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二、介绍弥勒五论:对于佛陀三转法轮的教法,后来的菩萨们都分别造论来加以诠释,都是为了开显佛陀三次转法轮的密意。有的造论开显初转法轮的密意,比如《俱舍论》;有的造论开显二转法轮的密意,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有的造论开显三转法轮的密意,比如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和《宝性论》等。

位居补处的弥勒菩萨,其五论与佛的三转法轮有什么关联呢?为此雪域各大宗派都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宗派说:《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是中观论典,《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庄严经论》是解释唯识的论典。又有宗派说:只有《大乘庄严经论》是唯识论典,其它四部是中观论典。还有说《现观庄严论》是中观论典,其它四部是唯识论典。也有说五部论典都是属于唯识意趣的论典等等各说不一。

宁玛派自宗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呢?依据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法法性论》注释中所说:1《现观庄严论》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波罗蜜多的注释;2《大乘无上续论》是第三转法轮宣说了义如来藏经的注释,这两部论典中都承许究竟唯有一乘、一种性,这点与中观的意趣相同;3《大乘庄严经论》是将前两部论典所诠经典之外大部分经的意义汇集在一起的大疏,在这部论典中所说的种性和乘就不决定是一种,而是说究竟是三乘、种性有五类,即大乘决定种性、声闻决定种性、缘觉决定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等等。大多数都明显在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4《辨中边论》、5《辨法法性论》中是总说了大乘的深广意义,虽然在这两部论典中讲到了三自性和外境不成立的道理,但是不能仅以宣说了三自性和外境不成立来作为根据,就决定为唯识的论典,这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安立中观的意趣引用这些法义也并没有一点相违之处。比如《楞伽经》里也讲到“五法三自性,及于八种识,二种无我义,摄尽诸大乘”。很明显,这部经中虽然讲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摄尽了一切大乘广的法要,但也不能确定是唯识的论典。

按照自宗来讲:《辨中边论》是宣说三乘广大道相的论典,《辨法法性论》是抉择甚深经典所说的精华——无分别智慧的论典。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知道弥勒五论和佛转法轮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弥勒五论就是佛转大乘法轮的注释,通达了这五部论典,就等于通达了佛转大乘法轮的意趣,对于深广的大乘经典,单凭自力是很难以理解的,但是若能学习好弥勒五论就是一大方便,因此也能直接开显佛陀所演第二、第三转法轮的密意。

三、介绍《大乘无上续论》:上来已述,此论是第三转法轮宣说了义如来藏各种经典的一部圆满的注释,在弥勒五论中《宝性论》算是意义最深、功德也是最大的一部论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说过:于此三世诸佛所说精华之究竟密意,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唯一是此周遍如来藏。此理极为甚深,故经中说:证十地的大菩萨,亦如夜晚观色法般实难清楚,更何况其他平凡者呢?正因为三世诸佛所说精华的究竟密意,仅仅就是此周遍的如来藏;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也仅仅是此周遍的如来藏,故最为殊胜了义。因此《大乘无上续论》就是着重抉择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的大论,所以成为五论中最为甚深的一部论典。

那听闻这部论典的功德如何呢?对于本论所说的四金刚处的殊胜意义,听闻后仅仅生起欢喜心而胜解者,也会出生无量的功德,远远超过那些未与此论义相应的其他众生由布施等所修积的一切福德聚。本论云:“若人为求菩提果,珠宝严饰黄金刹,佛土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如是讲到:如果有人发起上求殊胜菩提的意乐所生起的功德,首先用比喻来说明:如果有人以无量宝珠严饰而充满广大而由纯金所成的刹土,等于此供品的佛刹极微尘数倍,以这样无量无边的供物天天不间断地供养一切诸佛,如是能产生极大的福德。另有一人,不用说证悟本论四金刚处的意义,就是仅仅听闻文句后,不颠倒以诚信的方式增胜信解,如是所生的善根远比前者布施所生的广大福德还要多。同时还讲到听闻《宝性论》生起胜解的功德远远超过持戒、修静虑等所生的功德。本论云曰:“若有具慧为求取,无上菩提经多劫,身口意业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持戒德更多。若人修持能息灭,三有烦恼火静虑,修持梵天至究竟,菩提无动之方便,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静虑德更多”。这四颂均如是表明了听闻本论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因为本论宣说的是诸佛智悲的境界——四金刚处,即如来藏、无上菩提、功德、事业,若于如是法性生起胜解,就会成为十力等如来无量功德聚的法器。

