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②“道谛虚妄故,非究竟皈依处”;因为道谛具有有为法的体相,属于有为法所摄,而有为法的体相又都没有超出第六意识的范畴,故都是虚妄性的,是虚妄就不是谛实,就是无常性,如是无常、非谛实的法不可作为究竟的皈依。《胜鬘经》云:“有为相者,则是无常,言无常者,是破坏法,破坏法者,非谛非常,非皈依处”。破坏法者是虚妄,不是谛实,是无常,不是常住,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③“小乘灭谛无故,非究竟皈依处”:声缘所证的灭谛就像油尽灯灭一般,只是没有烦恼和痛苦,仅仅是无遮单空的缘故,不可能作为究竟的皈依处。《胜鬘经》云:“唯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涅槃,成就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功德。乃为究竟皈依处”。
④“圣者众具怖畏故,非究竟皈依处”。佛以外的圣者众也会畏惧自地以上的障碍以及随眠烦恼,因而还需要皈依如来。《胜鬘经》云:“阿罗汉有怖畏想,皈依如来。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持剑,欲来割己,是故阿罗汉不证出离究竟安乐。世尊,依不求依,如诸众生无有皈依,彼彼恐怖,为安稳故,求于皈依,如是阿罗汉,有恐怖故皈依如来。”阿罗汉虽然断尽三有,但是对于一切有为行相有怖畏的缘故,寻求从彼中出离,他们也以有怖畏的方式皈依如来,所以包括十地菩萨在内的此等圣者众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样分析显然了知教证二法以及除佛以外的圣者众都只能是暂时的皈依处,非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戊三:抉择了义的皈依处: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
这一偈颂当中主要标显了最了义的皈依处。颂词的前两句是说,在了义之中,能于从痛苦中救度无量有情,并且是恒时不灭的皈依处,唯有佛陀。因其没有上述“可舍弃、虚妄、无物、具怖畏”的四种过失故,所以佛陀是究竟了义的皈依处。这点可以根据佛宝本具的六种功德来解释:
①因为佛陀是不依他缘,唯以各别自证智而觉悟,故远离了可“舍弃”的过失。
②因为佛陀是没有初、中、后三际之生、住、灭的有为法相,而是大无为法,所以远离了虚妄的过失。
③因佛陀具有智悲力圆满的功德,所以远离了“无物”的过失;由于非单空的境界,而是有智、悲、力三种圆满的功德故。
④因为佛陀寂灭了戏论和虚妄分别而任运自成,所以远离了“怖畏”的过失。这里再将最后一相补充说一下:佛寂灭了一切戏论和虚妄分别,所以断除了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远离了意生身和不可思议变易死,因而也就不会有声缘阿罗汉和有学道菩萨的畏惧等而达到任运自成的境界。根据上述道理与暂时的法宝和僧宝不同,所以显然表明了佛陀才是最究竟了义的皈依处。
接下来引经据典来从正面说明“佛是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胜鬘经》云:“如来住时,无有限量,等于后际,如来能以无限大悲,无限誓愿利益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常住,无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于尽未来际,如来能够以无限的大悲,无限的誓愿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如是说者是为善说。又彼经云:“如来是常,是无尽法,一切世间究竟依者,亦名善说”。若说如来是常恒不变,无有后际,是一切世间究竟的皈依处,也为善说。又经云:“是故能于无护世间,无依世间,与等后际,作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者,谓如来应正等觉”。能于无救护的世间,没有依靠的世间,与未来际平等救护。也就是于尽未来际中作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的就是如来应正等觉。弥勒菩萨也在《大乘庄严庄严经论》中说:“尽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因为尽于未来际,且能普遍到一切世间的众生,能够彻底遣除他们的一切危害,并让他们获得世出世间的一切圆满,由于具有这么大的威力,故说佛是究竟了义的大皈依处。本论后面也说:“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义即如同轮回没有边际,应当尽于轮回后际之间,不断摄受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以佛陀是一切众生无欺坚固永恒的皈依处。
接下来再解释颂词的最后两句:“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这两句是说在法和僧当中,佛陀也是最为究竟的。因为能仁佛陀是离欲究竟的法性身,所以是法。《胜鬘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清净法身,又因能仁也是彼僧之究竟,所以是僧。所谓三乘僧是以断证来分判的,以小乘的断证分判为四向四果,以大乘的断证分判为一至十地,究竟断证者即是佛陀,所以佛也是圆满具足断证功德之究竟僧众或无上僧宝。《涅槃经》云:“无为僧者即是如来”。所以究竟的三宝是无二一体的,不会存在别别的他体法。
