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金刚句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于自相无颠倒,即入定位无迷乱的自性。如显现般的彼彼自相,仅仅是由分别心假立的,并不是胜义中存在的自相。胜义中,一切法都无自性,唯是假名,因此一切法的自相唯是空性。菩萨入定见胜义自相,离一切分别,是入定中无迷乱的自性。

于共相无颠倒,“共相”指圆成实自性光明,或称实相、如来藏、遍行法界、轮涅平等性等等。诸法都以二取空为法性故,法性圆成实是诸法的共相。这是宣说无迷乱之境。

于染净无颠倒,即了达颠倒作意未灭是杂染,已灭是清净。杂染是迷乱之果,清净是无迷乱之果。《辨法法性论》云:“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大乘庄严经论》云:“解脱唯迷尽。”

于客无颠倒,即了达杂染和清净唯是客相。“主”是常住的,如虚空般,恒时无变易;“客”是忽尔显现的,如空中云现云隐。染和净是对待法,有染才有净,无染则无净。实相中无有染净,染净都是名言中安立的。

于无怖无高无颠倒,了达染净本来了无自性,因此没有贪等杂染方面增上的怖畏,及信等清净方面增上的高慢。

(四)离二边正行

“边”指不相应实相的执著分别。本论列举了十四种二边。为求远离一性、异性等的十四种边戏,菩萨修习中道妙行,以求出离,是为离二边正行。

(五)差别与无差别正行

大乘十地中修习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内容是十波罗蜜多。从诸地十波罗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的角度,安立大乘的差别和无差别正行。以声闻、缘觉不具故,是殊胜正行。

二、所缘无上

为什么会在大乘行者身上出现无上的正行呢?原因是所缘无上。大乘正行的所缘是深广一切义,小乘修行的所缘只是其中的少分,如所有义方面,只有人无我和少分法无我空性;尽所有义方面,无有十度、十地、三身、四智等。因此远远不如大乘的所缘深广。

由于正行的所缘有差别,造成抉择或实修都大有差别。而且,大乘所缘从闻慧任持所缘开始辗转增上,层层超出小乘所缘。正因为在所缘深广义上大有差别,致使大乘道的所缘超胜小乘。

三、修证无上

修持正行所证得的暂时和究竟果,就是所谓的修证。大乘由无上正行所成就的无上修证有十种,即种性修证乃至示现菩提修证。《大乘庄严经论》说:“种性信解法,如是而发心,修行布施等,趣入无过地,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国土,得无住涅槃,胜菩提示彼。”

首先,由于苏醒种性的顺缘具足不缺,而获得大乘增上种性。按照大乘了义观点,众生有自性住种性和增上种性。在《宝性论》、《法界赞》等中说,自性住种性是如来藏。如来藏的自性本来即是与身智不二的觉空双融的法界,是自然智大无为法、自性清净周遍一切法的真如,如同虚空,无有迁变。

虽然自住性种性上有众生的蕴界处生灭,但自性住种性本身无有任何生灭变易,这是以心之法性的方式为一切众生平等具有。然而此种性又有苏醒和未苏醒的差别。处在被种性障垢所覆阶段,是种性尚未苏醒,虽具种性,却不能明显起用。反之,当种性障垢减薄时,就会以种性之力发起希求出离轮回、修行涅槃的愿欲,由此种性将逐渐苏醒起来。

自性住种性的障垢,《宝性论》说有四种:嗔恚大乘法、我见、怖畏轮回苦及舍弃利生。能净除这四垢的正因,分别是信解大乘、增胜智慧、增胜三摩地和大悲。具足这四种因,就能由种性苏醒的力量得到堪能真实修习大乘善根的增上种性。

总之,大乘的种性修证是由自性住种性苏醒,得以现前增上种性。也就是由具足亲近正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这四种顺缘,遂得现前堪能修习大乘善根的种性。小乘种性暂时不具上述因缘,为障垢所覆,故不得现前大乘种性。

第二信解修证:以大乘种性苏醒为助缘,对大乘法生起增胜的信解。

第三发心修证:依靠对大乘的增胜信解而皈依大乘三宝,依止外护持——大乘阿阇黎圆满无误地听受大乘深广双融的教授,并在听闻后不离内护持——如理作意。按这样作了之后,发起无上菩提心,不为小乘作意动摇,是发心修证。

第四正行修证,即以加行方式修行六度,也就是由信解、回向、随喜等善巧方便和无分别智融合而修行六度。

以上四种是属于胜解行地的修证。下面四种则是圣者有学位的修证。

由胜解行地圆满了各种加行,而趣入超越世间道的见道位,是入离生修证。

一至七地之间,主要以四无量、四摄、五神通等及种种善巧方便,能够成熟有情,是成熟有情修证。

从第八地开始获得净土修证和得诸佛不退地授记修证。也就是,向外观的前五识获得转依,现前净土;向内观的末那识获得转依,现前不住有寂的大平等性。

最后二种是无学位的修证。其中,尽断二障及其习气,获得无上殊胜菩提的法身果,是佛地修证。成佛之后,乃至虚空界尽之间,以报化二种色身普于十方世间,相续不断示现大菩提相,作稀有的十二种事业等,是最后周遍示现菩提修证。

以上暂时和究竟的十二种修证,都是超胜声缘的无上修证。比如,小乘仅具少欲知足的种性,不及大乘种性;仅能信解四谛等小乘教,不能信解深广大乘义。仅发心求一己解脱,不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不具加行修持六度。而且大乘证入初地后的成就相,也非小乘圣者所具。这样比较就知道大乘修证的无上。

总之,由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显示了大乘是无上乘。

甲四、末义分二: 一、述本论难测之深密及具殊胜功德 二、论跋与译跋

乙一、述本论难测之深密及具殊胜功德

此论辨中边,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此论能辨中与边,其所辨为深密义、坚实义、广大义、一切义,能遣除诸种不吉祥。

一、论名

此论能显了中与二边能缘行的意义,及中与二边所缘境的意义,故名《辨中边论》。

二、五种功德

(一)所辨为深密义

深为深邃,密为隐密。非寻思心所能了知,为深密义。本论所辨法义,非凡夫所寻,非二乘所思,非欲界初定所寻,非上地所思,非六识所寻,非七识、八识所思,故称深密。

(二)所辨为坚实义

犹如金刚能摧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本论所辨之义能摧他方,而不为他方所摧,故称坚实。

(三)所辨为广大义

本论能显了利乐自他的大义,故所辨为广大义。或者能成办自他的暂时和究竟果,因此是广大义。

(四)所辨为一切义

本论普遍显了三乘之义,所辨是一切义故,称为一切义。或本论所辨对三乘种性者都有实义,故称一切义。

(五)能除不吉祥

烦恼障和所知障能令众生流转生死,不生智慧光明,故称不吉祥。通达本论,能遣除未达、邪解、怀疑垢染,最终能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能除不吉祥。

乙二、论跋与译跋

论跋:辨中边论颂圣者弥勒撰著圆满。

译跋:印度阿阇黎支那摩札、希令扎波德及主校译师智军翻译、校勘并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