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赞戒论》讲记(六)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赞戒论》。

呜呼多数如我随魔转,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


“呜呼多数如我随魔转”:“呜呼”是一种悲哀的语气。因为什么而悲哀呢?丹增诺吾说现在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随着魔转。其实邬金丹增诺吾上师是一位真正的成就者,他是在说我们,也是在教导我们。

“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邬金丹增诺吾上师经常宣讲佛法,在华智仁波切所有的弟子当中是讲法第一。“佛法作证”,他也是以教证、理证,以佛的教言,以上师的窍诀给大家宣讲妙法的。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但是,众生都不知道珍惜,对佛法、对正法没有欢喜心,都不愿意听,都不愿意接受,还把佛法视为敌人。

邬金丹增诺吾上师的意思是:他经常以佛的教言给大家宣讲一些甚深的法义,讲一些道理,但是没有人听,大多数人都随着魔转。

闻法、修法要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要有急迫感,要有欢喜心。现在的众生没有这种欢喜心,没有希求正法的心。如果讲一些神通之类的糊弄人的话题,似乎更愿意听一些。或者讲大中观、大圆满这些所谓的高深的法义,虽然他们也不知道殊胜之处在哪里,但是因为是“高深”的,因此就觉得殊胜,就比较愿意听,比较愿意接受。若是讲真正基础的修法,尤其是无常、轮回、因果等四外加行的内容,就都不爱听,不愿意接受。这几天我们讲戒律,讲持戒的功德、破戒的过患,都不爱听,都认为难。

“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因此我愿意一个人在寂静处精进地修行。作者为什么以这种语气说这样的话呢?可能他当时看到众生都不愿意听,不愿意接受这些实实在在的修法内容,就感叹,然后心生厌离。

现在也是,虽然上师善知识们都是以佛的教言而宣讲道理、真理,但是没有人听,都不愿意听,没有欢喜心,甚至视为敌人一样,根本不愿意理睬,也根本不愿意接受。

邬金丹增诺吾上师当时在石渠等地区讲法,讲法环境比现在强。那时的人没有现在的人那么复杂,现在的人和那时的人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他现在还在世,看到现在众生的行为,他肯定就没法呆了。所以,别让善知识们生起厌离心,学修应该精进一点,认真一点,尤其是讲实实在在的修法的时候,更应该有欢喜心。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
破戒过患持戒之功德,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二轨”指人规——仁义道德,佛规——佛法。作者不是很想写这些论典,认为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可能是有一位如心般的慈爱道友向他祈请,他与作者在仁义道德和佛法方面都比较有共同话题。

“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破戒过患持戒之功德”:为了有缘众生能守护自己的誓言,能如法地守戒,因此这位慈爱道友劝请邬金丹增诺吾上师,一定要以破戒的过患和持戒的功德为内容写一部论典。

为什么祈请他写这样的一部著作?当时在整个雪域藏地,邬金丹增诺吾上师是最有名的一位戒律清净之人,所以当时他们可能祈请他写一部这样的论典。其意义是为教导众生。尤其若是戒律清净的人写此论典,里面肯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

“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所以他也不好意思推辞,随意宣说了这些道理,促成了这部论典。

当时他心里已经生起了厌离心,原本不想讲太多,更不想写这些东西。但是因为道友或弟子的祈请而写了这本书。

然如我等往昔业所感,纵未违犯圆之根本罪,
未守令圣欢喜之净戒,放逸贪心累世之恶习。


我等众生往昔造的业太多了,因业力的所感,虽然没有犯具足四种支分的根本戒,但是一生当中也没有守住令圣人(佛菩萨)欢喜的清净戒律。很多的时候难免放逸,起贪心等烦恼,这也是累生累世积累的恶习,所以很难改变。

其实作者戒律特别清净,他这样说也是一种谦虚。我的很多同修,他们都是从小出家,一生中不可能犯根本戒,很多人甚至不会犯支分戒。邬金丹增诺吾上师是雪域最有名的一位戒律清净的人,他更不可能有这些。此处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导。我们虽然能守住根本戒,但是应该受持一个令佛菩萨欢喜的清净的戒律,最好连支分戒也不犯。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佛法珍宝善聚本”指的就是清净的戒律。清净的戒律就是这些大圣者(佛菩萨)唯一的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具有福报、功德的人才能获得清净戒律这样的一个如意宝。不是谁都能受戒,也不是谁都能得到这样的戒律的。戒体就像如意宝,没有福报的人是不会得到的。现在,很多人都不受戒,也不愿意受戒。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自己的福德资粮不够,没有别的原因。

