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下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三、依据《涅槃经》,佛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至心常修念佛三昧,十方诸佛恒时见到这个人,就好像当下显现在他前面那样护念他。”所以《涅槃经》当中,佛告诉迦叶菩萨:“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或在山林,或在聚落,或是夜晚,或是白天,或是端坐,或是躺卧,对于这样至心念佛的人,诸佛世尊常常见到这个人,好像就在眼前看到那样清楚,恒时都会安住接受这个人的念佛供养。”也就是,只要人至心念佛,佛的一切种智当下就彻见这个人,而且跟他没有任何距离,佛当下就住在他的心中,住在他的面前加持他、护念他。所以不要以为佛都在天边,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念佛的时候,就有佛在心中护念。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

第四、依《观经》和其余诸部经所说,所修的万行只要能回向愿求往生,都无不往生。但是在一切万行中,念佛这一门是根本的要路。为什么说它是要路呢?因为审细地衡量圣教,专一念佛有始和终两种利益。

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始、终两益分别来说。如果想发起善心修行,那么以念佛这一门,能够普遍地含摄一切诸度。如同祖师们说到,念佛这一门含有了六度,比如放下身心就是布施,心里不再起贪嗔痴就是持戒等。引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的话 [1] 都可以证明。就灭恶消灾来说,以念佛这一门能总的对治一切障碍。所以在《观经》里说:“念佛众生都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到他寿命穷尽时,一定能生到净土。这叫做“始益”,是指凡夫此生初始发起念佛所得的利益。

也就是,念佛当中包含了断证二门,证能包括六波罗蜜,断能够总的对治各种障。而且以专一念佛,时时都在弥陀光明的摄取、护念下,这样恒时与佛最直接地联络,临终时就顺利得以往生。这叫做凡夫此生初始念佛位的利益。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所谓最终的利益,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所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住世的时间非常漫长,经历了兆载永劫,然而最终也还是有灭度。当弥陀入涅槃时,国土中只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佛灭度也和住世的时间等同,非常漫长。”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然而当时佛国的众生,一切人都不会再睹见阿弥陀佛,只有那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会常常见到阿弥陀佛还一直在安住而没有灭度。”这就是最终的利益。

所以缘起很稀奇,如果心非常纯、一心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别的想法,那就是跟弥陀的关系最深了。佛在世的时候,就以光明摄受这个人。所以,在《观经》和善导大师举经证里常常都是这样讲,弥陀的光明就是摄取念佛众生不舍。这并非有偏心,而是世俗缘起上能够一心归仰,跟佛的相应度就很深。像这样,其他人都见到佛灭度了,但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常见阿弥陀佛在而无灭度。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修其他行门回向净土,都得以往生,但是阿弥陀世尊灭度时,就有再见到佛和不再见佛的差别。可见,专一念佛与弥陀的因缘甚深。劝导后代的学人审量,使得都能沾到久远处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第五、依《般舟经》所说:“当时有一位跋陀和菩萨,在我们这个国土,听说有阿弥陀佛,他数数不断地系念佛。以他专一系念的缘故,就见到了阿弥陀佛。见佛以后,他亲自向佛请问:‘要行什么法能够生到佛的国土?’当时,阿弥陀佛跟他说:‘你想生到我国土,常常念我的名字,不要间断,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你要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从这可以看出,阿弥陀佛希望众生常念他的名字而不间断,这样就和佛一直保持联络,联络越来越深,最后确确实实能安安稳稳地往生,到了最后自己心里都有把握。所以,人生很短暂,你能把住这个要门,就直接上了弥陀大愿船,你能天天坚持不断,可以保证你往生,这是阿弥陀佛说的。

而且,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解《观经》的时候,最后也点明佛的本愿就想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当时经文里释迦佛对阿难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说:“这是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由此可知弥陀法门的心髓所在。因为佛无量劫以前立愿时,确实想以光明和名号救度众生,他说:我一成佛就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而皆来生我国。四十八愿也处处能够看到佛是以名号度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实现普度十方世界下至于蜎飞蠕动的旁生,都能够即生生到远超三界的殊胜净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他要发明一个极其奇特简易的方便,那就是弥陀名号。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修,而且一修确实得佛力加持,确实在这一个名号里能得到转凡成圣、即生解脱,多少万劫难修的事变成一生中很简易就成办了,所达到的功德完全一样,这就不可思议了。

从这里我们更要加强信念。因为当时跋陀和菩萨亲自问弥陀世尊,佛就告诉他:你就常常念我的名字,不要间断,就能生到我的国土。从这也可以看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提出一向专念,这是有大秘密的。所以一定要把握这条要路,那么这一生确实就能很顺利地往生,没有什么忧愁、恐惧或者难行的路。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六、依据《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说明为什么要恒时念佛的道理: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是法王下辅佐的法臣,菩萨心中所尊重处唯一是佛世尊,因此应当恒时念佛。这也是法的伦理、道理。既然我是法臣,佛是法王,当然我要念佛;或者我是佛子,佛是我父,我当然应当尊重。这样,菩萨应当常不离念佛。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二、有菩萨自己说:“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的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都是由佛的法恩才得以成就。为了报法恩的缘故,常常愿意亲近佛而不离开。又像大臣得蒙圣王的恩宠,他以感恩故,常常会念他的国主。”这也是人心自然的反应。


[1] 蕅益大师: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贪瞋痴,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人我是非,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摘自《灵峰宗论》)

莲池大师: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 (摘自《弥陀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