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障品第二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庚三、三对治障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辛一、略说

于觉分度地,有别障应知。

应知,于三十七菩提分(觉分)、十波罗蜜多及十地还有其它障碍。

辛二、广说分三: 一、菩提分障 二、波罗蜜多障 三、地障

壬一、菩提分障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见粗重过失。

“于事不善巧”为四念住障,“懈怠”为四正断障,“定减二”为四神足障,“不植”为五根障,“羸劣性”为五力障,“见过失”为七觉支障,“粗重过失”为八圣道支障。

一、能障:于事不善巧。 所障:四念住。

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以观慧为体,以观慧之力令正念安住在所观之处,称为“念住”。有关四念住的修行,可以从不同层面解释,这里且说其中的一种。

观察身体是由惑业力而来,起初业识入胎,与父母精血和合而成为身体的最初位。因此,从起因和体性上观察,确实是不清净的。而且从现象上观察,身体只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的和合物,内外污秽不净。像这样如实地观察,称为“观身不净”。

“受”指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审细观察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舍受是行苦。由此观世间全无安乐,唯是苦性,称为“观受是苦”。

“心”指攀缘尘境的分别心。观察缘境而生的分别心,念念生灭不住,称为“观心无常”。

“法”指身、受、心之外的一切法。观察诸法无有自主、自在之性,称为“观法无我”。

苦谛所依的有漏身有这身受心法四种意义,因此要从这四方面观察不净、苦、无常、无我,次第破除计执有漏法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

颂中的“事”,是指身、受、心、法四者,属于观察的对象。“不善巧”指对身、受、心、法四种事的自性不善巧,也就是,身是不净性,却计执清净;受是苦性,却计执为乐;心是无常性,却计执常住;法是无我性,却计执为我。这样由不善巧身受心法的自性,就障碍了四念住。

二、能障:懈怠。 所障:四正断。

四正断指未断恶令断、已断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者都以精进为体。心有懈怠,就会应断的过失不断,应修的功德不修。因此是四正断的障碍。

三、能障:定减二。 所障:四神足。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三摩地是引发神通的正因,因此以比喻称为“神足”(神通的足)。

“定减二”是说能令三摩地坏减的两类因。违缘方面,有昏沉、掉举等。顺缘方面,不具欲、勤等。以这顺逆两方面的因素障碍成就四神足。

四、能障:不植善根。 所障:五根。

五根指信、进、念、定、慧五种根。这五者能生清净涅槃功德,故称为根。

“不植”指在自己相续中不种植信心、精进等善根。由此就障碍了五根。

五、能障:善根羸劣。 所障:五力。

当信、进、念、定、慧五根坚固至能胜伏违品而不为违品胜伏的阶段,就称为五力 [1]

“羸劣”指虽然发起善根,但力不充足,能被违品损害。由善根羸劣就障碍了五力。

六、能障:见过失。 所障:七觉支。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见过失”指心中具有萨迦耶见等见道所断。见过失障碍见道相应的功德——七觉支。

七、能障:粗重过失。 所障: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

“粗重过失”指具有从身口意三门所生的俱生粗重。粗重过失障碍修道相应的功德——八圣道支。

壬二、波罗蜜多障

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受用法成熟。

于布施度说富贵自在障;于持戒度说善趣障;于安忍度说不舍有情障;于精进度说减过增德障;于静虑度说令所化趣入正法障;于般若度说令所化解脱障;于方便度说施等诸善无尽障;于愿度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于力度说所作善得决定障;于智度说受用法成熟障。

一、能障:悭吝。 所障:布施,富贵。

以布施能感得富贵,资财丰裕,受用不缺。悭吝障碍布施行,将来得不到富贵,因此称为富贵自在障。

比如,以悭吝的业在识田中种下饿鬼习气,将来成熟果报,就会显现饿鬼的根身器界。因位,内心是坚执不舍的状态,以这样的心就变现口像针眼那样。相反,慷慨施舍,将来就富贵自在。因果丝毫不爽,量大福就大,量小福就小。对此应生信解。

