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依法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以具有取有事或者取无事的所缘的缘故,都是被分别心的魔所系缚。因为一切戏论无非落在有事和无事两种当中,凡夫或者在取有事,或者在取无事,总是处于有所缘的状态,也就是已经被分别心的魔所系缚。如此一来,无论以心作何种破立,都有对象,他脱不开心有所缘的状况。哪怕破或立多么微细,也仍然是心有所缘;哪怕是不缘染污缘清净,也还是有所缘;不缘魔缘佛,也是有所缘,总而言之,心落在破与立当中,就离不开有所缘的状况。所谓“不依识”,也就是告诉我们,依识一定有所缘,不可能到达了义之处。

相反,依智不依识就可以达到无破无立、见而解脱的实相,可以明了智慧是无二,识是有二;智慧无住无著、没有所取境,而心识有住有著、有所取境。我们大致可以了知,分别心无法缘取般若,因为两者法相恰好相反。也就是说,一旦有所取,就已经迷惑了,在迷惑之中怎能达到无迷惑呢?但是,知道实相无所缘,以智慧得到定解,当智慧实证无二的时候,我们就能达至无住之道。此中,任何法都不停留、不住滞,是一种无破无立,见即解脱的真实境界。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何时实无实,心前悉不住,无有余相故,无缘最寂灭。”什么时候心前一无所住,任何相都不住,在实与无实外也再没有其他相的缘故,此时的心无有所缘,最为寂灭。

如是在殊胜的境界中,虽然远离了一切能所二取,但也并非冥顽之空,不是这样的空,而是在觉悟到自然智慧自性光明之面目的同时,自然停止了四边所摄的一切戏论。依止智就是依止这个殊胜的智慧。

在殊胜的现证之中,已经泯灭粗粗细细的能所二取。此时,修行人是不是就殒灭,或永远消亡了呢?不是。虽然妄境消尽,但真境不会有所消减。此处“境界”指无二,不是指对境。所以,泯灭二取并不是断灭,不是落在顽空当中,而是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说不出、想不到、唯证方知的自然智,或者说本来光明的面目。在现前的同时,远离戏论,不计执任何四边,这就是真实的智慧。

凡是内心缘此缘彼的全是妄识,并不是真智慧,“智慧”一词容易被误解也在于此。一般人会把世间的聪明和佛法的般若智慧等同而视,其实前者都是有所缘,顶多叫做“世智辩聪”,会分析、辨别、谈论,心识转得快、缘得多,实际上不过是心猿意马,不停地执著此相彼相而已。从佛法更深的层面来看,这些都叫做妄识,是生死之本。当然,用得好也能够随顺趣入实相,而真正的“智慧”是指能所双亡,泯灭一切妄识妄觉,一切戏论不可得;同时,也不是断灭,我们并不是成佛以后就消归无有。但真正的智慧绝对不同于妄识境界,所以不可思议,任何比喻也无法达到,它的自相无法用语言指出。

在此自然智光明的面目现前的当下,没有任何戏论。分别心安立的四边八戏,或者心中缘念、口头言说的戏论一概泯灭,因为这些都是妄想。现证的当下最为寂灭,此时出现的面目就叫智慧。依止智,是指依止现证般若的殊胜智慧,而不是依止有所缘的心识。也就是说,最终要依智不依识。

以上宣讲了观察二谛的四种正理,以及四种正理之间的差别。若要真正通达大乘中观不可思议的宗见则必须要依赖此殊胜正理,通过观察此种种正理而引起真实行持四依的功德。

如果能够了达四依的涵义,非常明确佛法的路该如何行进之后,无论学修任何法门,我们都会直接依止法,而在法当中语言不为主,义为主。进一步来说,真实义在哪里?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就表示出了明确的依止方向。之前还说到“无上甚深微妙法”,既然无上而且是甚深微妙,其实也就是无二大智慧的实相法。可见,此偈当中已经包含了四依的涵义。我们每次听经之前念诵它,就要知道自己应当依止的是究竟了义,了义当中依止的是智——自然智,没有戏论。

由此,也就容易了达什么叫做五不取当中的“不会义而取”。这种错谬的取受并未搞清了不了义,意趣与密意等,因而会错解佛法真实义。反之,如果透过观察以上各种道理,通达四依,恰如其分地了解权实二教、秘密意趣、了义不了义等,知道究竟的佛法在于何处,才能从此逐渐生起行持四依的功德。

思考题

1、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佛陀宣说了义、不了义法的必要是什么?

(2)什么是“依了义”?为什么要依了义?如何依了义?

(3)通达了义会得到何种功德?

2、依智不依识:

(1)“识”的体性是什么?为什么依识不能证达法性?

(2)“智”的体性是什么?为什么依智能证达究竟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