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这里将六种功德分别对应颂词来解释:
①无有初中后三际:以此为根据,成立具有无为法不迁变之功德。凡是有为法都是由因缘所作的心心所法,则不离迁变性,一切有为法都有初际生、中际住、后际灭这无常的变迁三相。某一法只要有因缘的聚合,就一定会有开始生的初际,由因缘而相续,故有中间暂时安住的中际,一旦时间因缘消散时,最后就有灭尽的后际。所以凡是有为法,无不是所作性,是所作性,就是心所法,此等有为法无不是随时间因缘聚合而有生,所生法都有生相、住相、灭相这一迁变现相。但唯有佛体不是由因缘所生,因为没有前际的出生,也没有中际的安住,更不可能有后际的灭尽,已经彻底超越了因缘、迁变等有为法的范畴,也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也不是前面没有,后面新生之法,因为他本来不是有为的自性,而是大无为法的本体,是无为不迁变的自性,故为“无为法体”。
②寂静:是任运自成的功德。若不寂静就有三门的勤作,也就是具有身口的戏论和虚妄分别心等勤作。所谓的寂静,就是寂灭身口意三门的一切勤作、一切戏论,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③自觉而证知:是具有不依他缘而证知的功德。所谓的自觉而证知,即是唯以各别自证智自己证悟觉知,不依外在别人的讲闻等因缘。无著菩萨的注释中说:“不从他闻者,不从师闻,自自在智无言之体而自觉知”。因为佛陀具有不依他缘而自行内证的殊胜功德,由不依他缘而内证大无为法,达到任运自成之法身境界故,自利已经到达究竟圆满,所以是自利究竟之功德。这三相都是属于自利方面的功德。
④既已觉悟:是智慧圆满。佛陀由于具足了上述三种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无上菩提果,既然已经成佛,则决定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安住大无为的本体,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一味地广为饶益,故为智慧圆满,这是他利方面的第一种功德。
⑤令他觉悟“宣说无畏常恒道”:是大悲圆满。自己证悟之后,由有大悲力故,自然为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能现前证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故为大悲圆满。所谓无畏常恒道,义即非一般之道,而是无有畏惧、常恒的,也就是不畏惧轮回生死,还能现前不退转常恒法身之道。因为这里所讲的,并非是畏惧生死轮回的小乘道,也不是有退转的无常道,也不是讲有为客尘之生灭法,而是要指示常恒法身之大无为法,要讲不变法界、永不退转之道,是引导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现前取证无上菩提之殊胜道。这也是大悲到达极限、究竟圆满的相,因其发心唯一是想把众生引入佛地,想让众生现前常恒法身,所以是大悲圆满。这是他利方面的第二种功德。
⑥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是指力圆满。这里把殊胜的智悲比喻成宝剑与金刚。何故说佛的智悲如同宝剑呢?因为以佛的智悲能以割截一切众生痛苦的苗芽,此痛苦就像苗芽般能产生后后刹那痛苦的近取五蕴,这是从苦苦而言。由以佛陀的殊胜智慧就能破除众生一切痛苦的近取五蕴,所以说度化众生的威力已达究竟。
为什么说佛的智悲如同金刚呢?这是因为佛的智悲力能以摧毁诸见稠林和疑虑墙故。“见林”是指萨迦耶见、见取见等五种恶见稠林,稠林比喻数量极多,不容易破尽。“疑虑墙”是说颠倒的疑虑牢墙,诸如不信解因果、蔑视四谛法等,牢墙比喻极其坚固,不容易摧毁,这两者是从苦因的烦恼根本而言。即使是恶见像稠林般无数之多,疑虑像牢墙一样的坚固,也能以像金刚般的智悲力彻底摧毁,所以是力圆满。合起来就是,因为以佛的智悲力能够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蕴和苦因根本的烦恼,其他的学道菩萨和声缘罗汉都不能这样作到(是有限之力),佛的智悲力是永无限量的,故力量达到最极圆满。这是他利究竟的第三种功德。
以上讲了佛的六种功德。那从什么角度又说佛有八种功德呢?对于无为法,任运自成,不依他缘而自证的三种自利方面之功德,此三总摄为自利究竟功德;对于智圆满、悲圆满、力圆满,三种他利方面的功德,此三总摄为他利究竟功德。在前面六种功德差别上再加上这两种功德的差别基,六种加上这两种分基,就是共为八种功德。
再回头到颂词上来看,是对谁顶礼呢?答案是:谁没有初中后三际的变迁性,具足无为不变之寂静功德,并且自觉而证知,不但自己证悟还能力令他人觉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这样执持智悲双融的宝剑与金刚,能以割截一切众生痛苦的苗芽,力毁恶见稠林和疑虑牢墙,就是对这样具足六种功德以及二利究竟圆满的佛陀前我恭敬顶礼。
