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说法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4、异熟果

“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四家注对这一句解释说:所行的法布施值得自己回忆,自己堪能随念。这里所忆念的是指说法会得到殊胜的异熟果。

好比经中常常提到的,一次演说正法,将来能得到哪种广大圆满的果报,这就成为心中能够随念的真实果报。前面的三种果多数是从现前位说的,很多都是现前就会出现的果报。放眼未来看长远的果报,也是极堪欣慰的。因为每次演说圣法时,都是不断地缘着佛的圣言,为众生讲解最殊胜的真理法则,能引导众生走上无比善妙安乐的大道。这是多么殊胜的事!自己生起了多少善妙的心,就播种了多少殊胜的种子,每个种子将来都会成熟极其殊胜的果报。因此,我们要真切地发起誓愿:我今生一定要以法为业,昼夜安住在十法行当中,不离开法,时时缘着正法熏习,做一个真正的随法行者。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说法的利益,对于各部经中,比如说《海慧请问经》《海龙王请问经》以及《法华经》等经中所讲的各种说法的利益,我们都要至心地发起胜解,这件事要展开来做。

比如在《法华经》里有“法师品”,如果能对其中说到的说法利益,每一条都从内心深处不断地发起真实胜解,对于说法和依止法的好乐就会成倍增长。

总之,必须在根本的观念上多下功夫,尽快确立正见和信念,信念是根本。能够至心发愿做献身圣教的人,愿意把生命尽量投入法道,这就是根本。根本坚固了,就能摄持身心,一切时处精勤地做十法行。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反复思维六种想,直到发起胜解为止。

二、思维“学”的涵义。我们理解的“学”和它的真实义有什么差距?

三、思维听闻轨理的摄义,以后每次闻法都按照它来实行。

四、思维无染法施的殊胜利益。

(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一)承事圣法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

法师在思维了说法的利益后,接着要发起承事大师和圣法的意乐与行为。也就是要努力做好缘起。在引发善心的缘起上切到了要点,善心就会充分运转起来,使所做的法行非常清净,由此产生无量功德。所以务必要体认内心的缘起相。如果能明见善妙的缘起在哪里,而且实际做出它来,那决定当场就出效果。内心不按照缘起的正轨运行,那也不会出现大的利益。

任何事都是心做出来的,是自心的表现或表态,因此不要在事相外空谈唯心,而是要认识心和事不二,事即是心。所以要由实际的行为来合到缘起,把心纳入正道。像这样,理上透了、通达了,做起来就非常有意乐,会主动地把心调到纯善的状态,做出对正法的各种承事。

佛当年说般若经时亲自做敷设法座等的行为,就是在垂范后世,教导我们对待法应持怎样的心态和行为。连佛都感念圣法赐予法身慧命的恩德,恭敬地表达对法的敬重,连佛都是这样做的,何况我们呢?所以理应对圣法起大敬重的心。如果在讲法之前没有对圣法起大敬重心,反而怀着高慢的心,觉得自己是法师,高人一等,那就缺乏了应有的诚敬,成了带烦恼的行为。因此务必要发起承事圣法的行为。

入了修行的门后,唯一的工作就是十法行,这是昼夜都要精勤去做的。作为法师,更要有献身圣教的虔诚。心里一提起法就要想到:这是一切利乐的根源,只有圣法才能把众生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正道中,给自他带来现前乃至究竟的一切利益。这样想起法的大恩德,就自然对法发起大尊敬心,使心住在诚敬的状态中。这样转心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发起诚敬,落在庸俗的心态中,讲法就会变成世间演讲,成了谋取名利的手段。这就成了披着弘法的神圣外衣,实际是在做世间法,成了稗贩如来。所以传法时一定要先对圣法发起大尊敬心,才不至于玷污神圣的圣教,才能给自他带来真实利益。

(二)承事大师

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作为法师,不但要承事法,而且要承事佛。要由随念大师佛的功德和深恩,来发起大敬重。

