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著 ︱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

甲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

人品贤善戒清净,无垢智慧处善学,

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

这一颂首先出示弟子需要具足的三种德相。即:在人品上达到贤善,在戒律上达到清净,在智慧上达到无垢。满足这三种条件,即是三世诸佛具足善缘的佛子,也是法王上师究竟的心中之友。

由此可以知道,这三点是法王上师最为重视的,也是现在的学佛人必须把握住的关要。所以,要想生生世世与三世诸佛、与法王上师不分离,具备这三种功德,就是最好的缘起。

具体来讲,从初、中、后三个阶段,先是要求人品要达到贤善,这样就具备了修道的素质;其次是三乘戒律要守持清净,就打牢了成道的地基;再就是每天对于无垢智慧处善加修学。

“无垢智慧处”,就是指建造无上菩提大厦的图纸——诸佛菩萨所指示的实修菩提道的教授。“处”,是众生学习的地方,从果上可以解释为诸佛菩萨所成就的无垢智慧。“善学”是指按照这张图纸的指示,在自己的心上实行,从而将一切道果的功德建立起来,这包括了一切的闻思修。其中“善”,强调要把这个教授纳入并融会到自己心里,时刻不离地按照这样来发起修行,最后学到与佛菩萨一样的境地。

揭示“学”的本义

“学”是模仿的意思。比如学医、学儒、学仙、学禅、学佛等等。但这些都不能与现在世间中“学”字的涵义混为一谈。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上。比方说“学数学”,就是把这一门课学完了,能够演算就算达到了目的。

而此处所说的“学”,不是这种涵义。一切圣贤之道的“学”,是指效仿圣贤的行为,实际去做到它。比方说,你有孝的品德,我就模仿你,也要做到孝,这叫做“学孝”。你有悌的品德,我还是模仿你,也要做到悌,这叫做“学悌”。你有布施的品德,我也学你那样,在自身上做出施舍来,这叫做“学布施”。或者你能事事替别人着想,我也跟你学,效仿你的心态和行为,这叫做“学替别人着想”。你有稳重的心态和行为,我以你为榜样,学到了这样,就叫做“学稳重”。

再比如说“学戒”,也是首先去听戒,去了解戒学的内容。比如一条一条的开、遮、持、犯是如何的,它的原理、体性是怎样的等等。这样先遣除心中的无知、疑惑和颠倒了解;等到正确了解之后,自己还要逐步地进行消化,融会在心里,把每一条内容都在心上决定好;最后就是按照戒律的要求,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实际做出来,这就叫做“学戒”。

这样扩充开来,大乘的“学菩萨行”,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们有怎样的行为,自己就努力地模仿、不断地修学,最终在自身上学到这些菩萨行。而普贤行愿中的“常随佛学”,也是指学习本师毗卢遮那佛从因地到果地的一切行为,这是生生世世永无疲厌的广大行愿。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学佛”和“佛学”的差别。如果只是学习佛学知识,最多成为佛学家。这是在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偏差。本教言后面说到的“耽著言说诩智者”就是指这种情况。这是末法时期特别流行的学佛方式。但“学佛”的本义是学到佛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正法时期流行的学佛方式。所以不能搞佛学知识化,而要使佛法人格化。知识化只会导致佛教的真实涵义日益丧失,从而会使佛法走向没落。

所以一定要懂得“学”字的涵义,才知道圣贤之道的命脉所在,否则只是在边缘上打转而已。

在这个学的过程当中,由于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教法的指导,这就好比是一张地图。而你具体要做的,就是依循着教法由闻思修的途径,在自己心里实证到法的内涵。

“闻”,就是首先要听到这个教法的内涵,要知道学的是什么,学的方法是怎样的等等。之后,“思”,就是对于他的涵义作思维,直到想透、想通为止。这样就会生起断定不疑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定解。“修”,就是按照定解已经断定的法义,不断地在自心上去串习,直到最后现证了这个法的内涵。

以上解释了“无垢智慧处善学”这一句的涵义。教言最后就是要落到这个要点上,而前面的人品和戒律是善学之前的素质和基础。当然,若是不具备那样的素质和基础,一切闻思修的功德也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所以,为了达成后后的功德,必须要打好前前的基础。具足了好的人品,又有了持戒的基础,再来依止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而进行闻思修,慧命便会日益增长,终至成佛。

究竟的心友

具备了这三种德相,就会成为三世诸佛的法子,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这里首先要理解“朋友”这个词的真实涵义,然后才会明白究竟的心友指什么。“朋友”的“朋”字指两月相照;“友”指两手相携。“朋友”一词表明了心与心之间的一种关系。

佛法上的朋友,绝不是为名利相交的,而是正法上的志同道合、同心同德。这样结下的是法的友谊,那是极其深远的,直到尽未来际,心与心都不分开,就是因为彼此同心相印。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同心同德,意乐和行为彼此随顺,心和心之间感通,自然就心心相印而成为朋友了。就像两月的互照,两手的提携,心与心之间感通、相应了,就会成为真正的心友。

这个心的朋友,既不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而暂时结成的伙伴;也不是由于感情上的需求,而成为朋友的;又不是今生成了朋友,来世就不是朋友了;也不会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做朋友。而是在万法根源的心上达到了相应。所以关键要懂得这是一种内在的依止,而不是在外境上寻求什么亲密。

在座的道友中,有些曾经直接得受过上师的法恩,有些是在传承法脉之中得到上师法恩的。既然我们已经得受法王这么大的法恩,我们心里自然是希望生生世世能与法王在一起,何时何地都不分离,在尽未来际的弘法利生当中都不离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永远不离开呢?你不要在外境上找方法,其实心和心是没有距离的,法王的心遍于一切处,就遍在你的心里。如果你的心具足这篇教言所说的三种条件,那就最随顺法王的心了,也就自然被法王摄受。

相反,如果自己经常违背法王的这三个教诲,这样即使供再大的法王的像,心里也是没有法王的。假使心里有法王的形象,然而没有在法上与法王的心相应,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应。

《普贤行愿品》中说:“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让善知识常生欢喜心的因就是依教奉行。这就是亲近上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能直接得到上师摄受和加持的途径。

所以,首先要有尊重上师教言的心,其次在内心当中遵循这三大要点去真正行持。这样三世诸佛都会对你生欢喜心,都愿意摄受你。从此你就成为三世诸佛所护念、摄受的法子,成了与上师心心相印、永不分离的究竟心友。因此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离开诸佛,不离开三世诸佛的代表——大恩上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心和心相应了、感通了,不再有距离。更彻底地说,自己已经成了上师心要的体现,心灵的内涵成为一味一体。到了最终,当你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融入你心中,你也融入十方诸佛的心中,这就是法界同体,同本一如来,心与心之间彻底没有障碍了。

能懂得这个颂词的涵义,就会明白:这实在是太关键了!就要按照这样来成为一切佛的法子,来亲近法王如意宝。能够这样实行,就会在心上与法王越来越亲近,最终与法王以及三世诸佛心心相印、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