“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他发愿生生世世能出家,生生世世能受持别解脱戒,生生世世既不生于特别富裕的家庭,也不生于特别贫穷的家庭,而生在中等的家庭,能出家修行。我们每天也应该这样发愿。

清净的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善根的根本,这也是佛菩萨唯一的行为。这样清净的戒律是具有福报的人才能获得的。所以我们发愿生生世世能获得这样的戒体,能够守持清净的戒律。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
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


可能是弟子都不太听话,有点生厌离心了。他经常想到山谷里,自己一个人修行。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此处“阿吙”是一种感叹词,是稀有的意思。请劝请他的同修道友听他的心里话。

“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上有”是山上的意思。去没有人住的寂静之山林里,到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等前辈祖师大德们修习的地方。

“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自己特别喜欢、向往独自到那里长期修行。那样的寂静处是前辈大德修习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到那里修行。若是能这样,该多好啊!

前辈大德都是依止寂静处修行,最后才成就的。朗措玛寺也是一个寂静处,你们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缘,在这里好好学修,让自己今生解脱成就。

此处无诸恶人之骚扰,何况强烈贪嗔之劣境,
禅定自增胜境森林中,但愿何时能住此静处?


“此处无诸恶人之骚扰”:清净的寂静处没有恶人之骚扰,而在城市、村庄里,会有很多恶人的骚扰。自己想清净一点、精进一点,但是总有人骚扰,打电话,发信息。到寂静处就没有恶人的骚扰了。

朗措玛寺光明大圆满坛城就是一个寂静处,这里不能有恶人的骚扰。有些人自己不修还骚扰别人,总打电话,发信息,总跑到别人的房间说闲话,这都是骚扰,这样会受到护法的惩罚的。

“何况强烈贪嗔之劣境”:在一个城市或村庄里,就会有贪嗔痴等恶劣的对境。一会儿生贪心了,一会儿生嗔恨心了,一会儿生妒嫉心了,一会又生傲慢心了……在一个清净的寂静处,在一个山谷里,就没有生贪心、嗔恨心等的对境,因此一般的贪心、嗔恨心就生不起来。

“禅定自增胜境森林中,但愿何时能住此静处?”在胜境森林中,在寂静的地方,禅定功夫自然就能增长。但是这样的胜境,他可能暂时去不了,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到那样的寂静处精进修行啊?

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寂静处,来参加百日共修的人也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有一点基础,懂一点佛理还好一些,有的人根本不懂佛理,没有基础。有的习气等各方面好一些,有的特别不好。因此大家都要注意:第一,自己应该精进修行;第二,假使自己不能精进修行,也不能影响他人。自己不修是自己的损失,若是再去影响他人,过患就大了,就变成罪业了,这是不允许的。大家来到山上也不容易,要互相帮助,不要影响修行。

虽获暇满难得珍宝身,刹那无常死主来迎接,
当断种种散乱财束缚,何时居于悦意寂静处?


“虽获暇满难得珍宝身”:暇满人身就是具足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的珍宝般的人身。虽然获得了此珍宝般的暇满人身。

“刹那无常死主来迎接”:暇满的人身是解脱的唯一机会,我们依靠暇满的人身今生可以解脱。这样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但若是不好好地运用它,一瞬间、一刹那当中无常死主就会来迎接。寿命是无常的,人身是无常的,死主阎罗王什么时候来迎接,谁也不好说。一会儿来,明天来,今年来,明年来,都不好说。阎罗王随时都会来,我们随时都会死。

“当断种种散乱财束缚”:什么时候能断掉、断除名利、财富的束缚,什么时候才能放下这些散乱的世间琐事。

“何时居于悦意寂静处”:什么时候能够居于“悦意寂静处”?“悦意”,一到寂静处心情自然就愉快,心里自然就清净。

人身难得,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然而生命是无常的,死主阎罗王随时都会来迎接,我们应该尽快断除世间的琐事,断除名利、财富的束缚,居于寂静处精进修行。我们此刻就在寂静处,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应该好好珍惜,别错过。

