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赞戒论》讲记(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仁波切讲述于2012年)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解《赞戒论》。《赞戒论》主要讲戒律,讲清净持戒的功德。我们要成就,主要靠戒律。若是没有戒律,就不会有其他的功德。戒律是根本,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受戒,很多时候都守不住戒,是因为不明白戒律。其实,若是明白戒律,若是会受持戒律,受戒持戒本身是一种享受,受戒持戒也不难。大家若是想学佛、想成就,首先要守持戒律,这是学佛、成就不可缺少的条件。

清净的戒律是真正的如意宝。有清净的戒律,其他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在相续中产生。若是没有清净戒律的功德,相续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的功德。即使有一些功德,也很快会在相续中消失,不会稳固的。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行者快要出家了,更要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一定要守护戒律。

在这部《赞戒论》中,著者高度赞叹了清净戒律的功德,阐述了破坏清净戒律的过患,以二者轮番阐释的方式讲解戒律。

论典命名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部《赞戒论》是以其所诠的内容来命名的。论典的作者是邬金丹增若吾,他是雪域的一位大德,是华智仁波切四大弟子之一。他有很多的功德,尤其以持戒清净而闻名雪域。他一生中律行非常圆满,所以他本身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所造的论典肯定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若是有清净的戒律,可以断定这个人肯定有加持。尤其邬金丹增若吾造了这部《赞戒论》,特意赞扬清净的戒律,里面肯定有更殊胜的加持,所以这部论典值得大家重视,值得大家学习。

全论分三:一、初善首义;二、中善论义;三、后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分二:一、礼赞;二、立誓。

乙一:礼赞:


慈悲主尊一切上师知,愿速救脱非理作意途,

大德高僧无论做什么,尤其是造一些论典时,首先一定会礼拜或是赞叹上师、佛菩萨。在此处,作者首先也做顶礼,顶礼一切上师。顶礼有很多方式,此处作者主要是以祈请的方式做顶礼。祈请上师垂念,愿迅速遣除我们心灵上的非理作意。

“慈悲主尊一切上师知”:“慈悲主尊”此处指上师,十方三世一切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作为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具有悲心和慈心是基本的条件,否则对众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慈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悲是发自内心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作为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肯定有这样的愿望。

“愿速救脱非理作意途”:众生之所以造恶业、犯戒,主要是因为心里的非理作意太多了。祈请一切具德的上师迅速垂念、加持我们,把我们从这样的歧途中解救出来,让我们立即摆脱这样一个陷阱。

“作意”就是思维、思考。非理作意就是指胡思乱想,总想这些没有用的,总想这些不该想的。“救脱”就是解救。解救我们脱离这样一个“非理作意途”。

无论在何时、何处,在大殿、禅房等任何地方,在吃饭、睡觉等任何时候,应该多想想众生的痛苦,多想想上师三宝的功德,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然后多忏悔。不要胡思乱想,想家乡,想家人,想朋友……这样想下去,慢慢就完了。为什么说祈请一切上师善知识,能够迅速得到解救,能够迅速摆脱非理作意的歧途?若是你知道自己周围有这么多的上师三宝、善神护法,你还敢胡思乱想么?的确如此,上师三宝无处不在,善神护法无处不在,哪里都有。你的小屋里怎么能没有呢?你的枕头上怎么能没有呢?他们都在垂念着你、守护着你。应该这样思维:上师三宝、善神护法都在我的身边,如果我胡思乱想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护法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惩罚我啊?这样就能够立即停止这些非理作意。

相续中要有正知正见。在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都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相续,这是最安全的。你在上师、道友面前不敢非理作意,如果上师、道友不在的时候、看不见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对治力了?所以应该有轮回正见、因果正见,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相续。

一个具有正知正见的人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以什么身份,无论是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无论是在山上的时候,还是在山下的时候;无论是穿法衣的时候,还是没穿法衣的时候,都一样会一如既往地守持戒律。若是相续中没有正知正见,无论在哪里,都一样会造业、破戒。

如果造业、破戒了,结果会怎样?一定会遭受痛苦,因果是不会浪费的。你所造的每一个恶业成熟时,都要感受四种果报,这是不虚的。也许你造业的当下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事,是不是就没有报应了?不是!果报有现世现报、来世再报、过很多生生世世才报。立即报应的情况也有,但是少。若是造业的对境非常严重,也许会现世现报。

作为凡夫,我们现在做不到彻底不造业。但是造业也要会造,有的人连造业都不会。你既然到山上了,既然当行者了,既然出家了,应该有点约束,不该造的恶业别造,严重的恶业别造。否则,果报不堪想象。若是你所造的恶业非常严重,不仅是来世,在今生当中也会遭受报应的。

