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这部《安乐集》中,总共有十二大门,都是引用经论来证明净土诸多法义的重大,以劝导行者信受净土妙门,依兹立愿而希求往生。这是说,这部论侧重引证经论,来说明净土法门的殊胜,目的在于引发学人的信愿。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现在首先按照第一大门内众多的文句、意义,简略地归摄为九门加以分别,然后造立文字来作具体阐述。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下面就对这九大门的内容,引用经论具体阐述,以此发起对于净土的信愿。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第一大门当中,首先说明净土教法兴起的缘由,针对时代和所化机宜,劝导当代众生归向净土。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

如果教法相合时节、机缘那就容易修、容易悟,如果教法与根机在时节因缘上不相契,那就难修难入。因此《正法念经》中说:“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常要观察时节方便,也就是说要观察因缘是否契合。如果时机没成熟、因缘没有成熟,没有一种方便力,那是一种失误,不叫做有利益。”

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这个道理以譬喻来说,比如钻湿木来求火,那是得不到火的,因为非时节故。钻干木才能出火,木头还是湿的时候,时节因缘没有到,这时即使使劲地钻也是没有功效的。如果折干薪来觅水,也是得不到水的,这是无智慧的缘故。因为干薪里没有水,你怎么去折断它也得不到水。

因此作任何事都要观察,是否契合自己当下的因缘。如果所寻求的法非常契机、契合时节因缘,那就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不契合自身的根机,或者不合于时代状况,那也是用力多而成功少的。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佛在《大集月藏经》里早已预断了,佛灭度以后,从整个因缘发展上会有五段时期,有各自的因缘特点,行者必须知道。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必须对时代的共同状况和个人的特别状况有一种清醒的了解,才会做出适当的抉择,这非常重要。法不合机,都成了闲言语。

因此《大集月藏经》中说:“在佛灭度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弟子们学慧会得坚固;第二个五百年就差了一些,学定能得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又更差,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个五百年,造立塔像、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个五百年白法隐没,善法在世上不流行,有很多的斗争、诤论,很少有善法得坚固。”“坚固”,就是那个时代在那些方面有坚固的品质。

我们观察当今时代的状况,确实如此。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属于第五个五百年。所以今天善法根本不明显,而且在世间很难流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五浊增盛了,譬如烦恼浊、见浊等都非常炽盛,负面的力量很强。整个世间是由众生的心识共同达成它的流向的,互相都有增上缘的作用。当众生的心里有非常大的邪见和烦恼时,就不易接受善法。整个时代的浪潮都在往邪恶的方向发展。

所以,今天的人都具有非常强的我执和竞争心态,都是长养自我、个性,喜欢自由、表现等,很少有善法会成熟为坚固的相。

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这部经又说到:“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脱众生。哪四种呢?一、以口中宣说十二部契经,也就是以传授教法来度脱众生;二、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只要能够系念、观察,无不获得利益,这是身业度众生;三、佛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这是以神通力度众生;四、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或者总的十号,或者特别的名号,如果有众生一心系在名号上称念,无不除障获益,都能够生在佛前,这就是以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衡量我们此时代的众生,正当佛灭度后第四个五百年,正属于忏悔修福,应当称念佛名号的时期。如果一念称阿弥陀佛,就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都是如此,何况常念?这就是恒忏悔的人。

这就是依佛经推断,正当第四个五百年是属于忏悔修福的时期,而称佛名号又能够速疾地除灭罪障、获得福德,生在佛前。因此,在此时期以称念名号为契合机宜。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

如果距离佛世较近,那么就以前者修定修慧作为他的正学或正修,后者多闻、读诵、忏悔、修福、称名等作为他的兼学或者兼修。但如果是距离佛世已经遥远的时代,那应当反过来,以后者称名为正修,以前者修定、修慧等为兼修。什么缘故呢?这实在是由于众生距离佛世遥远,随着时代一代代地加重染污程度,在解慧上非常肤浅、暗钝的缘故,所以难以契入。而称名非常简要,容易相应、能够修,而且修后有果——临终能生在佛前,这就非常适合。就像今天的人,如果让他去修定修慧,少有人能成就。为什么呢?处在这个时代,心识非常地散乱、顽劣,有很多障碍,所以他在领会佛法时,只是一种表面知识性的理解,真正以静定之心来发起止观,则非常困难。

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以这个缘故,韦提希夫人为着自身的离苦得乐,以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在轮回里旷劫流转,无意义地感受各种五痛五烧等苦,因此她能假借自己所遭遇的苦缘,谘问世尊开示一条通畅豁然的出生死路。而大圣世尊特别地怜悯加被、劝导韦提希和末世众生一道归入极乐世界。

这也是世尊以佛眼看定末世众生处在很炽盛的五浊状况里,这时只有假借弥陀神力加被,才能够顿消业障而生在佛的净土,超脱苦轮。所以这是极其应合时代机宜的大法。因此,越到末世净土法门越盛行,法期最后的一百年,特留此经住在世间度脱众生。可见时代越浊恶,就越需要依靠这个愿海法门来得到度脱。如果要靠其他的法即生超出生死,就没有多少可能性了。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如果想在此土末法时期按照通途的教导来进趣圣道,那是很难达到胜果的。只有净土这一门,特别仗佛慈力加被,极其简易,能够即生成办,所以,我们非常有希望办到这一点,因此一心希求趣入。如果要披寻众多典籍,世尊劝导众生归向净土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因此我采集经中佛菩萨的圣言,辅助行者得到修持往生的利益。我的用意何在呢?就是要使得前面往生者能引导后来者,后去净土者能够访问前面往生者,像这样连续无穷,一直不断地推行弥陀愿海法门,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承前启后,不断出离生死,最终穷尽无边的生死海。

因此,我采集经教撰写这部《安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