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问曰:佛祖出世,为度众生。学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广度生灵。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趋乐,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禅上人又问:一尊佛成就了,自己没有事,唯一就是度脱众生。作为学人只怕大事不明,没见到本性佛,如果大事已明,见了本性佛,那就是天人师、佛、世尊。既是佛世尊,就要作佛事业,随着众生的种类,化相应的身来入泥入水(“泥、水”表示秽土),不避生死,广度具佛性的诸有情。现在却让已经悟心的人求生净土,成了厌苦趋乐,不顾及众生,这样做并不是我的所愿。

这里提问的焦点是:悟道人不必求生净土。因为求生净土是厌苦趋乐、舍秽取净,落在取舍的耽著里,有违于智慧本性。其次,不顾众生,只想自己去净土求个安乐,违背了大悲本性。这样的话,与悲智双运的道不合,因此悟道者不应求生净土。

这个问难和上面的提法针锋相对。上面说:悟了绝对会求生净土,这里就妨难说:悟了不应当求生净土。

答曰: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耶?

先用譬喻回答。见了鸡蛋就想马上孵出鸡来,这种论断犯了估算过早的过失。

虽然蛋是鸡因,有蛋必定孵出鸡,而且时间不会太久,然而还是需要21天左右,而且要护住暖气,让它连续而不中断。如果一见到蛋就认为是鸡,那当然是笑话。见到蛋就想当天孵出鸡来,那不但孵不出鸡,连蛋都会搞坏。这就要知道,悟后有较长的保任过程,在这当中需要不出闪失、圆满到位,才能够成道广利众生。

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汝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汝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反有愧于汝矣。

这一段是天如老人反问。你认为悟了就是证了、就是佛,这是有问题的。你认为一悟之后,就永远断除了习气和烦恼而得到不退转吗?你认为一悟之后,就再也没有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的事吗?你认为一悟之后,就可以达到诸佛果位,入生入死而不受障缘的扰乱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诸大菩萨修持六度万行,动不动经过恒河沙数劫,反而有愧于你了。

这是很诙谐幽默的答复。好像天如老人在说:你真是全法界独一无二的奇才!你一悟就永远没有了习气;你一悟就到了无学地,不必再学再修再证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一切都潇洒自在了。这样的话,过去出现的无数诸佛菩萨,在你面前都要自惭形秽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他们修六度动不动就经过恒河沙数劫,在你面前太惭愧了!

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古教有说:声闻还有出胎的迷昧,菩萨也有隔阴的昏迷。这是指连圣人也有经入胎、出胎而忘失宿命,何况今时薄解浅悟、自救不了的人呢?纵有一两个大根器者,悟处深远,不是浅悟;见地高明,不是薄解;行解相应,不是说食数宝;志在度人,不是自了,怎奈在未登不退转地期间,力用并不充实,在这样恶浊的世界里化导刚强恶劣的众生,这也是先圣佛菩萨们所不允许的。就像用没造完全、没达到坚固不漏的航船,在恶海里运载很多人趣向彼岸。由于航行的环境非常恶劣,常有大风大浪、邪神恶龙等扰乱,舟船又不牢固、完备,虽然发心是好,但不理智,导致自他都陷溺海中,无法到达彼岸,这是必然的道理。

这里“先圣未许”,就是由于“其理必然”,没得到不退转位就不自量力地要下海度生,那必定自他俱溺。譬喻里说明了这个道理,既然舟船没有牢固,会渗漏,又要运载很多人,重压很大,又是在恶海里,时时有风浪、鬼神、恶龙等侵袭,那当然会陷溺。意思是,在缘起上退转的力量非常大,自身的道力又薄弱,两者和合就会导致自他陷溺。又好比下水救人,自身必须会游泳,但即使自身能渡,力量不强的话,一旦被快淹死的人死死地抱住,也会被拖入水中。像这样,初悟的人力量还没充实,这时匆匆忙忙地入到浊世里度众生,是很不理智的,为先圣所不许。很多人因为这种盲目,没有见到深远之处,导致中途退堕,无法圆成圣果。

