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已三、其义广说分八:
以本体与因清净义、
果与业成就义、
诸功德相应义、
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
分位唯一名分析义、
如空遍行义、
恒时不变义、
诸功德无别义。
初者分二:
共同宣说能净所净、
别说各自本体。
这里首先是将能净的因和所净的本体合在一起略说,然后再别别分解本体和因的道理。
今初(共同宣说能净所净)者:
如净宝珠虚空水,自性恒时无杂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颂词前两句讲所净的体,就像如意宝珠、虚空、水的自性是清净一样,如来藏法界也是恒时自性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杂染,所以如来藏的自性是清净的本体义。颂词后两句是讲能净的因,即本体清净的如来藏是以什么因缘才能显露呢?
就是要依靠四种因缘:
①对于大乘法的信解、
②证悟无我的增上智慧、
③具有安乐的三摩地、
④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因此便能断除一切障垢,现前自性本净的如来藏。
为什么这里说“四法”是能净、如来藏法界是所净呢?因为四法和如来藏不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因为如来藏是无为法,不能说是所生,只能说四法是客尘障垢的能净因,由此显露的菩提是离系果。下文对于能净和所净分别作具体的解释:
辛二:别说各自本体分二:
所净本体义、
能净因义。
今初(所净本体义)者:
自在势力及不变,滋润本体自性故,
彼等宝空水功德,是为相似对应法。
这一颂是指所净的本体义,通过比喻来描述,可以从自相和共相两方面讲。
①自相:因为如来藏法身具有自在力的缘故,与如意宝珠相似;由于在一切分位中不变的缘故,与虚空相似;具有周遍一切众生的大悲是滋润本体的缘故,与水相似。这是从三种自性的自相角度来讲的。
②共相:如果从三种自性的共相来讲,自在力、不变、滋润本体之自性都是恒时自性本来清净的,如是与如意宝珠、虚空、水三者自性清净的功德较为相似。
为什么以如意宝珠来作比喻呢?因为如意宝珠自性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自在力,当如意宝珠远离尘垢的时候,其自在的能力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可以随顺祈求者的心愿给予满足,求衣食得衣食,求富饶得富饶等一一都能满愿。如是表明我们本具法身的本体上也有一种自在的能力。什么能力呢?就是能够满足众生一切所愿的能力。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云:“无价珠,用不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为什么又以虚空作比喻呢?因为单单前面一个比喻,只能表明一种意义,这样还不足够,因而进一步就以虚空来表明真如永无迁变。因为从世界开始,即久远以前一直到现在,虚空都永远保持不变,虽然在虚空当中发生过无数次世界的成住坏空,但是虚空本身没有丝毫变异。同样佛性也无有迁变,在凡夫的不清净位既没有减少,在菩萨的清净佛位也没有增多,在一切分位当中均恒固不变。从凡夫位的现象来讲,虽然岁岁、年年、月月、日日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地迁流,但是真如佛性却三世毫无迁变。
为什么以水作比喻呢?因为水是湿润性,水利万物而没有自性不净,凡是有水所在的地方,都是默默地在滋润万物,使万物都能得以发育、生长,其滋润花草树木与此相似,佛性本体就是具有慈悲的德性,能够周遍一切众生,故以滋润万物的水来作比喻。
为什么以如意宝、虚空、水的共相来比喻佛性的自性清净呢?因为如意宝虽然被尘垢覆盖,但是尘垢不可能改变如意宝的清净自性;虚空虽然被云层遮蔽,但是浮云也不可能染浊虚空的自性;水中虽然杂有尘土,但是尘土也不可能渗入到水体当中,水的自性清净也不可能因此有所改变,由于这三种法的清净都不会随因缘改变,故如是比喻了佛性的自性清净。
壬二(能净因)分二:
断除四障、
以对治成为佛子;
今初(断除四障)者:
于法瞋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
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种法,应知是为能净因。
这两偈颂可以分三层讲,第一颂讲四种障碍,接下来两句讲四种障碍所属的四种人,最后两句讲四种障碍的对治,如是讲了四种障碍、四种人、四种对治。
令如来藏不能现前,让我们不得开悟的原因有四种,
①对于大乘法瞋恨,②执著我见、
③怖畏轮回的痛苦、④舍离利乐众生的事业。
只要有这四种障碍的存在,那就没有开悟成佛的机会。
这四种障碍分别属于何种人所具有呢?
