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菩提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菩提”是指远离一切障垢的无漏法界,即如来藏的本性全体显露,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无漏法身果。本品是从无余转依的佛果这一角度来宣说的,第一品则是从基的角度抉择了自性住种性,清净法界的本性是明空大双运的本体,是以无增无减的方式本来安住的,所以其所诠义相当于金刚密乘中的基续,而菩提品是讲果功德,其所诠义相当于金刚密乘中的果续。

戊二、觉性本体之菩提义分三:

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

二、总标讲法;

三、其义广说。

如前所说弥勒五论的特色是大海波浪般的讲法,故这里讲菩提品时,首先略说,其次总标,然后再分别广说。

己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

净得远离及二利,其依深广大自性,

常住世间如实性,以此八义而宣说。

这一偈颂略说了本品中的八种意义,即本体义、因义、果义、事业义、相应义、分类行义、恒常义、不可思议义。

一、“净”是指大乘无上菩提的“本体义”,是说自性清净法界从一切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了解脱,这样具有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这两种清净的转依就是菩提的本体义。在实相胜义的本体中,虽然众生的心本来不存在烦恼障与所知障等障垢法,但其只是具足了自性清净的本体,还没有现前离垢清净的功德。而究竟无上菩提果的本体,毕竟远离了一切客尘的障垢,所以具有二种清净的殊胜转依功德。

二、“得”就是能得“因义”。能获得具有二种清净的无上菩提之方便就是大乘菩萨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和出定智慧。前者是出世间无二取的无漏智慧,后者是后得位的世间清净智慧,虽然属于世间的范畴、有二取执著,但无有三轮执著等的杂染,故也称为清净智慧。其能得因就是圣者相续中所存在的这两种智慧,二智双运而修就是无上菩提之因。

三、“远离”就是所得“果义”,以二智双修至究竟时,彻底远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二障的习气就是果。

四、“二利义”二利指无上菩提的“事业义”。远离烦恼障的缘故,成就自利圆满的功德;远离所知障的缘故,成就他利圆满的功德,这就是菩提的事业。

五、“其依”是指“相应义”,能够成就彼等自他二利圆满的所依,就是无上菩提本来无别具有不可思议的无量胜义功德,即是菩提的相应义。

六、“深广大自性”,甚深、广大、大自性是指菩提的“分类行义”。“甚深”是指法身,“广大”是指报身,“大自性”是指化身。因为无上菩提不可思议、难以测度衡量,故谓之于甚深法身;又因无上菩提本具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无边功德,故谓之于广大报身;又因无上菩提契合相应所化的根机,无碍行持利他的种种事业,故谓之于大自性的化身。以法、报、化三身所安立的无上菩提即是其分类行义。

七、“常住世间”是菩提的“恒常义”,是说乃至尽虚空际的世间众生未穷尽之间法、报、化三身会永远安住。化身虽会在某一世间隐没,但同时又在另一世间示现降生等,故于娑婆世界以种种化身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间断。对于大乘的圣者菩萨来讲,佛陀的报身功德会恒时显现。从法身的角度讲,本来是大无为法的一种本性,所以不可能有任何迁变。“常住世间”的含义就是从法身当中自然显现报身,从报身当中幻化诸多化身,乃至轮回未空之际,众生未获得无上究竟果之间,永远安住世间化度有情,这就是菩提的常住义。

八、“如实性”就是“不可思议义”。万法的本性就是一真法界,此能全体显露、如实开悟者唯有佛陀。由于“如实性”的境界除佛以外无人企及、难以证悟,故谓真正的不可思议。本品中所要讲的重要内容就是此八大义。

己二、总标讲法:

本体因果与事业,相应以及分类行,

常住以及不思议,由此建立如来地。

本品中是以“本体”、“因、果”等乃至“不可思议”之间的八种义建立大乘究竟果的佛地,宣说大乘无上殊胜菩提的种种功德。此义的具体内容在接下来的科判中广为宣说。

己三、其义广说分七:

一、净得本体之因义;

二、远离垢障之果义;

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

四、其依具足功德义;

五、以三身分类行义;

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

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庚一、净得本体及因义分二:

一、略说净得;

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净得: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

以客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遮障,

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

此依于法无分别,及以拣择智获得。

对于上述八种义在这里广说时由七项阐明,其中本体和因义是归摄在第一科判中,是讲具有二种清净的本体以及能得因的意义。

颂词前六句略说具有二种清净的“本体义”,后二句略说能得的因义。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具足断证两种清净的圆满功德,在大乘很多了义经教中宣说“心的自性本来光明”。此心的自性一方面犹如日轮,具足如日轮般的所知真如明现的“证德”;另一方面犹如虚空,具足如虚空般的自性清净的“断德”。真正究竟的断证二德,唯达佛果时才能圆满成就。

颂词“以客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遮障,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是讲在凡夫位时,心的自性被客尘的烦恼所知二障遮蔽,就象日轮和虚空被脓云遮蔽一样,客尘的二障喻为云聚,最终在究竟佛果时,不但“遍具无垢佛功德”,而且还获得“常坚不变之佛体”的殊胜境界。“遍具无垢佛功德”是指具足以出世间的真实道灭尽一切障垢的断德现前,“无垢”就是指断德。“具足佛功德”是指具足佛的十力等一切证德现前,“佛功德”指证德。“遍具”指一切断德和证德圆满无缺地具足。“常坚不变之佛体”是指从粗细的生老死病中获得解脱的缘故,就获得了“恒常、不变、坚固”的佛体。因为是从凡夫的粗大生死和除佛以外圣者的微细生死中获得解脱的“常坚不变之佛体”,所以是本体义。这六句就是略说具有两种清净的菩提本体义,此功德要怎样才能得到呢?在最后两句就略示其能得因。

颂词后二句说“此依于法无分别,及以拣择智获得”。也就是怎样才能得到这二种清净菩提的本体义呢?一是无分别智,二是拣择智,依靠这两种智慧就能如实现前获得。无分别智慧是指圣者菩萨入定时缘法性如所有义的智慧,因法性本来无有任何分别,在此本性中安住时其能证的智慧亦无任何分别,故谓无分别智。“拣择智”是指菩萨在后得位时缘有法尽所有义的智慧。所谓有法就是在凡夫分别心或圣者出定位的种种差别法,于各种有法要用智慧辨析其有漏、无漏?因如何、果如何?有何差别等?这种有学道的圣者菩萨在出定位时缘尽所有法的能境智慧就称为拣择智。如是依大乘菩萨入定、出定缘有法与法性的二种智慧,经过五道十地的修行逐渐增上,最终能现前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能得因的含义。

辛二、其义广说分二:

一、具二净之本体义;

二、能得智慧因义。

壬一、具二净之本体义分二:

一、真实;

二、差别。

癸一、真实:

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

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

这一偈颂是把无上菩提的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合起来宣说的,然后再分别宣说二者的差别。科判中“真实”是指从这二种清净方面宣说断证功德彻底圆满的菩提本体。前二句是讲所谓的胜义佛性是由自性清净当中一切万法无别而安住,以及最终彻底远离一切的客尘障垢后所现前的胜义佛性,如是由两种清净的妙法所安立。“无分别”意谓自性本具,不是别别他体的存在,即非在究竟的胜义佛性显露以外的一种他体存在。“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佛性”是指无上菩提,菩提的本体就是由两种清净所安立,其体相是从断德和证德来讲。“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即犹如日轮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之证德以及犹如虚空本来清净般的清净二障之断德,就是这样断证圆满、一切二障习气彻底消尽的二种清净,称为果位无上菩提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