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金刚句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又大乘布施具有自在最胜,菩萨具有三摩地、神通等大自在神力,能随心所欲地变现无数资具,任运无勤地行持布施。因此,大乘道的布施极为自在圆满。

又大乘布施具有摄受最胜,菩萨布施以无分别智摄受,三轮体空,不见施者、受者、施物,离一切相而行布施。《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接下来的四种是宣说大乘道四个阶段的最胜:胜解行地的发起最胜,初地的至得最胜,二至九地的等流最胜,十地和十一地的究竟最胜。通过大小乘相应阶段的对比,可以显示出大乘的正行殊胜。这里就不一一广说。

以上以布施为例解释了大乘正行的八种最胜。世间和小乘的布施,不如大乘深广。比方说,只求人天福报或小乘果,发心狭小。以有限的布施为满足,不是无厌足的布施。布施只为一家、一国,不念一切众生,依处下劣。布施时分别人我,亲方布施,非亲方不布施,而且,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一样,这都是布施有间隔,并非遍行一切时空无碍地行持。又布施时,没有随喜等的方便。本来尽法界的善行,下至地狱众生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菩萨的如海功德,从一地到无量世界;从一众生类,到无边众生界;从一布施行,到如海布施行,都统统是随喜的境,以大乘随喜的善巧就能无难圆满布施善根。但小乘和世间的布施行没有这一殊胜善巧方便,因此不具无难最胜。

又比如,世间和小乘的布施,不能以三摩地的力量自在变现。而且布施时没有无分别智摄受,不离三轮的耽著。

通过以上比较就知道,大乘布施超出了发心狭小、短暂、依处下劣,以及有尽、有间、有难、不自在、不为智慧摄受等的下劣境界。越诸劣地,达到了无比深广、无比长远、无比自在、无比善巧,因此获得波罗蜜多的名称。

总而言之,大乘的布施乃至般若正行,都具有这些无上相,由此成立大乘正行是最胜正行。

(二)作意正行

问:如何趣入最殊胜的大乘正行呢?

答:方法是依止大乘的作意正行。弥勒菩萨说:“菩萨以三慧,恒思维大乘。”为使自己趣入大乘正行,应当恒时以闻思修三慧思维大乘教,须臾不可离。这是方法。

大乘圣教,具体而言,是“如所施设法”。这是诸佛菩萨为引导大乘种性者趣入菩萨乘境界,按照修行的方法和境界,把证法安立为文字教法,作为引导方便。比如,诸佛菩萨身体力行了十波罗蜜多,证入空、无相、无愿,历经五道十地,成就总持、三摩地等如海功德。因此,就以文字为方便,按真实的修行施设波罗蜜多、三解脱门、总持、三摩地等无量深广法门,圣教就是这样建立的,称为“以行立教”。

我们要从凡夫地开始渐次证入与佛同等的境界,方便就是以三慧恒时思维大乘“如所施设法”。任何成就都从仿效而来。依大乘教法,无数人都成就了佛果,同具大乘种性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修成呢?因此要对佛陀圣教坚定信心。

大乘教是最为深广的教法,能给自他有情带来暂时究竟的安乐。因此对大乘教,应当至心恭敬地听闻,就像在佛前亲聆佛传授大乘法一样。听闻时要以闻慧作意,不能心不在焉地听听了事,要心中发起闻慧,任持好大乘深广教法的文义。这样作到的话,内心的善根界就会广大增长,如同草木得到雨水滋润,蓬勃生长一样。

首先如理听闻大乘法,以闻慧如理作意,使相续中的大乘善根辗转不断地增长。之后,再以思慧作意,由四种道理思维大乘深广义,就能够在心里融会贯通。它的作用很大,能让我们悟入大乘法义。

接下来,要真实成办大乘道果的功德,就必须以修所成慧作意。不是空谈,而是知一分、行一分、证一分,由此能成办大乘道所求的一切义。因此,大乘三慧作意正行,实际就是效仿诸佛菩萨,真实行到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诸佛菩萨依行立教,三慧作意则是依教立行,通过闻思作意圣教,了知佛菩萨如何行持之后,依教奉行,就是所谓的作意正行。

三慧作意,广说就是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种种方式,种种行相,总的就是让自心始终缘着大乘法作意。听的是大乘法,读的是大乘法,想的是大乘法,书写的是大乘法,供养的是大乘法,讽诵的是大乘法,思维的是大乘法,修习的是大乘法。这个十法行就成为大乘行者尽一切生恒时不离的行为。这就看出,在这句“菩萨以三慧,恒思维大乘”中,包含了甚深的教导。全知麦彭仁波切独具慧眼,判定为“广分以十法行方式作意”,前后对照,文义极为明显。

