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首先三种比喻:一是如水池,当贪欲的烦恼彻底清净时,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犹如无有丝毫垢染的清澈净水,在清澈的水池中遍满了盛开的水莲般,显得异常清新美丽;二是如月轮,当嗔恚的烦恼彻底清净时,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犹如从罗睺罗口中得以解脱的皎洁满月,在无垠虚空中散射着朗朗银辉,显得异常清净祥和;三是如日轮,当愚痴的烦恼彻底清净时,那种殊胜菩提的境界,犹如无有丝毫云翳遮障的日轮般,光明灿烂普照十方。同理,当贪嗔痴烦恼彻底尽除的同时,就会现前本具圆满断证功德的菩提,故偈颂的后两句说到“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

宁玛派的诸高僧大德们在讲到,佛陀对于无垢光尊者授记的具体内容时,就是运用这一偈颂中的“无垢”“光者”来说明的,藏文中的字句更为明显地作了授记,因为无垢光尊者相续中圆满具足了远离垢障的种种功德,在众生面前显现了开悟成就无垢光明者的境界,所以称为“无垢光”。

偈颂中“无垢”是指远离了贪嗔痴等客尘障垢;“功德”是指具有断证圆满的究竟功德,“垢”是罗睺罗和云翳的比喻。具有“清净水莲、遍布水面、月轮圆满清凉、日轮圆满光明”,在比喻离垢的同时全体显露断证究竟圆满的功德。因为远离了客尘而具有圆满断证的究竟功德,故具有照见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光明显现者,就是如来的本体“即彼体”。《辩法法性论》中说:“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意思是说,如法性真如远离客尘障垢,就如实显露法性无垢自性的本来面目。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实真金及宝藏,

果树无垢宝佛像,转轮圣王纯金像。

颂词中“唯佛”是指从一切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解脱的唯有佛陀,因为在凡夫以及圣者学道位中还没有能全体显露万法究竟的本性,没有圆满成就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故。

对于无垢殊胜的菩提境界,无法用语言对佛以外的学者真实宣说,故本论的如来藏品中用九种比喻作了相似的诠表:唯有佛陀才是如于萎败莲花中解脱的佛身,远离蜜蜂的蜂蜜,去除皮壳的果实,远离不净粪的真金,从地层中开取的宝藏,从种子中出生的果树,远离破衣的无垢宝佛像,从母胎中出生的转轮王以及从泥模中取出的纯金像等。

设有问曰:前面第一品讲如来藏时用了九种比喻,这里宣说菩提时也用这九种比喻,二者有何不同?否则,便有重复或无必要的过失。

回答:第一品所讲的九种比喻与此处所表示的意义有不同的侧面,前者表示有垢位的如来藏,后者即本品中是表示无垢的清净菩提。前面的比喻如萎花中的佛身、群蜂中的蜜等,表示被客尘障碍的有情相续中具有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这里比喻的是萎花败落而显露的佛身、群蜂远离而显露的蜂蜜以及洗净后的真金等,表示已经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殊胜菩提,故第一品与第二品中所运用的这九种比喻是有必要宣讲的,并无重复的过失。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

一、以二智慧出生二身;

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

三、由净垢障获得真实义。

壬一、以二智慧出生二身:

如水池等贪欲等,客尘烦恼得清净,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

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

第一颂讲以无分别智慧出生解脱身,第二颂讲以拣择智出生如来身。

首先第一颂“如水池等”,就是如同清净了尘垢杂染的水池,罗睺罗口中解脱的月轮以及从云翳中解脱的日轮,此三比喻贪欲等客尘烦恼得以清净,从中获得了真实解脱的意义。颂词中“等”字,包括了嗔恚和愚痴,从客尘的三毒烦恼中得以清净,就能获得具有断德圆满的解脱身。这三毒烦恼主要是从所缘境上安立的差别相,缘悦意境起贪欲心,缘不悦意境起瞋恨心,缘中品境起愚痴心。那么断德圆满的解脱身是以什么道来现前的果呢?颂词中说到“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意思是以简略的方式来抉择,解脱身是以修持入定无分别智慧、远离烦恼障现前的果。《佛性论》中说:“如理智者,是清净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意即: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自性清净,远离一切戏论的殊胜大空性,以如理智照见五蕴皆空,自然远离一切实有执著。依所缘境执著为实有而生的三毒烦恼,以无分别智慧观照时一切悦意、不悦意、中品境都是自性清净、本来空寂的,自然远离缘境的烦恼而现前无著的解脱身。

