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关于大乘无上续论的来源首先分三层来讲:佛经的来源、菩萨论典的来源、弥勒五论的来源。以此便能了知《大乘无上乘续论》的来历。

一、佛经的来源:佛经是如何来的呢?佛陀于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但从显现上仍然发起无上菩提心广度无量众生。其原因是佛陀相续中所具有的大悲心,普缘浩瀚虚空界的无量有情,一心要将无量众  生安置于无上大菩提的安乐之中,这就是佛陀最初以大悲心推动而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原由。

发起菩提心之后不同于凡夫,一切所作所为完全不顾惜自己,以不可说不可说的生命作了广大布施等修持一切波罗密多,以行持六度万行的方式来积累广大无边不可思义的福慧资粮,然后在色究竟天现前正等正觉的法身果。在现前无上菩提的同时,以不可思义的大愿力在十方无边世界的种种刹土中,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器、意乐、缘份,以不可思议的变化来利益法界一切有情。

其中在南赡部洲,佛陀最初是从兜率天降下,示现在人间出生,最后在双林树下示现涅槃,在住世八十年期间,以三种神变对有缘的所化众生作了种种饶益,且于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中,佛陀以语的无上密意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器、意乐而分别转了三乘法轮。第一是四谛法轮,第二是般若无相法轮,第三是善加辨别法轮,即如来藏大光明——实相法轮,这也是佛陀利益众生最为根本的事业,最后佛陀在所化众生前有必要而示现涅槃。

佛涅槃以后,特别重视教法的诸大声闻弟子以及得到陀罗尼自在和三摩地的诸大菩萨,对于佛陀的教法做了三次大规模的结集,如是结集成文字后就有了佛经的存在,所谓的佛经就是这样来的。

二、菩萨论典的来源:论典是怎么来的呢?虽然通过诸大圣者结集三藏法门,而有了文字所组成的佛经,但因佛陀的经教博大精深,而普通凡夫的智慧又非常淺薄,没办法通过自力如实地通达深广法义,我等凡夫毕竟智慧有限、福报淺薄,完全凭自力来通达佛经的深广义理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会对取舍之处疑惑重重,难能正确取舍、如理起修等等。由于对取舍之处存在种种疑惑,以至于无法趋入下道修行,所以诸大菩萨们很有必要发心造论对佛经的别别密意进行开显并加以解释,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深入法义的理解。因此对大菩萨所造的论典应当视如眼目般特别珍惜,如果没有这些论典的引导,在娑婆世界虽然已经有了一切智智佛陀的深广言教、殊胜的教授,但末法时期的我等凡夫众生于佛的圣言,仅凭自力是无法了知密意的,由此诸大菩萨们造了很多解释佛经的论典以及种种殊胜的教授。有了开显佛经密意而堪为定量的殊胜论典之后,又通过无数智者的慈悲开演,佛陀的教法得以广泛传播、周遍弘扬到了整个世间,这就是所谓论典的来源。

三、弥勒五论的来源:弥勒五论是怎么来的呢?在众多菩萨当中,无著菩萨对无上大乘佛教作出了巨大而又殊胜的贡献,他是什么样的一位的大菩萨呢?若欲了知他的殊胜功德,首先要简单地从授记上介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文殊根本续》中授记云:“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词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后边,当得大菩提。”

如是佛陀通过加持作了殊胜授记,也就是说这位无著菩萨往昔在很多佛陀面前做过殊胜供养与承侍等等,修积过无量清净的善根功德,以很希有的智慧力通达五明,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辩才,并以殊胜的大愿力荷担起佛陀度化众生的广在事业,而且没有稍许的懈怠、放逸,尤其对弘扬大乘法教具有不可思议的伟大愿力和精进。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无著菩萨的传记。大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间,无著菩萨出世,当时印度处于论藏时期,阿毗达磨圣法先后三次遭受到外道的摧残,在圣教极其衰微的时际,有位婆罗门女明戒比丘尼,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不忍圣教的隐没,叹息自己生为女身无能为力,但念自己若能生有孩子一定要令其振兴佛陀的圣教,遂后她与国王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无著菩萨,后来又与婆罗门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世亲菩萨。她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宏扬佛法、具足智慧等,又是念经、持咒等作了很多加持。