在所讲正论的时候,是依据全知多罗瓦注释的科判来进行讲解的,因为雪域弘扬如来藏法门,并且着重安立宗派的唯是遍知多罗瓦尊者,他持有殊胜了义的他空见,也就是着重弘扬如来藏的大光明分,所以他老人家所作的科判是我们必须要通达的纲要。

在此相合圣者无著之注释宣说《大乘无上乘续论》之义分四科判:

相应正论之名义;

成就大义之总礼;

具殊胜义之正论;

善巧翻译此论义。

今初者(相应正论之名义):

这里以三种语系来标显名称。

梵语:摩诃衍那.俄达(日阿) 丹扎.西扎

藏语: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

汉语:大乘无上续论

这一科判分四层来讲:

一、三种论名的对应;

二、标显梵语的必要;

三、解释论名;

四、取名必要。

一、三种论名的对应:

梵语:摩诃衍那     翻译藏语是特巴钦波

对应汉语是大乘的意思;

梵语:俄达(日阿) 翻译藏语是喇嘛

对应汉语是无上的意思;

梵语:丹扎         翻译藏语是吉

对应汉语是续的意思:

梵语:西扎         翻译藏语是丹珠

对应汉语是论的意思。

二、标显梵语的必要:

为什么要在论首标显梵语的名称?这是有四种必要的原因:

能令学者得到加持;证明论典的来源清净;忆念造论者和译师的恩德;令异地学者学知一些梵语。

一、因为贤劫千佛在金刚座成佛以后,都是以梵语演说法教,若于经论之首标有梵语的名称,后人一见到、听到,就会在八识田中种下梵语的习气和善根而获得加持。

二、如何表明论典的来源清净呢?古印度的规矩非常严谨,通常不允许随便造论流通,凡有内道造论者,都必须要得到公认后,该论典才可许流通。因为一部清净的论典,无疑会给众生带来很大的利益。相反若是不清净的论典流通,就会对世间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必需要严格鉴定。

一般来说,当一部论典造好以后,由国王居中作证明,集中很多大班智达,造论者先把自己所造的论典念诵一遍,遂后由众班智达对论中观点发问进行辩论,经百辩无过,大家公认这是殊胜的正论,且为表示尊重,将此论典置于尊胜幢上,供大家礼拜。相反,若通过辩论而决定是有过失的邪论,就要把该论典拴在狗尾上,用火烧掉、毁灭,不容许流通。

三、忆念恩德;于论首标显梵语的名称,是要提醒我们未来的学人,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忘记,而且一定要记住,这部论典的作者曾经发大誓愿,运行智慧与悲心,用梵语写成文字,后来由译师们的智悲愿心,从梵语着手翻译成我们能以领会接受的文字和语言。如果没有过去菩萨们的广大发心造论,哪有我们今天受持论典中深广意理的机会。如果没有译师的发心翻译,则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仍然没有机会闻思修行殊胜论典的法要,甚至一句法语都没有办法听懂或领会。今天我们有机会闻思修行这些殊胜的经论典籍,都不要忘记感念过去大论师、大译师们的恩德。

在世间上一般人都认为父母恩深似海,赐给我们色身的存活,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确实恩深昊天网际。但是要知道赐予我们的法身慧命,养育我们的法身慧命,最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的诸大菩萨们,其恩德之大,却远胜于世间的父母,无法衡量,因而要感念译师们的大恩大德。

四、主要是令不同种族的人们学知一些梵语。这以上是

论首标显梵语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