第二颂“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本来具有一切相好殊胜之佛陀身,也就是具有明空大双运的殊胜相,是证德圆满的所依。

此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如来身,是依靠后得位拣择一切所知法的智慧而自然无碍现前的果。大乘学道位菩萨以出定入定轮番的方式双融修行,不但要修入定的无分别智,也要修出定的拣择智,因此便能断除二障才能现前断证圆满的如来身。《佛性论》中云:“如量智者,是圆满因,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故”。意即:以无分别智慧的清净因远离烦恼障而现前解脱身,以拣择智慧的圆满因就能远离所知障而现前如来身,在成就无上佛果时,入定和出定无二无别,以不可思议的自然本智,一时照见一切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非常圆满清净,这种境界唯有一切智智佛陀才能通达,这就是以二智出生二身的含义。

壬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

由断贪欲之浊尘,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佛如清净之池水,

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

由脱厚重愚痴云,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之日轮。

这里由三颂来次第解释成就二利功德,每一颂的前一句主要是讲成就自利的功德,后三句主要讲成就他利的功德。

第一颂的前一句“由断贪欲之浊尘,”是讲佛陀具有无余断尽三有贪欲的一切浊尘烦恼,自利功德达成究竟圆满。后三句“且于所化众莲中,降禅定水滋润故,佛如清净之池水”讲二利究竟,佛陀在自利究竟的同时,就象盈满悦意莲池的清净水必然会滋养莲花一样,能够滋润无量众生的心相续而成就他利的究竟功德。佛陀以宣说妙法、降下禅定的雨水,而且以止观来作滋润,这是讲自己彻底远离贪欲烦恼的同时,就能令众生的心田得到滋润,以自己的功德力来加持众生,令得宁静,这就是自利究竟的同时所成就的他利究竟,就象清净的水质自然会滋养莲花一样,如是表明了佛陀成就自利的同时也成就了究竟他利之功德,由二利究竟故,佛陀就如净水充满的悦意莲池般能滋润无量众生的心田。

第二颂“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第一句讲佛陀脱离了一切就象罗睺罗一样不悦意的嗔恚心,远离一切损恼之念,显露了本来具足的大慈大悲,周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说成就自利究竟的功德。后三句讲就象无垢的皎月,在一切世间放射出清净的光辉,表明佛陀为一切众生拔苦的大悲,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大慈,时时处处观照一切众生,遣除他们内心的热恼。这是讲大慈大悲显露的同时,必然成就摄持一切众生的他利功德,由二利究竟故,佛陀就象无垢圆满的月轮般普照大地。

第三颂“由脱厚重愚痴云,且以慧光照群生,遣除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之日轮”。前一句讲佛陀如无垢日轮从云聚一样的无明痴暗中解脱出来,远离了无知,显露了如明日般彻照一切色法的一切智智,这是成就自利究竟之功德。后三句,佛陀犹如远离云聚的无垢日轮,以无上圆满智慧光明彻照群生,对一切众生宣说相应的甘露妙法遣除一切无明痴障,是成就他利究竟的功德,由二利达成究竟圆满故,佛陀如同远离云聚的无垢日轮。

佛陀圆满了大慈大悲以及圆满证悟无我的智慧,现前一切智智的功德,现证了万法的究竟本性,而小乘阿罗汉都没有究竟自利圆满的功德,更无法依靠自利成就他利功德,所以唯有佛陀才能断除一切障碍,圆满成就二利的究竟功德。

壬三、由净垢障获得实义:

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佛身蜜果实,

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

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根本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这一科判是以三颂来讲述离垢佛位的殊胜法,次第解释了九种意义:

第一颂“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味故,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佛身蜜果实”。

第一义:“获得无等等法故,佛如佛身”。偈颂中的三义分别是从佛具足不共的功德,赐予圆满圣法及远离一切障垢三方面来宣说的。

其意义是,佛陀不共殊胜的功德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而获得佛位不共的实义。其中“无等”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不能与之等同,“等”字是指与诸佛平等,要获得与诸佛平等的殊胜功德,唯有达成佛的境界才能证得,其他凡夫圣者无法具足,所以佛如同远离能障的佛身,故只能用佛身的比喻来描述。

第二义“赐予无上法味故,佛如蜂蜜”。因为对于所化众生,唯有佛陀能够赐予无上圆满甘甜的圣法味,所以“佛如蜂蜜”一样。

第三义“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果实”。因为彻底远离了如皮壳般的二障及其习气,所以佛如同远离皮壳的果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