夫,但他内在毕竟是对众生直接作利益的佛,他说的是真理之道,依止此道就必然得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他是屠夫的外相来判别什么,哪怕佛陀现为妓女、鸡、狗、猫、鬼、魔等等任何外相,我们都需要去观察他的内涵。内在的智慧、慈悲,才能直接利益他人。他所说的是真理之道,众生去依止,就能得到解脱。

反之,即使变现为佛的形相,圆满一切相好、威仪等,但他的内在是魔王,如果众生去依止,必定促使自己从大乘道退失。因为他说的是邪法,怎么能让众生得到解脱呢?

从以上正、反两方面观察可知,我们不是要依止人的外相,或者世间共许。世人认为的“好”,可能只是指他的长相、气质、地位、徒众、身份、知名度,或者他的语言表达等比较出众。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他所说法的内涵。如果法的内涵已经颠倒,这些外相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