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五)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下面讲贪财所导致的今生后世的苦报。
【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或时坐之终身夭命”,这是讲今世的苦报。(“坐”是因为的意思。)由于贪求财物,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损福报、寿命,结果这一生寿命还没尽就死了。比如,因为钱财散失,最终饥渴而死;或者因为欠债,被人迫害致死;或者因盗窃等而被判处死刑;或者由于日夜地求财,心心念念耽著在这上面,烦恼妄动不已,就使得身体气血的运行脱离正常轨道,导致百病丛生,最后病死……诸如此类,都是贪财之人短命的苦报。
“不肯”以下是讲明后世的苦报。“不肯为善,行道进德”,由于一心只考虑现世怎么发财致富,就不愿意为后世而修集善法。也就是说,一生之中,唯一为着衣食、名利等而百般忙碌,没有一刻为了后世去修集善法。
“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这样,到了寿命穷尽,即将死亡的时刻,就根本没有布施、持戒和修定等三福光明的陪伴,不得不独自一人步入中阴、后世,绝不可能是无所趣向。因为贪财的缘故,所造的善业微乎其微,而反方面的恶业却多得不可计数,这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杀、盗、淫等,如此一来,他在临终时必然要被恶业所牵,在迷茫、彷徨、凄惨当中,独自前往很远的地方。以这么深重的恶业,那自然是要堕向恶趣了。
“善恶之道,莫能知者”,其他人只知道这个人已经气绝身亡,最多看出他死得很不安宁,但这些只是外相。他的神识到底飘到哪里,就没人能知道了。其实,我们按照因果律来判断,他平生造的黑业居多,多半不会有好下场,很可能已经入了恶道。这样忙碌了一生,最终却把自己送入了恶趣。
我们现在知道了事实真相后,就应当放下对钱财的贪著。一个人如果贪心不大的话,那他一生只要能吃饱穿暖,有个简陋的地方可以安身,这样简简单单地过下去就行了。把腾出来的精力多用在修集净业资粮上,一心一意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永脱苦海,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看清楚这条路,不要被短暂一生的蝇头小利所蒙骗,在这里虚生浪死,积下很深重的恶业,到头来一场空,还要把自己的后世全部葬送,这就太不值得了。
--------------------
【思考题 】
1. 有钱人为了守财有哪些忧患?
2. 穷人因为没有钱有哪些苦恼?
3. 生活不富裕的人有哪些苦恼?
4. 贪财会导致今生后世的哪些苦报?
--------------------
以下是劝世人亲眷之间和睦相处,不相违背。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我们身处在这个世上,就有与自己非常亲密,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世间,首先有人民,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有父子之后才有兄弟,所以,一个家庭里以这三种亲眷关系最为重要,从这里发展出的九族 等,也都是本自三亲而起的。“三亲”,指夫妇、父子、兄弟,这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三种,因此先列举三亲。由它衍生出来的整个家族系统,包括中表之亲(指祖父﹑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凡是与自己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血亲、配偶、血亲的配偶和配偶的血亲等),全都属于这里劝诫的范畴。
“当相敬爱,无相憎嫉”,这是劝诫亲属之间要互相尊敬、爱护,彼此不要厌恶、嫉妒。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这是指在财物方面,要以自己所拥有的去接济亲眷所没有的,互相通用,心不吝惜。如果心怀悭吝,那就很容易从中产生家族纷争。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言”是语言,“色”指脸色、表情,“违戾”,就是违背别人的心。意思就是,平常与家人相处时,要怡声下气,和颜爱语,说话要柔和、有耐心,态度要和悦、谦让、恭敬、诚恳,不要互相抵触、违背,脸上不出现愁眉苦脸或者憎恨厌恶的神色,给别人脸色看。不但是外在的言语、表情、态度上要和睦、友好,关键是内在心里也不要有任何冲突、矛盾、反感等等。
要知道,如果跟家人产生矛盾,出现家庭纷争等,彼此之间结恨成仇,这样就会在识田里种下恶因,来世还要爆发出更大的争斗、报复等。所以,为了将来不会产生更大的痛苦,现在就要在因上避免生任何怨恨心,否则必然会有怨憎会苦来临。
那么,家人之间如果不和睦,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如果不能护持自心,不能谦让、包容等的话,彼此为了财产等而争夺,亲人之间反目成仇,就会产生愤恨之心。以今世的憎恨心,这种看似很小的互相厌恶、嫉妒的心,将来就会发展成很大的怨憎。也就是现在的恚怒在心中还算微小,它只是暂时的一个烦恼,但以这个业种播在识田里,后世就会发展成非常剧烈的大苦,以至于转成极大的怨仇,长时无法了结。
我们要认识到“因微果著”的道理。就像由外在的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之后会发展出无数的繁枝密叶,长出成百上千的果实。外在植物的因果尚且如此,何况内在心上的因果,它增长广大的程度远远超过外在的因果。所以,一念之微也会发展出极广大的果报。比如,以一念嗔心就会堕入地狱,造成在地狱里多少劫刀山火海的苦。或者以生时的悭吝,将来会转生为饿鬼,百千万年都要在饥寒交迫中度过。
这样才知道,平时要护好自己的心,因为心上的因果太大了。尤其是家人之间,彼此有着很密切的业缘关系,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彼此产生矛盾,那后患是相当大的。比如不孝父母、不敬兄长等,在伦理上一旦违背,就很难再有做人的资格。另外,大家都能感觉得到,如果对外面的人起一点恨意,发生争吵等,虽然也很严重,但后果不像跟家人发生冲突那么糟糕。一旦跟家里人闹矛盾,而且心结一直解不开的话,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而两个人之间关系紧张,会搞得整个家庭氛围都不好。如果几十年都化解不了,那确实会成为人生中很难抹去的业障。不但今世不如意,来世更会发展成巨大的恶果。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务必要警惕,要防护好自己的心。
我们作为修持净业的人,一定要守持人伦的善德。所以,佛在《观经》里开示净业三福时,第一个就是要求大家守好人伦的善道。
下面讲以现世微小的恨心,未来会发展成巨大怨害的原因。
【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所以者何”,是指明其中的道理。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在世间,如果彼此互相损害、摧残,虽然没有当时立即出现报应,但也要知道,如果不改正,未来必定感招苦果,明白后就应当赶紧破除那种恶心、恶行。
“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但如果心里一直怀有嗔恨的毒,蓄积着怒气,那它就会在心田中凝结成怨恨,生生世世都脱不开。到了成熟时,自然会现前果报。这里说的“精神”,是指阿赖耶识。因为它的体性很精微、有神解的缘故,熏习在阿赖耶识上面,所以叫“结愤精神”。
“皆当对生,更相报复”,由于过去世曾经彼此结怨,所以到了未来世,过去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成熟,果报就自然现前,也就是彼此又会生在一起,以业力的牵引而成为怨敌,然后互相杀伤、报复,陷入更深的苦海,难以解脱。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因地谨慎。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知道因微果著的道理,所以会念念防护自心,不在识田里种下恶业种子,否则将来必定会发展出极大的苦果。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起恨心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破除它。不然的话,一旦这种怨恨的业习熏在识田里,之后无论经过多少次生死,这个嗔恨业的种子终究不会磨灭,到了成熟时,自然要遭受苦报。就像已经欠了债务,也有了欠条,那终究逃脱不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