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又云:“无破暗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浊染。”】
这是说,无慧则持戒不能清净。
“暗”,是指对于何者应取、何者应舍愚痴不明的状态。
没有以破暗的慧光遣除取舍的颠倒,则不能成就清净的戒律。多数由于没有智慧,不明了开遮、持犯的缘故,而造下佛制罪和自性罪,以罪垢染污了尸罗。
【又云:“慧倒心混乱,不信住忍德,不乐观善恶,如无德王名。”】
这是说,无慧则安忍不能清净。
邪慧导致内心混乱,不能明了安忍的利益和嗔恚的过失,由此不能信解住于安忍的功德,而没有修安忍的欲乐。
没有智慧则不乐于观察善恶,由此导致颠倒取舍,应求取的反而舍弃,应舍弃的却求取,就像无德行的国王,名声一度显扬,随后立即消失。
比喻所对应的意义是:没有智慧的人不观察善恶、不谨慎取舍,即使暂时显现一些功德、福报,也会因恶业增上、福德损耗而迅速消失。
【又云:“智者所称赞,无余最细深,欲未障直道,无慧不能住。”】
这是说,无慧则不能安住直道。
智者所称赞的殊胜功德之中,除了证悟无我的智慧外,再没有更深细的功德。(般若是最细、最深的功德。)没有被欲和分别念等过失障碍的直道,即诸佛所走过的正直无曲的大道,远离了断见、常见的歧途。这样正直的大道,没有智慧是不能安住的。
【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见不能净。”】
这是说,无慧则见解不能清净。
内心不勤修智慧,见解就不可能清净。
若不勤修智慧,就得不到正见,如同不挖井就得不到井水。
“无德王名”的意义:
【王名称者,谓如无德之王,名称一扬,后仍退失。】
“王名”,即如没有德行的国王,名称一度显扬,之后仍会消失。
酉三、摄义
【乃至未发大慧光明,愚痴黑暗终不可灭,慧发即灭,故于发慧应随力能精勤修习。】
只要还未发出大智慧的光明,愚痴黑暗终究不可能灭除;慧光一发,愚暗当即消灭。所以,对于开发智慧应随自己的能力精勤地修习。
【如云:“由发大慧光明力,犹如出现大日光,众生身中黑暗覆,悉皆除遣惟余名。”】
如《般若摄颂》说:由发大智慧光明的威力,犹如出现大日光一样,彻底遣除众生相续中覆盖的黑暗,只留下一个虚名。
这是说,智慧能彻底遣除相续中的无明,最后无明只剩下一个名字,而没有实质。
【又云:“故应尽自一切力,于如是慧勤修习。”】
又说:因此,对于如此妙不可言的智慧,应当尽心竭力地勤修。
为了让证悟无我的智慧相续不断地产生,应当精勤地修习。
申二、旁述分二:一、认定愚痴之因 二、为断彼故必须精进闻法
酉一、认定愚痴之因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导致愚痴的九个因素:
一、近恶友:亲近见解和行为不清净的恶友,会使自己造下许多身口意的恶业,而增长无明。
二、懈怠:拖延的懈怠。
三、懒惰:在放逸、散乱的状态中休息。
四、极重睡眠:睡眠严重,导致心识昏沉愚昧,不能修习无上菩提。
五、不乐观择:对于观察、抉择缺乏欲乐。比如,没有欲乐观察善恶因果,行为将堕在业果愚中,无法脱离。又如,不喜欢观察诸法如幻,则无法远离对世间享受、事业、技艺的耽著,其结果只会增长愚执。
六、不解方广:“方广”可解释为佛的广大智慧,或者最上乘甚深、广大的妙理。由于不信解佛的最胜智、不信最上乘的妙理,而障碍自己趣入甚深佛法,因此也是愚痴之因。
七、未知谓知起增上慢: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不懂装懂而生起增上慢。若被这种慢心障碍,纵遇善友也不能虚心请问受教。
八、上品邪见:有严重的邪见,能障碍生起正见。
九、心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生起“我不能”的怯弱心,而不喜欢亲近有智慧的人。
【 如云:“懈怠懒惰近恶友,随睡眠转不观择,不信能仁最胜智,邪慢所覆而轻问,心劣自眈以为因,不信亲近有智士,邪妄 [1] 分别毒邪见,此等皆为愚痴因。 [2] ” 】
[1] 邪妄:“邪”是颠倒,不正确;“妄”是虚妄,不如实。
[2] 原译“并其邪妄分别毒,及诸邪见为痴因”,应改为“邪妄分别毒邪见,此等皆为愚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