二、能障:破戒。 所障:持戒;善趣。

守持净戒,禁止恶行、恶语、恶念,就能获得人天善趣。破戒障碍持戒,失去戒足,就不能转生善趣。因此,破戒称为善趣障。

《大般若经》说:“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心地观经》说:“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戒经序》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到菩提。”人若双脚毁坏,就寸步难行,什么地方也到不了。戒就是修行者的双足,具足戒才可上进,破了戒就不能生善趣,何况得菩提。

三、能障:嗔恚。 所障:安忍;不舍有情。

嗔恚是厌背的心态,当嗔恚生起时,就障碍安忍及安忍的果——不舍有情,因此称为不舍有情障。

举个例子,在1998年5月12号,美国有一个中学生,冲进了高中学校的餐厅。他举起半自动步枪,对着人们开枪。当时有位学校的摔跤队员,在他停下来装子弹时,把他制服了。后来,警察搜查他的住所,发现了他的日记。他在日记上写道:“仇恨驱使着我……我满腔怒火……所有人都跟我过不去……一旦我的希望没有了,人们也就该死了。”从这里看出,人在生嗔心时,就会损害有情,因此是不舍有情的障碍。对大乘菩萨来说,一百个贪心不如一个嗔心的障碍重,就是在生嗔心时会舍弃有情,从根本上摧坏菩提心。

四、能障:懈怠。 所障:精进;减过增德。

由精进策发自心,就能使过失日减,功德日增。心中懈怠则障碍精进及精进的果——减过增德,因此称为减过增德障。

五、能障:散乱。 所障:静虑;令所化趣入正法。

依止静虑就能引发他心通等神通,观知众生的根机、意乐、因缘等等,也就能相应所化,引导其心,趣入正法。不具足神通引导众生,就像盲人射箭,很难有针对性。

散乱障碍了静虑及静虑的果——发起神通引导众生趣入正法,因此称为令所化趣入正法障。

六、能障:邪慧。 所障:般若;令所化解脱。

邪慧是不如理的恶慧。比如,擅长自我粉饰、自我表现,善于阿谀奉承、欺世盗名等等。邪慧是造恶的利器,是增长我执和法执的元凶。邪慧坚固者如疯人般意识颠倒,不得发起般若,趣入解脱,更不能令众生解脱。因此,邪慧障碍般若及般若的果——说法令所化心得解脱。

七、能障:离方便。 所障:方便;令施等善根无有穷尽。

《成唯识论》讲到方便有两种:回向方便善巧和拔济方便善巧。方便起到的作用是令善根无有穷尽。比如,将布施等善根回向菩提和众生,就能使善根广大无尽。反之,远离回向,所修善根就有限量,不能扩展至无穷无尽。因此,离方便称为善根无尽障。

八、能障:不入愿。 所障:愿;一切生中善无间而转。

按《成唯识论》所说,愿有二种——求菩提愿及利他愿。愿起到的作用是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由愿力的摄持,就能随顺善法的生长。佛法把愿比喻为轮,常常说“乘本愿轮”、“乘大愿轮”等等,就是因为菩萨的善行随愿力而不断运转,就像车轮旋转不息。如果不以愿摄持,行持善法就会间断。《劝发菩提心文》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修行人要重视发愿,诸佛都是由愿力摄持常修普贤行而成就的。不发大愿,就无法在菩提道上行进而趣向佛果。因此,应当以《普贤行愿品》作为修证菩提的根本愿文,日日持诵、串习,这是大乘的根本之法。

《述记》中说:“由十大愿,愿在所生之处善无间能转故,由大愿摄受,能顺善法之生。现今世人无大愿摄,故于所在生不顺善法,善法不起,非无间转。”(由于发十种大愿,祈愿所生之处无有间断转入善法,由大愿摄受,便能一切生中随顺善法的生长。现今世人没有大愿摄受,因此所在生中不能随顺善法,善法并非无有间断地运转。)因此,不入愿能障碍以大愿在一切生中无有间断地转入善行。


[1]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