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此分三段来解释:首先解释大乘,再解释无上续,最后解释论。
首先略述大乘:所谓的乘,就是能作为一切行径的所依,如车船等是一切行进的所依,故名为乘,也就是从轮回的此岸趋达解脱涅槃的彼岸,在这些过程中一切行径之所依,如能骑乘的骏马、车辆、航船等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能有往返自如、行无阻碍的作用。
何故于乘前加一“大”字?由具七种大义的缘故,超胜其余下乘,在三乘中是位处最高、最为殊胜的意思。三乘中要以大乘为首,而大乘中主要又以智悲为体,故为大乘。
对于此理再推广来讲,可分为三段:大乘的体相、乘的
分类、大乘的词释。
一、大乘的体相:
安住方便与智慧的证悟,不住轮涅两边,且以直接和间接成办圆满的自他二利,这就是大乘的体相,也就是以智悲为体的真理。对于此理引经据典来加以说明,如《般若摄颂》云:“云何得名为菩萨,乘大乘行度众生,大乘体相如虚空,菩萨由得安稳乐。”此教证的前面讲到了方便与智慧,其中方便是指大悲,智慧是指证悟诸法空无自性的能境,依智慧与方便就不会住于轮涅二边之中,能圆满的成办自他二利,故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到“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二、乘的分类:
所谓的“乘”分有两类:道乘(因乘)和果乘。道乘:就是能到达彼岸之因。果乘:就是所达到彼岸之果。此二义即是从此岸之起点到达彼岸之终点。
再对应大乘的五道来讲:因地所修之道乘,即是大乘的四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其中前二道虽然没有以大悲等方便真实行持自他相换,也没有以出世间无漏的智慧现见真如本性,但对这些深广意义能够安住胜解而相似修行,或所谓的缘总相而修,故名胜解行地(资粮道与加行道所摄的地道)。再来,见道和修道与前二道不同,因其并不是安住胜解的层面,而是能够真实以大悲和智慧等方便来实际行持大乘道所摄——甚深义之无生空性、广大义之六度万行(是见道与修道所摄的地道)。再来,所到达的果乘,仅仅是指无学道佛地,相对于无学果地再没有更为上上的去处,已经达到最高极限。
三、大乘的词释:
由具七种大义,故名为大乘(小乘根本不具足此七大,故名为小)。
所缘大:因为声缘只缘小乘的三藏教典,而大乘菩萨所缘的则是甚深广大的无量法藏,这是所缘上的差别。
修行大:因为声缘的修行仅仅是为了成办自利,而大乘菩萨的修行则是具足成办自他二利,也就是修行的所缘境极其广大。
智慧大:因为声缘只是证悟了人无我空性,而大乘菩萨的所证则是人法二种无我的大空性。
精进大:因为声闻缘觉只是在三生或七生中精进修行就现前证果,而大乘菩萨则是历经三大阿僧祇成办自他二利,并且勇猛精进、毫不疲厌。
善巧大:因为声缘畏惧轮回,仅为断除轮回痛苦而寻求寂乐,而菩萨以大悲心安住生死,不厌其烦地救度一切众生,又以智慧不染著生死的过患,故具有善巧方便、勇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毫不畏惧地在生死轮回中救度一切众生。(前面这五大义是从因乘或道乘的角度来解释了大乘义。)
果德大:是从果乘的角度来解释大乘义。因为声缘只能得证阿罗汉果以及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等功德,且在最终入于无余涅槃时灭尽,而大菩萨的果地功德即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无边,何时何地永无穷尽,故为果德大。
事业大:因为声缘证得阿罗汉果后,如油尽灯灭般不再作转法轮等事业,而菩萨成就佛果后,于尽未来际,普于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示现入胎、成道、利生等事业永无间断,故为事业大。
复次解释“无上续”。此分五层意思来讲:
一、所谓的续,即是相续或连续无有间断的意思。
二、在什么样的时位中相续呢?即是在凡夫(不净位)、菩萨(不净净位)乃至佛(极清净位)的一切时位中都相续不于间断。
三、是什么法在相续呢?即是法界自性清净和十力等胜义功德无二之如来藏本体相续不断。如本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义即先前怎么样,后来亦复如是,本具无二功德的如来藏相续永无间断,也毫无变异。
四、何故于“续”前加有“无上”二字?这是因为相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轮回的相续;二是大般涅槃的相续。后者乃为至高无上、无与伦比,最为殊胜的缘故。《宝性论》的所诠义即是本来清净如来藏的本体,也是无著大般涅槃的本性,所以谓之于“无上相续”,故于论前称“无上续”。