世间散漫显现暂时乐,黑白因果乃为无欺理,
见此三有六城皆痛苦,何时能生无伪出离心。


“世间散漫显现暂时乐”:其实属于世间的福报都不是真正的福报,属于世间的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属于世间的福报是暂时的福报,属于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快乐。暂时的福报、暂时的快乐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都超不出无常的范围,都是痛苦的因或痛苦的果。只有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快乐,才能够放下。

“黑白因果乃为无欺理”:“黑白因果”指的是善恶,“黑”指恶,“白”指善。善恶因果是无欺的、不虚的。若做善事了,就会得到善果;若造恶业了,就会得到恶果。

“见此三有六城皆痛苦”:“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城”是六道众生。一切福报、快乐都是暂时的,本性都是痛苦的;黑白因果是不虚的;三界六道都充满痛苦。

“何时能生无伪出离心”:什么时候能真正放下世间的安乐?能真正懂得因果,生起真正无伪的出离心?

无始以恩养育诸有情,皆为大慈大悲之对境,
意行圆满珍宝菩提心,其恒生起敬心真欢喜。


上文讲的是出离心,此处讲的是菩提心。

“无始以恩养育诸有情,皆为大慈大悲之对境”:无始劫以来,这些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且恩重如山,他们都是我们发大慈大悲心的对境。知母、知恩、报恩,这是发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的基础。悲无量心是想拔除一切众生痛苦,慈无量心是想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意行圆满珍宝菩提心”:“意”是愿菩提心,“行”是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圆满是珍宝菩提心。

“其恒生起敬心真欢喜”:恒时生起恭敬之心,并且以恭敬心修持菩提心。能发此菩提心,真是欢喜。

独自安住无人寂静处,以无偏心供施轮涅客,
一心修持无实幻化义,以无贪作供施真想望。


“独自安住无人寂静处”:自己一个人安住在无人的寂静处,比如森林或山洞里。

“以无偏心供施轮涅客”:“无偏心”指证悟空性的见解。在一个寂静处没有什么可供养、布施的,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供养、布施。比如施身的修法——古萨里修法。通过咒语的力量、禅定的力量,把自己的身体变成施物,上供佛菩萨、善神护法,下施六道众生。

“涅”是涅槃。佛菩萨、善神护法属于涅槃法,所以做供养。“轮”是轮回。六道众生属于轮回法,所以做布施。“轮涅客”意指所布施的众生和所供养的佛菩萨都是我们迎来的客人。比如,我们做古萨里修法的时候,观想自己的神识出去,变成一尊佛、本尊或佛父佛母,然后身体变成各种施物供养佛菩萨、布施六道众生。这个时候我们要迎客,即迎请供养和布施的对境。

“一心修持无实幻化义”:一心一意地修持诸法如幻如梦无实有的究竟意义。

“以无贪作供施真想望”:“无贪”是无有贪心。邬金丹增诺吾上师当时可能没在寂静处,但是他特别向往寂静处,尤其是到寂静处做供养和布施。

恩德胜佛具相上师尊,了知三宝总集之本体,
当以坚信诚心作祈祷,获得意传证悟乃特法。


“恩德胜佛具相上师尊”:具有法相的上师,其功德和佛一样,但是恩德比佛还大。因为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尤其是往昔诸佛都没有度化得了的我们,现在上师善知识来度化我们,所以说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已经胜过了佛陀。

“了知三宝总集之本体”:知道上师的恩德,也了知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是三根本的总集,也是皈依处的总集。

“当以坚信诚心作祈祷”:特别坚信地诚心地做祈祷。对上师有具足的信心,能够一心祈祷,诚心诚意祈祷。

“获得意传证悟乃特法”:能够获得意传加持,证悟诸法实相。通过上师窍诀,能够经历代传承上师们这样口耳相传下来的,也真正是一个特有的修法。

捷道密宗入门即灌顶,受持彼之根本誓言故,
纵遇命难亦应诚守护,则生证相德芽不困难。


“捷道密宗入门即灌顶”:要进入密乘、入捷径道之门,就要受灌顶。

“受持彼之根本誓言故”:每个灌顶都有誓言。受完灌顶后,必须要守持灌顶的根本——誓言。

“纵遇命难亦应诚守护”:守护誓言不能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任何时候都是要守护的,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誓言。