已二、别说彼义:
无为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前一科判是以能立根据的方式而赞叹佛陀,这一科判则是别说以彼等所立的八种功德义直接宣说。
①超越因缘范畴,即是无为法体之功德;
②毫无勤作,即是任运自成之功德;
③远离客尘障垢、现前如来藏本体,即是不依讲闻等外缘而内证自知之功德;
④具足此三相,即是圆满智慧之功德;
⑤将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即是圆满大悲之功德;
⑥能遣除众生之苦因与苦果,即是圆满力之功德;
⑦前三为自利之功德;
⑧后三为他利之功德。
已三、广说彼等对应: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故是无为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
①远离有为法的自性:是指佛陀具有大无为法体之功德,因为没有初际之生相、中际之住相、后际之灭相等有为法的迁变,因此说功德是大无为法的本体;
②寂灭了三门勤作等戏论故。由于具足任运自成的功德,寂静了身口的戏论和虚妄分别心,这就是法身的自性和相续中具有任运自成等功德,所以佛的事业都能任运自在地成办;
③不依听闻等因缘:由于唯以佛陀各别自证的智慧圆满内证,所以不需要依靠听闻等他缘来了知,即不依他缘而证知;
④证悟无为法体、任运自成、不依他缘而证知这三相,即是智慧圆满;
⑤不退转常恒法身道:若于众生宣说能以成就的法身道,是大悲所成就的相,故是圆满大悲的功德;
⑥能断苦果与苦因之烦恼,以佛陀圆满的智悲之力,就能有力地断除一切众生的苦惑种子,也就是力圆满的功德;
⑦⑧分别为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的功德。
戊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分四:
以赞叹说法宝、
别说彼义、
彼等摄于二谛中、
广说彼等对应。
一、以赞叹说法宝: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瞋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这二偈颂当中赞叹了法宝的六种功德:
①不可思议;
②不二;
③无分别;
④清净;
⑤显现;
⑥对治。
其中前三种是讲灭谛之功德,后三种是讲道谛之功德。
①以什么根据安立灭谛具有“不可思议”这一种功德呢?是由“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依此三种根据便能安立灭谛为不可思议之功德义。
那又为什么说灭谛不可思量呢?首先讲第一种根据。因为灭谛法界非无、非有、非有无二俱、也不是非二俱。也就是说证法中的灭谛法界不是无,也不是有,也不是亦有亦无之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之非二俱,所以说灭谛根本不是第六意识所能思量,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
怎么理解灭谛远离四边戏?由于灭谛有自性本具之功德,也是各别自证智的所证境界,故不住于无边。《胜鬘经》中说:“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毕竟成就,说如来法身。”由于灭谛不是堪忍的自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实有自体,故不住于实有边。《楞伽经》中说:“如来应正等觉,是于空性,实际不生、无相、无愿等句义,说名如来藏。”灭谛也不住于二俱边,由于灭谛不是别别他体之有与无的并存,是明空双融的法界,故不住于二俱边。而且相违抵触的有与无也根本不可能同一时位并存,就象光明与黑暗不能并存一样,故不成立二俱。再来,由于灭谛离开了有、无以及二俱之外的非有非无,也不可能思维衡量,故也不住于非二俱边(俱非边)。经过上述分析,就知道灭谛的境界离开了四边戏论。一般来说,能思量的境界不是有、就是无,或是亦有亦无,或是非有非无,除了这四边以外,再不可能找到分别心能以思量的的其它境界(一切戏论都尽摄于四边中),所以说灭谛不可思量。魏译《宝性论》中说:“不可得思量,非闻慧境界。”
为什么说“灭谛”离言语呢?讲第二种根据。由于灭谛根本不是语言所能诠表的。他已远离了一切声句、名字、语言等相貌,所以说远离言语。佛经中说:“第一义谛者,所谓心缘尚不能知,何况名字章句”。《金刚经》亦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说灭谛是各别自证的境界呢?讲第三种根据。由于灭谛以比喻和比量等没办法抉择,已经超离了分别寻思的境界,所以唯一是各别自证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