①对法瞋恨是属于大欲有情的障碍,
②执著我见是属于外道的障碍,
③怖畏轮回痛苦是属于声闻的障碍,
④舍离利他事业属于辟支佛的障碍。
四种障碍的对治或能净因分别是哪些呢?增上信解等四种法,就是四种能净因,依次而言,
①对于大乘法增上的信解,就是对大乘法瞋恨的能净因。
②证悟人法二无我的智慧,就是执著我见的能净因。
③三摩地的安乐,就是怖畏轮回痛苦的能净因。
④大悲心就是舍弃利乐众生的能净因。
以这四种因就能净除一切障碍,若能圆满具足这四种因就一定会现前证悟,而使如来藏得以圆满显露。
接下来稍加分析:导致我们无法现前如来藏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大乘法不感兴趣或者心生反感,这样我们一心寻求的唯一只是三有的有漏安乐,不能发心修行大乘佛法,这就是大欲者不求解脱的障碍。如果我们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且生起殊胜的信解,原先的怀疑、反感、不接受等自然会消失,这样我们就会舍弃三有而寻求解脱的功德。虽然有希求解脱的意愿,但若没有打破我见,还是不能舍弃我执而见性。我见就是认为有自我的萨迦耶见(缘五蕴而起的我见等),因为一直没有破除我见,所以再再的以我见生起我执,从而引起一切贪瞋痴的烦恼。如果我们求道而落在我见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外道的层面上修行而已,这样就永远没有解脱轮回的机会。当知欲断除我见的方法,唯一是修学大般若智慧,对此平时再再地闻思、努力地串习无我空性,一旦生起无我空性的智慧与定解,自然就会放下自我的执著而解脱外道等障碍。
趣入内道无我的修法也有两种障碍:一是自己畏惧轮回,迫切希望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样一种怖畏轮回之心,也就成了一种属于声闻的执著障碍,此能障碍大平等法界的现前,不能趋入轮涅不住之道。这种障碍以什么方法净除呢?其能净因就是三摩地的安乐,如果能够得到三摩地的成就,由禅定的妙乐以及其他功德,则于轮回的恐惧感就会因此烟消云散。二是虽远离了对轮回的怖畏,但只想自己解脱,不去关怀众生,舍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这就是内道中属于辟支佛的障碍。这样还没有真正圆满证悟的条件,仍然无法见如来自性,这种障碍的对治法就是修习大悲心。以大悲心的推动,自然会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这样不忘失菩提心而修行利他者,于自私自利的障碍自然就会消除。通过以上信、智、定、悲四种对治,就会成为佛的真正意子,也就是真正护持大乘法脉的殊胜佛子。
癸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
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对此内容颂词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如果具有转轮王的种子、生母、安乐、胎藏以及乳母四种因缘,就可以生育转轮王子。与此比喻相同,如果具足信解大乘的种子、般若的母亲、三摩地安乐的胎藏、大悲的乳母,就可以出生胜义佛子。
为什么把信解胜乘比作种子呢?因为对于殊胜大乘的信解,是一切殊胜功德的根本,通过闻思修来培养对于大乘深广法藏的信解,就会因为这种殊胜的信解而源源不断地出生一切功德,所以信解就象种子一样。为什么把般若比作母亲呢?因为证悟无我的智慧就能出生一切诸佛功德法之因,所以般若就是诸佛的母亲。
为什么把三摩地比作安乐胎藏呢?因为安住在三摩地的安乐之中,远离了对轮回的恐惧,在这种安乐的境界中就可以在一座之间调伏无量的众生,故如安乐的胎藏。
为什么把大悲比作乳母呢?因为以大悲心摄持,可以避免堕入小乘寂灭边的悬崖,而且会让像身体一样的道之功德圆满,尤有“监护”和“养育”佛子的两种意义,所以大悲犹如乳母。如果具足上面信、智、定、悲这四法,就能生在如来的家族之中,成为佛的意子。《大乘无差别论》中也说:“信为其种子,般若为其母,三昧为胎藏,大悲乳养人。”
庚二、果与业成就义分二:
共同宣说所得能得、
广说各自体相。
这里首先把所得之果与能得之作业放在一起略说,然后广说别别各自的体相。
今初(共同宣说所得能得)者:
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
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
这一偈颂中分两层讲,前两句是略说所得之果,后两句略说能得之作业。首先前两句是说,修习信解、智慧、三摩地、大悲心就能遣除谤法、执著我见、怖畏轮回、舍弃利他这四种障碍,这些障碍断除后,就会获得如来法身果之四种波罗蜜多——净波罗蜜多、我波罗蜜、乐波罗蜜、常波罗蜜,这就是所得果之义。“波罗蜜”翻译成中文是“究竟到彼岸”。有能到彼岸与已到彼岸两种意义。能到彼岸是从学道位上讲,已到彼岸是从果位上讲。这里的四种波罗蜜是指后一种意义,也就是到达究竟彼岸的果位法身功德。颂词的后两句是讲:心中生起厌离轮回,希求涅槃以及欲愿修道,也是具有种性的作业义。归纳起来:所得就是远离四障所显的四种波罗蜜,能得就是以大乘种性的作用发起的厌离轮回、希求涅槃以及欲愿修道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