五、遣除疑惑:有人疑问,是不是在凡夫位时此大涅槃也相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凡夫位也同样相续,但在凡夫阶段只不过被客尘障蔽而暂时无法显露,虽然被障蔽,但其大般涅槃的本体也无毫许减少,更不会有刹那的间断,其性本来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是迷时不减、悟时不增的真如本体。如本论云:“譬如贫人家地下,具有无尽珍宝藏,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同样众生虽然尚未现证如来藏,但每个众生都是本自具足的。
“续”还有另一种解释,由与密续义相同故,而称为续。密续中分因续、方便续、果续三种,因续又称为基续、方便续又叫道续。由于本论所讲的意义就是七金刚处:佛、法、僧、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其中如来藏和因续相同,能以清净如来藏客尘的助缘是菩提、功德、事业,此三与方便续相同,果的佛法僧三宝与果续相同,由有相似之处,故于本论取名为“续”。
最后解释“论”:论的体相即是以三种观察而清净的词句或能诠句,并且具有能改造与能救护的两大利用。这里所谓的三观察而清净的词句,也就是以三量观察:
一、以现量观察而清净:就是论典中的所诠义,说到圣者的境界方面,没有与圣者瑜伽现量相违之处,说到凡夫的境界方面,也没有与凡夫现量相违的地方,即显现方面不违背观现世量的境界。也就是上合圣者意趣,下契众生相续,没有任何相违之处。这就是以现量观察而清净的论典。
二、以比量观察而清净:就是以比量推理、观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或不符合的地方。
三、以教量观察而清净:就是论典的前后文句,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等都没有相违之处。若通过这三种(三量)观察,有不符合现量的地方,或有以比量不能成立的地方,或有前后相违等错误,就不能说是清净无垢的论典,本论正好是经得起三量观察的清净论典。
所谓的改造:即是在因地的修道人依此论义能将心相续中的贪瞋痴三毒等烦恼改造为戒定慧三学的殊胜功德。凡是清净的殊胜论典确定具有如是作用,这也是从因位上安立的。
所谓的救护:是从果位上而言,能救护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如果不具此两大利用,就不属于内道论典,只是一般普通谬论,或是邪论。世亲菩萨在《论义正理释》中也如是说:“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本论真实具有这两大利用的功德,故为名副其实的殊胜正论,而且又是诠释佛陀第三转了义法轮经教的密意之论,故为显宗大乘的教论之王,因此应如佛经一般恭敬顶戴受持这部《大乘无上续论》。本论云:“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经当顶受。”
总而言之,就是在具足七种大的大乘中,唯一着重宣说无上大般涅槃的相续,并且具有能改造、能救护等功德的清净能诠句,如是表明了本论是以意义和作用来取名的,“大乘无上续”是意义,“论”就是作用。
《大乘无上续论》的异名称为《宝性论》,宝是指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辨别佛法僧三宝种性”的论典,故名为《宝性论》。
接下来略述一下取名的必要:对经论取名的必要是,上根者一见到经论的名字,就会明了全经、全论的纲要意义;中根者一见名称也能了知大概意义;对于下根者通过名称有便于找到所需法本的必要。
以上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论名,我们就会明白此清净正论的甚深义理恰如其分地含摄在论名中,所以这一科判称为“相应正论之名义”。
甲二、成就大义之总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所加的顶礼句,所顶礼的对境是一切佛菩萨。“佛”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在无明之中大觉大悟,于一切所知中彻底大开智慧。“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即是无上菩提,萨埵即是勇猛的心识,如是即可合解为“为成就无上菩提,心识非常勇悍的补特伽罗(简称为菩萨)”。
如是顶礼的目的,是为了遣除译著过程中的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圆满成就将《大乘无上续论》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大义,所以这一科判称为“成就大义之总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