论中进一步讲到,十法行获福聚无量。这是由于十法行是相关圣法的作业,而圣法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开示的是超出世间的正道。由于所缘的圣法利益无量,作十法行获得的福德也无量无边。凡是和圣法结缘,下至听闻、书写一颂,功德都超胜一切世间善根。我们应深信这一点,并从内心里勇猛地发愿,一切生中恒时闻思修圣法,护持圣法、弘扬圣法。《普贤行愿品》说:“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又说:“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大乘行者应按这些经文作意发愿,誓于一切生受持、弘扬诸佛圣法。这样发愿,功德不可思议。

由上可知,大乘作意超胜了声缘乘及世间乘,因为殊胜的大乘教所教授的唯是利他为主的大行,能成就无住涅槃的无尽功德和乃至众生界尽之间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因此缘于大乘教的一切闻思修作意,就成为无上的法行。

因上差之毫厘,果上就天地悬隔。小乘法行虽然有殊胜功德,但不能和大乘相比。由于小乘的道果并非殊胜,因此以闻所成慧作意小乘教,就不能像作意大乘教一样,增长甚深、广大的善根,不能把心量圆满无尽地扩展开。同样,以思所成慧作意小乘教,也不能悟入像大乘教那样的深广的法义,以修所成慧作意也只能成办小乘四果,不能成就大乘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多、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的道果功德。因此,不能与大乘作意相提并论。

(三)随法正行

以上对如何趣入大乘义,开示了作意正行。以闻思修三慧从始至终缘于大乘法作意,即是趣入大乘深广义的正行。其次第和过程已开显无余。之后,论中又宣说随法正行这一核心关要。

随顺大乘法无误抉择后,随顺所抉择的法义真实修行,即是所谓的随法正行。其内容是修习止观。止是除所缘义外,心不向他境散乱;观是无倒见诸法自性。只有止观双运才能消除虚妄分别,成就大乘果位。

随法正行包括:一、由散乱转变为无散乱;二、由颠倒转变为无颠倒。完成了这两种转变,就是成就止观,必然证入法界。

所谓无散乱转变,就是由遣除六种散乱,而真实成就大乘的殊胜寂止。凡夫无始以来,分别心无时不在缘境散乱,或外散乱,或内散乱,或执著境界,或执著我,或作意劣乘,都是大乘殊胜寂止的违品。不加以遣除,就不能系心一缘,安住大乘深广义中。像前五识取色等五境,第六识缘境分别,味著定乐,昏沉、掉举,执取三摩地为殊胜,从中生我慢,以及只求一己解脱,都属于散乱,不能安住大乘义。

只有遮除这六种散乱,才是大乘系心一缘的殊胜寂止。虽然世间道和小乘道也有寂止,但有过失垢染,或执三摩地的境界,或以我执染污,或只作意一己解脱,都不如大乘的寂止殊胜。

其次,大乘胜观是无误证悟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观境深广,超胜狭小、低浅的小乘观法。

大乘胜观的境是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本论从能诠文、所诠义、作意、不动、自相、共相、染净、客尘、无怖、无高等的十个方面开演了胜观之义。无倒了达这十种义,便是无颠倒转变。关键要把对文等十种的颠倒认识转变为如实了知。

大乘胜观十无颠倒

于能诠文无颠倒:了达能诠文有义及无义的自性。具足相应和串习,能诠文就有义,否则就无义。从这里可悟入胜义圆成实远离语言所诠之义。名和义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分别心把这二者联系起来错乱串习,才造成以义取名或以名取义。这实际上已堕入了遍计所执,不能相应圆成实的自性。圆成实离一切相,不可言说。所谓的迷乱,也就是对不可思议的圆成实义,以文义相应而显现有相的境界。

于所诠义无颠倒:对能诠文所表诠的显现义,如果认为实有如显现般的自性,即是颠倒。了达二取显现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分别心前全无显现,不堕有无二边,即是于义无颠倒。本无二取而妄现二取,是迷乱的自性。如《辨法法性论》所说:“无而现故乱。”于所诠义无颠倒,即是通达迷乱的自性。

于作意无颠倒是指对迷乱之因无倒认识。凡夫不自在地生起二取作意,其来源是种种习气阿赖耶。由因位分别心熏习,习气成熟就不自在地显现内外迷乱相。这就看出造成迷乱的因,唯一是内分别心熏习的阿赖耶识。

于不动无颠倒,即后得位无迷乱的自性。后得位虽有二取显现,现而不实。对此,认为实有二取,是堕有边;认为全无显现,也堕无边,都是动摇。了达二取无而显现,如同幻化,是于不动无颠倒。这是从能境方面指示菩萨出定位无迷乱的自性(执二取实有,实执人法,是迷乱;执无有二取现相,也是迷乱。了达实无而现的定解,即是后得位无迷乱的自性或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