“则生证相德芽不困难”:得到灌顶了之后,若能够守护誓言,在相续当中生起证悟智慧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对治分别执着生圆道,无贪觉空无别佛密意,
证悟自解之信解道顶,若具此等定成最后有。


“对治分别执着生圆道”:真正能够对治分别和执着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

“无贪觉空无别佛密意”:无有贪心,于觉空无二无别之实相中安住,这是佛的密意。

“证悟自解之信解道顶”:,证悟自解脱之信念,不需取舍之本来实相即是一切诸乘解脱道的最极顶。“道顶”是一切道的顶,比如说密乘尤其是大圆满就是一切道的顶。

“若具此等定成最后有”:若是能够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尤其能够修持大圆满法,这个人再也不用流转轮回,即身当中就能够成就。

如今六道众生五毒山,其余之法难以毁灭之,
若持证悟大圆金刚钻,即能摧毁世间诸大山。


“如今六道众生五毒山”:六道众生相续当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犹如高山,特别严重。

“其余之法难以毁灭之”:除了光明大圆满法之外,其他如小乘、波罗密乘、外密三乘及内密除大圆满法之外的其他两乘,这些法都难以教化众生,难以断除众生的烦恼。

“若持证悟大圆金刚钻”:拿着证悟大圆满的金刚钻。

“即能摧毁世间诸大山”:就能摧毁邪思邪见,能摧毁犹如大山般的烦恼。

甲三、后善末义:

如是造论种种语善说,我以清净之心随意写,
愿成汝心闻思修助缘,并度老母有情至商主。


“如是造论种种语善说,我以清净之心随意写”:造这部论典的发心是清净的,我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以清净之心写的。

“愿成汝心闻思修助缘”:因为发心是清净的,所以肯定有善根和功德。此处将善根和功德回向给众生,愿能成为众生闻思修的助缘。

“并度老母有情至商主”:“老母有情”就是指所有的众生。“商主”是当时印度人到大海里取宝,带领大家去的人叫商主,此处指能带领有情众生到达彼岸者。

整部《赞戒论》到此讲解结束。虽然这部论典的讲解主要是针对出家人的,但是这些来参加百日共修的居士也都听到了,这也是大家的福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清净的戒律,好好地受持清净的戒律。

我在前面讲过,清净的戒律是一切善根的根本,清净的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只要有清净的戒律,其他的善根都会有的;只要有清净的戒律,其他的功德都会有的。若是没有清净的戒律,不会有别的功德;若是没有清净的戒律,不会有别的善根。所以清净的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其犹如大地一般。若没有大地,我们怎么生存啊?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受戒的功德,也讲了很多破戒的过患,这些都是以佛的教言讲的,都是以佛经作为依据的,都是佛所说的真理真言,所以不会有虚假的。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取舍。受戒不容易,尤其能出家受别解脱戒,更不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

这次为什么一定要讲《赞戒论》呢?为了我们出家了以后,能好好地重视戒律,好好地受持戒律。以因果正见来受持戒律,这样才能守住戒律,才能圆满戒律。否则暂时还行,在山上或在上师跟前还可以,一旦离开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尤其在遇到对境的时候,就很难把握了。所以大家应该有因果正见,然后以因果正见守护清净的戒律,这是非常重要的。

《赞戒论》的前半部分讲得比较详细,后半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没能仔细地讲,但是前面最重要的内容都已经给大家仔细地讲完了。大家也应该重视这部论典,以其中的内容来衡量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守住清净的戒律。

你们能在朗措玛寺出家,也是大家值得欢喜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出家这件事,出家不是随随便便的。我跟你们讲过,从小出家的人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的很多同学都非常重视戒律,也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我希望大家也能这样。出家不容易,不能当儿戏。今天出家,明天又还俗;今天受戒,明天又破戒,这绝对是不允许的。大家出家、受戒,都一定要如理如法,表里如一。

出家受戒的功德不可思议,可以说在今生不但自己能解脱,还能帮助众生解脱,所以意义很大。大家发心出家也应该有这样目的或者使命,既然披上了袈裟,一定要有意义。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