要知道,未得不退转位期间,一入到五浊恶世的恶劣环境,遇到美色、淫声等染污缘,心就会不自在地转动。加上要度很多人,有很多逆流力量,自己的道就会退掉,没办法成就。像六祖这样的大祖师,他开悟以后,尚且十五年在猎人堆里长养圣胎,就像女人怀孕一样,这时要在环境里保养成熟。禅宗说:破初关才闭关,破重关才住山。开悟了首先要住在关房里,在关中能完全保住、保熟了,然后才能到山林寂静地,在这样的范围里活动。在这上能保得很熟、不渗漏,然后才能到声色境中、五欲堆里去锻炼。也就是先在较容易的地方锻炼,然后在粗重的烦恼境中锻炼,最后才能自在无碍,在生死中任运利他。唐代的大祖师、大禅师们都是几十年住山修持,所以成就的大德很多。到了现今时代,大多数人只是谈一点文字知解,连开悟的人都凤毛麟角,何况保任圆熟?在这种情况下还自不量力地想到浊世度众生,那最终必然会导致自他俱溺。

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因此《往生论》中说道:行者立大乘志愿,想游戏地狱门度苦众生,那一定先要生到极乐世界,得到无生忍力后,再入生死救苦众生。也就是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求往生,解脱生死,登不退地,得无生忍;第二步生园林游戏地门,再来生死就像在花园里观赏一样,都是幻化,没有可怖可喜的。得了无生忍,心不会再动了,入地狱跟在净土里无别,那时就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以这个缘故先要生到净土,依佛开悟,保任圆熟,那就非常稳当了。一旦成就了无生忍力,再来这个世界,一灵真性不会迷昧,心不会随妄境动摇,这时就可以自在无碍地游戏世间了。因此说,首先要求生净土。

再者要明确,弥陀本愿以全分的威神力加被此事。譬如让闻弥陀名号的菩萨得无生忍,见菩提树、闻音声等得无生忍,听佛宣说道要得无生忍等等。以种种因缘,让行者一生到净土当即登不退转地,只进不退,不断地锻炼力量,开发心性,达到无生忍的地位。之后“还来秽国度人天”,自在无碍、无贪无嗔。这样就能真正完成大道。

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再者先圣有说:在没得到不退转位期间,不能混在世俗里度众生。在没得到无生法忍期间,须要常常不离开佛。就像婴儿常常不离开母亲,弱鸟只能缘着枝头活动那样。

这就是说,道力养成之前重在自利,成道以后重在利他,不能错乱阶段。譬喻讲得很明显,婴儿如果自信过大,认为我要离开母亲独自活动,那就会因饥渴、落入险坑等很快死掉。弱鸟如果自不量力,认为我要做雄鹰翱翔虚空,那一离开树枝就会跌死。等到婴儿开始说话、走路,逐渐成长以后,才可以离开母亲。当弱鸟翅羽长成,有了力量,才能够在空中翱翔。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为要相应阶段。力量薄弱之时重在远离、重在养道,成熟之后就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不能混为一谈。

今此国中,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而况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

这一段通过秽土导师劝导求生,乐邦导师慈悲摄受,能看出释迦佛一代时教的重点所在。也就是到了浊恶之世,释迦佛隐灭,弥勒佛未生,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佛可依,众生都陷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趣苦的因果牵缠中,得人天身都很难。再者,即便得人身处在人道世界里,也有各种外道邪魔、颠倒是非的思想言论蛊惑人心,使得人心不由自主地往邪道走。在周围的环境中,美色淫声等染污境处处迷惑人心。在与人交往时,由于众生的罪业力特别大,一接触就有各种染污缘侵扰自心,使得心完全被它转了。像这样没有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扰,初心悟达之人很少有不遭退败的。以这个原因,世尊为后世行人殷勤地指归西方,的确有非常深的心意。

释迦佛在《阿弥陀经》里一再地说,应当生信、应当发愿、应当求生,说到彼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由此护持行人生到西方,完成解脱成佛的大事。这就要看到世尊慈母之心,他为后世的佛子们指了一条归路。原因是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正在西方世界说法,在西方乐土,境缘都是清净的。与此土正好相反,有佛可依,一切境界清净,无不摄持自心在菩提道上增进。如果依止阿弥陀佛,就容易成就无生忍力,能够逐级升进,证到佛位。到了西方,亲自得佛授记,决定会成佛。在具功德后就出西方佛国,入在无数世界里化导众生。那时来去无碍,不会有任何退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