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关于实相与现相相同与不同的问题:本论及宣讲如来藏法门的经教中处处会讲到,我们必须要通达,为了便于了知解,这里以比喻说明。
譬如,海螺的颜色是白色,白色就是它的实相;有眼翳者却将海螺见为黄色,此黄色就是它的现相。在眼识处于迷乱时,现相不是实相,二者大有差别。虽然从实相上讲,海螺的白色没有变异、没有虚妄,是常住真实的,但以现相来说,能取的识和所取的黄色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变异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法,是欺诳性的。随着眼识迷乱的减轻,能取识和所取的黄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在一切迷乱习气消尽的极清净位时,海螺就是白色,极清净的眼识前现相的也是白色,此时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是实相和现相达成不二的时候。尔时不会再有任何的变化,亦无任何的欺诳,这就是极清净位的不变性。
与比喻相同,凡夫地位虽然从实相的角度来讲,心的自性如来藏光明是常住、坚固、寂灭、不变的本性,但凡夫没有如实证悟,而且起了颠倒执著,具有迷乱的现象,从现相的角度讲,确实凡夫的境界都是颠倒的,完全是以非理作意引起的一种客尘境界,完全是有变化、有欺诳的法,是属于虚妄分别念的境界。
通过以上比喻可以了知,在极清净位佛陀的境界中,实相和现相完全达成无二,实相就是现相,现相就是实相,两者无二无别、一味一体,如是就完全显露了一真法界的本来面目。
癸二、其义广说分三:
一、远离生等义;
二、摄义并承上启下;
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子一、远离生等义分二:
一、分别宣说;
二、广说对应。
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
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是指一切客尘的变异相可以归摄为生、老、病、死四种现相当中,在凡夫不净位时,有粗大的生、老、病、死的事相存在;在圣者的不净净位,有微细的生、老、病、死即变易生死存在;在极清净的佛位,就彻底远离了一切粗粗细细的生、老、病、死。
这一偈颂主要是讲究竟极清净位时远离了一切客尘的障垢,有一种不共的殊胜功德,凡是属于粗粗细细的生、老、病、死都已彻底消融于法界。如是在颂词的前两句讲了“无有生死老病”等相,颂词的后两句就以根据来成立。因为极其清净的法界最初没有生、最终没有死,中间没有病和衰老,其根据是自性清净的法身依次第是恒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不变故。以这四种根据完全就可以如是得到确定。
丑二、广说对应:
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
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
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
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颂词中所讲是指小乘阿罗汉以及学道圣者菩萨具有的微细生老病死,不是指凡夫的生老病死,这样的生老病死在极清净位时就彻底远离了。
“生”指意生身的生,及不可思议变易的“死”,无明习气的“病”,无漏业的“老”。因为在极清净位时完全显露了恒常、坚固、寂灭、不变的法身,所以就远离了微细的生老病死。
1、佛性最初没有意生身的生起,因为如来藏的自性就是本来不变、恒常性的缘故。
2、最终依靠不可思议的死也不能令佛性失去,因为如来藏的自性是无欺惑、坚固性的缘故,不可能有虚诳的变异。
3、中间依靠微细的无明习气地的病也不会损害,因其自性本来寂灭二取执著等戏论的缘故。
4、无漏业也不能让佛性衰老,因其自性本来是不变的缘故。所以佛性连微细的生死老病都已远离,何况凡夫的粗大生死?决定不会再有。
在极清净位的佛地彻底远离一切客尘法,无垢清净佛性的光明本来就是常住的,尔时现相和实相达成无别,所以远离了生,也就是连圣者最微细的意生身也不会有,如是显露的如来法身尽未来际都是恒常、坚固的,不会再有不可思议的变异,因为远离了最极微细的无明习气地,所以离垢法身是无病的;远离了一切有为的无漏业,故不会有衰老的存在,如是确定了极清净位时法性如来藏的本体。
子二、摄义并承上启下:
当知以二复二句,亦复具有二二句,
依次无为法界中,具有常恒坚固等。
应当了知在下面两颂中,分别以二句二句的方式依次来说明了非因缘所作的大无为法界如来藏中本来具有恒常义、坚固义,“等”字中含摄了寂灭义、不变义的道理。下文具体解释: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
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1、“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为什么无为法界具有恒常义?因为现前的无为法界自性本具无尽的功德法,所以无为法界如来藏就是不变的常恒义。如《不增不减经》中云:“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意即:佛针对舍利弗抉择了如来藏本性没有迁变,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位,均无增益和损减的差别。
2、“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为什么无为法界具有坚固义?因为现量现前的无为法界等同轮回的无有边际一样,一直相续不断地摄受众生,成为一切众性恒时可以皈依的自性,所以是坚固义。如《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
3、“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为什么无漏法界具有寂灭义?因为现前的无为法界,是不分别二边的智慧自性,也就是不分别无边与有边的法,或不分别轮回边和涅槃边,就是不分别二边的智慧自性,所以是不二的法性寂灭义。如《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
4、“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为什么无为法界具有不变义?因为现前的无为法界,具有不是由因缘造作的殊胜功德,所以是恒时自性不灭的不变义。如《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由上述道理可知,究竟佛地时所现前的就是一真法界,而且是大无为法的本体,其自性中具有了恒常义、坚固义、寂灭义、不变义的殊胜功德。如来藏周遍一切分位(不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但恒时不会被不清净位的过失以及清净位的功德等所变异,是没有任何迁变的,故为不变义。
下面讲在这样的不变真如当中,诸断证究竟的功德是以无二无别的方式成立的,即“无别义”
首先略述“无别义”,“无别”就是不能分离的意思,譬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不可分离的,哪里有火哪里就有热性的存在。同理,如来藏周遍一切分位,而且没有任何变异,在这样不变的真如性中一切的断证功德是无二无别圆满具足的。
庚八、功德无二义分二:
一、以名略说;
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名略说:
法身如来及圣谛,涅槃如光不离日,
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
首先解释颂词中所说的“法身”“如来”“圣谛”“涅槃”四个名词是对同一极清净位的如来藏从不同的侧面安立不同名称的道理。其实“法身、如来”也即如来藏的本性,在远离一切垢障的极清净位时既可叫法身也可叫如来、圣谛、大涅槃,这仅仅是从不同的侧面安立的。
“如光不离日”是比喻,就象日光和日轮不是他体性,日轮离开云层时一定会具有光明,此二是恒时不分离的,完全以无二的方式存在。所以当日轮离开云层时定会具有光明,离开光明以外不可能有单独的日轮存在。
比喻表明的意义是“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与比喻相同,究竟的涅槃、十力、四无畏等诸多胜义功德法,本来就是无二本具的缘故,除此之外没有另外真实的涅槃,是究竟涅槃的本体。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
一、广说异名;
二、广说意义;
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广说异名分二:
一、以四义说四名;
二、名义对应而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
总之无漏法界中,依于四种义差别,
当知四种相应名,称为法身如来等。
这一偈颂讲为什么安立四个不同的名称呢?这是因为同一法界如来藏的本体中具有四种义的反体,依靠这四义差别来安立相应的四种名称,就是法身、如来、胜义谛、涅槃。如是略说了由四种反体的差别义安立了四种名称。如何由四种差别义安立异名呢?下面第二科判进一步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