两位孩子长大后遂问母亲有关父亲的行业是什么?母亲告曰:你们二人不是为继承父业来到世间的,而应该立志宏扬圣教,这是你二人主要的任务,所以应当一心一意修学佛法,将来能真正宏扬圣教,慈悲的母亲如是教诫了孩子。孩子们也认为母亲的话大有必要,故决心如实随顺母亲的意愿而作。弟弟世亲就去依止了客什米尔的集贤论师,主要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兄长无著看到当时的情况,无量众生都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对如大海般的大乘深广法藏非但不晓实际的意义,且连词句亦不了知,因而心中生起了很大的悲悯心。他又遂观自己,发现自己对佛语和甚深微妙的密秘处也不能彻底了知,因而发愿要修见弥勒菩萨,直到成就后将佛教弘扬光大。期间无论是周遭何种痛苦与违缘都必须要心生安忍,如是发决心后就前往云南鸡足山专修弥勒本尊,历经了十二年的苦行才得以面见本尊……。弥勒菩萨以大神通力将他带到兜率天内院,对他传了般若经和弥勒五论,只是时至一中午的时间,而在人间却已过了五十三年。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处,是十地的最后有大菩萨,已经得到现见万法真如的无上智慧,待到龙华三会时从兜率天降下娑婆世界于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大菩萨于大乘的了义经教均具有无碍通达、如实照见的智慧眼目,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摄受了无著尊者。不但无著菩萨想宏扬不可思议的大乘圣教,弥勒菩萨也是为了摄受南赡部洲的有缘众生,为了清除彼等对圣教的未证、邪证、疑惑等垢染,从而都能解脱相续中的一切病毒,所以将如甘露般的五论妙法毫无保留的传授了无著菩萨,因而人间才有了弥勒五论这等殊胜妙法的存在。无著菩萨在本尊处广闻了大乘圣教后,智慧力大大增上,因而回到人间后广为弘扬弥勒五论。

弥勒五论:即《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前三论是以前译版本、后二论是以后译版本而兴盛于雪域的。

关于《大乘无上续论》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价值分为三层讲:介绍三转法轮、介绍弥勒五论、介绍《大乘无上续论》。通过这三层来了知本论富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地位。

若首先总讲三转法轮,再讲弥勒五论,如是便能了知《大乘无上续论》在佛教中地位是很高的,也是非常圆满的,是显教当中最为无上了义的法门,是了义当中最为殊胜了义的法门,在金刚密乘当中也属于闻解脱的殊胜论典。

下面对应三转法轮和弥勒五论作一介绍:三转法轮从两方面讲,一是哪三乘法轮,二是为何要转三次法轮。

一、三转法轮:即第一转四谛法轮,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第三转是善加辨别法轮(实相法轮),导师释迦牟尼成道以后,最初为了破除凡夫相续中实有的人我执著,即宣说了人我为主的因果法门,告知人我没有堪忍自在的本体,也肯定了人我的不存在,但是因果的相续却无欺而存在,这些法归摄起来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轮。其含义摄尽了一切轮涅的因果法,苦、集二谛属于轮回有漏的因果法,其中集谛是因,苦谛是果;道、灭二谛属于涅槃的因果法,其中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四阿含等小乘经都属于这一转法轮所摄。

在初转法轮之后,佛为了进一步破除众生于法的实有执著,就宣说了一切法空无自性,无论是内的有情还是外的山河大地,凡是器情世间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的本体,这些法归摄起来就是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

复次在二转无相法轮的基础上,为了双破菩萨的空执和小乘的有执,而宣说了迷乱的现相都是客尘法,心的自性本来是无生自性光明的如来藏。虽然一切法本无生灭,但非如虚空般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如来藏,也就是心的自性——明空大双运的究竟实相。这就是第三转善加分辨法轮中的了义不退转法轮,诸多如来藏经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什么要转三次法轮?先以比喻来说明,比如有一位善巧摩尼宝的大师,他善能了知如何能使摩尼宝清净的方法,将摩尼宝取出之后,他首先用灰来擦洗,洗完又用衣服来擦干,下了这一道功夫后还不满足,认为只是去除了粗垢而已,还需要努力把微细的垢染去除,这样他就再次地用米浆来洗,冼完后又把布包裹在木头上,用这种工具把摩尼宝擦干。虽然这次的结果比前面更清净,但是还是有微细的杂质在摩尼宝上面,所以还不满足,就进一步用药水来洗,洗完以后,又拿很细软的布来擦拭,才使得摩尼宝远离一切杂质垢染,现出大摩尼宝的光明。其比喻表明的意义是,佛陀善能了知不清净众生的自性,知道众生心的自性清净如来藏被客尘覆盖不能显现,佛陀就首先告知无常、苦、空、不净等法要。如是宣说四谛法的目的,是为了让耽著轮回的众生生起对三有世间的厌离,趋入声闻乘的法门。但佛陀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因而再进一步地宣说空、无相、无愿等法要,如是宣说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放下对客尘法的耽著。对此佛陀仍然还不满足,就再次地宣说了不退转法轮,直接开显众生本来具有不变法界如来藏的道理。如实宣说的目的是要让众生悟入如来的胜义实相。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转三次法轮的重大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