丁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所谓的三宝即是数目和比喻合起来而安立的名称。 “三”就是佛法僧三者,此与宝相似因而立名为三宝,佛法僧所具有的六种义是
①希有;②明净;③势力;
④庄严;⑤最上;⑥不变。
①希有义:该颂词中讲到“少出现”。就象世间的稀世珍宝一般,是希有难得之物,因为很少出现的缘故,所以非常难得。此比喻表明,对一个未曾种植善根的众生来说,在百千万劫之中也难以遇到三宝。《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在这个世间中,明劫和暗劫是交替循环出现的,在明劫中有佛出世,在暗劫中就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见。从明劫与暗劫比较而言,暗劫时间极长,明劫时间极短。比如过去出现了现喜劫这一明劫后,随后就有一百个暗劫连续出现,在具圆劫中有佛出世,此后又有一百个边鄙劫连续出现。再比如我们现在是处于有佛出世的贤劫,此后将会有六十恶种边鄙劫连续出现,所以不难而知,无佛的时间极长,有佛的时间极短。再来,即使是生在明劫之中,很多未曾种植善根的众生,还是遇不到三宝,尤其是很多旁生根本连三宝的名字都听不到,长劫在恶趣中感受苦报的众生都是如此,由于三宝于世间中少有出现,故称之为胜宝。
②明净义:该颂词中讲到“无垢”:世间的黄金、白玉都是很清净的,离开了垢染,同样三宝也是远离一切有漏法的垢染,故非常明净。
首先从佛宝来说:具有两种清净,即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佛宝不仅是自性清净,而且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现前了离垢清净。
复次从法宝来说:上来已述“灭谛远离了四边戏论,不二、无分别”,就是远离了一切业惑的杂染,以及其因——非理作意。又上来已述道谛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所以法宝方面也是极为明净的,
复次从僧宝来说:由于具有无著的如所有智和无碍的尽所有智,所以是极为明净的出世间无漏智慧。因为三宝已彻底远离一切有漏法的垢染,故称为胜宝。
③势力义:颂词中讲到“具势力”,一般世间的如意宝都有很大的能力,能够遣除人们的贫穷、赐予物质受用上的圆满,与此相似,三宝也具六神通等功德聚之不可思议势力。《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经久劫,一切皆救护”。这一偈颂中讲到:一切在世间、灾难、恶趣、身见、小乘和外道中的众生,以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切都可以获得救护。一般来说,当众生遇到灾难时,依佛陀的加持,就算是盲人也能见到光明,耳聋者也能听到声音,音哑者也能说话,疯狂者也能得到安定。当世间发生各种瘟疫、天灾人祸等时,只要佛陀降临赐予加持,就能消除一切灾难,个人祈祷也能遣除一切罪障。在汉地民间普遍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被称为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这也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等加持力而人们这样称呼的。这一名称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大菩萨的力量不可思议、力大无比,因为佛菩萨具有强大势力的缘故,所以不仅能救护一切世间的灾难,也在恶趣之中对众生广为救护。(其实观世音菩萨原本早已成佛,而今现菩萨身度化众生)。以佛身放光,照触地狱等恶趣众生,凡是触光的众生都能脱离痛苦,而超升善趣,在地狱中仅仅忆念佛陀,或闻佛号也能获得解脱,对于趋入外道邪宗修无义苦行之人,以佛陀的威力,可以令其远离邪道,转入能得解脱的正道当中,让他们都能得到救护。对于具有萨迦耶见的众生,可以把他们引入解脱道;于小乘不定种性者,可以把他们引入大乘道,如是作种种救护。如阿弥陀佛就是为众生离苦得乐而长伸妙手接引无量众生到极乐世界。这里有关法宝和僧宝的势力就不广讲了,按照上述思路参考经论,自己可以思考总结。总而言之,由于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势力,故称为胜宝。
④庄严义:颂词也讲到“庄严“,是指在世间中,珍宝具有庄严的作用,戴在身上可以使身体庄严,在房屋里陈设,可以使环境庄严。同样的道理,三宝可以让众生的心庄严,因为以三宝的感化可以让众生的心变得贤善,让众生的相续充满福德。
如何使众生的心变得贤善呢?《施宝童子请问经》中说:“皈依佛者,一切善法都会明显增上,知惭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诸多功德,恒时能忆宿世,具有修法的缘份与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足众多等持,总持法门,种性恒时高贵,梦中也不离佛法僧”。由于三宝是一切众生善心福德的源泉,所以成为一切世间的殊胜庄严。
⑤最上义:颂词中讲“殊胜。”比如世间的珍宝远远超过一切普通物品,佛法僧三宝超出世间的缘故,在一切法中成为殊胜。因为在三有世间所摄的一切法中,根本没有二利究竟的“两足尊佛宝”,也不会有具道谛、灭谛的“离欲尊法宝”,也不会有具两种清净智慧的“众中尊僧宝”。正因为三宝在一切法中最为尊胜,两足尊佛,离欲尊法,众中尊僧,由具有最上义故,堪称最为殊胜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