随念世尊的功德是要想到:佛彻证了法界,一切种智照见了万法实相,以大悲心为无量众生宣说能破迷开悟、解脱成佛的教法。心里要一直想着佛的无上智慧和大悲的功德,而发起很大的敬重心。

接着要想佛对我们众生的恩德。佛因地为了求一偈法,做了多少难行苦行,做这些都是为了救度我们。就像《行愿品》中所说的,毗卢遮那佛从初发心时起,在无数劫中精进不退,不知道用了多少身命做布施,剥下皮来作纸、破开骨头作笔、刺血作墨,写的经典堆起来有须弥山那么高,为尊重正法的缘故,不顾恋身命。今天我们能看到一颂圣法,都来自佛的深恩厚德。因此要想到佛的恩德,生起大敬重心。

这时候还可以代一切众生向佛感恩。想到佛的正法在众生身上起到何种的利益,看到这的确是利益安乐的根本,所有现前究竟的安乐都来源于世尊的圣法,就会一心代众生感念佛传法的深恩。

要这样向世尊感恩和致敬。以此途径对佛发起了大敬重心,就能得佛加被,承接到佛的法流,然后尽心尽力地传给众生。(法师是佛与众生之间的连接,本分上要做到两点:上要以信心、恭敬承接圣法,下要以悲心传授众生。)

(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到这里,缘起开始转到了第三步——要认识该以怎样的意乐和加行说法才合到了缘起,并且要由认识引起实行。这些都是在指示如何修心,关键要照着做。意乐和行为调正了、合到了缘起,就能使自他得到真实利益。

(一)以何意乐说法

1、应行的学处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

说法意乐的学处中有应断、应行两方面。应行的方面,是要安住在《海慧请问经》所说的五种想中,和对徒众修习慈心。“ 五想 ”是指,对自己要作医师想,对正法要作良药想,对闻法者要起病人想,对如来要想住在自身上,对正法理要发起使教法久住想。

这是意乐上非常全面的要求,每次说法前都要真实地做好这五种想,要依次想到:我是为众生治疗颠倒心病的医生,这次我要传的法是对治一分颠倒病的良药,因此要用我最大的努力来使学人去掉一分颠倒心,发展出一分无颠倒心,所以我要尽量把法义解释清楚。闻法者是病人,有多种病症,病情也轻重不一,我要尽量想办法帮他治病。世尊的法传到我这里,我作为传承中的一环,理应作如来的使者,为正法久住献一分力。

只要住在这五种想中,心就会非常清净,有很殷重的心态。之后还要对徒众修习慈心。慈心是与乐的心,内心运转的状态是:我该怎么做来使他们得到安乐?我唯一想让他们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使他们得安乐!总之,这里的慈心是指想尽力传授正法,把学人安置在正道上,得到一切现前和究竟的利乐。

2、应断的学处

这里要求在心态上遣除六过,使说法达到完全清净。

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说法时要反省自心有没有这些过失。如果有的话,就要及时改正,不能使宣演圣法的清净行为蒙受染污。

第一种过失:内心有恐他高胜的嫉妒烦恼

这是指说法时和其他法师攀比、竞争等,怕别人超过自己,心怀嫉妒。如果处在这样的烦恼心态中,就要及时对治,转成清净心。

第二种过失:推延懈怠

延误说法的时间,在传法上有懈怠、懒散的心态,都是不敬业的表现。法师应当视说法为极其重大的事,发起敬业之心,特别殷重、虔敬。如果有时因为习性有拖延懈怠的心态,应当立即断掉,要奋发起心力来,非常精进地投入。

第三种过失:由数数宣说而心生疲厌

这是指由于说法太多太累,导致产生了厌倦心理。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也要及时纠正、断除。要想到:圣教是一切众生的利乐之源,现在是末法时期,佛的圣教非常衰微,我应当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护持,不应有疲厌心理。这个持法的大愿我要尽未来际奉行不渝,我应当恒时随学普贤菩萨,在众生界尽之间,持法的愿力永无穷尽。念念相续而不间断,身语意业永无疲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