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见,知道自己到山上的目的是什么,当行者的目的是什么,出家的目的是什么!不要糊里糊涂地上山,糊里糊涂地下山;今天糊里糊涂当行者,明天又糊里糊涂地不当行者了;今天糊里糊涂地出家,过两天又还俗破戒了。这不是儿戏!你到山上来,不是找工作,不是旅游,这里是清净的道场,你在这里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是要染污自己的心灵。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要知道到这里来该做什么!若你想造业,可以去那些造业的地方。这里是坛城,是佛菩萨所在的地方;这里是道场,是学修正道的地方。这里不是游乐园,更不是休闲中心,不是造业的地方,是修法的地方!

这是一个寂静、偏僻的地方,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应该有目标吧?不是来造业的吧?也不是来破坏道场的吧?作为一个佛门弟子,要守护道场,要保护道场,不能破坏道场。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守持戒律,不应该不但自己破戒,还让他人破戒,这是什么行为?若是这样做,天地都不会容你,因为因果是不虚的,因果不会放过你!天地就是因果的天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今天破戒了,眼前看没有什么事,就以为自己逃脱了;今天造业了,“佛、上师经常说有报应,我试一试,看看有没有”,现在看暂时没什么事似的,不是没有,是你没发现!你造业的当下、犯戒的当下,相续已经被染污了,在阿赖耶中已经种下了恶的因,就等发芽结果了!

如同小孩子玩耍,觉得好玩就把石头扔到头上去了,石头没落下来的时候,觉得没有事,觉得很好玩,等落下来把头砸破了,流血了,疼了,再哭再后悔也无事无补。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不会等到有报应的时候,他当下就知道完了。“我的相续已经被染污了,在阿赖耶识当中种下了恶的因,若是不及时处理,一定会发芽结果的。”他一定会立即忏悔。我们最好不造业,万一造业了,要立即忏悔,这样还有机会。一个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发现得快,知道造业的同时自己已经完了,所以会采取方法消业,想尽办法把阿赖耶识中恶的种子除掉、抹掉,这个恶业才不会发芽结果。

一个愚者则不然,他不但不知道恶果,还很得意:“没事,上师没发现;没事,同修道友没发现;没事,好像护法也不知道。”然后继续造业。业力现前的时候,像洪水一样,谁也拦不住。等报应到来的时候,你是否还像现在一样潇洒?现在先不用下地狱,只是肚子有点疼了,头有点疼了,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上卫生间也无法自理了。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头疼,肚子疼么!”真正报应的时候,堕落恶趣了,投生为旁生了,每天被杀、被吃,被煮、被烤,看你是否受得了?看你是否还那么逍遥?

造恶业了就要堕入三恶道,投生为旁生算是业力、痛苦比较轻的。《动物世界》、《人间地狱》大家都看过,看看那些散居旁生、海居旁生所遭受的痛苦。其实对你们来说,根本不需要看这些光盘,你们每天逛超市的时候就能看到,甚至自己也经常参与杀、吃。现在你杀它,将来它杀你;今天你吃它,明天它吃你。这些是因果报应,地狱道、饿鬼道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

若是不立即忏悔,造业了就要遭受这样的果报。为什么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些非理作意,总想这些没有用的,总想这些不该想的。总想家乡,想家人,想这些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在相续中铲除这些非理作意,要祈请上师加持相续中具有正知正见。

唉自无始熏习邪道者,如我浊人之行心生厌。

“唉自无始熏习邪道者”:“唉”是一种感叹。我们现在没有熏习多少正道,只熏习邪道了。造恶业不用学,自然而然就造业了;犯戒不用教,自然而然就犯戒了。这是因为无始劫的熏习、串习。一会儿贪心就生起来了,一会儿嗔恨心就生起来了,一会儿嫉妒心就生起来了,一会儿傲慢心就生起来了……不知不觉地就造业了。

我们现在行善、学佛特别困难,虽然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听上师开示,但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了,还是忍受不住。稍微生起的些许善念、正见,也很难延续下去,只是一瞬间或是一分钟。一会儿妄念又起来了,一会儿邪念又起来了,一会儿又造业了……行善、在相续中生起正见、延续正见,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串习得太少了!

现在你们到山上,在这个院子里闭关,要串习什么?是善,是正念!这是机会。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学,也不是不想解脱,但是没有这样的机缘,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们虽然有这个机缘、条件,但是不知道珍惜,还经常造业,想东想西。在这样一个寂静处,如此清净的坛城里,每天有善知识的引导,还有这么多同修道友的帮助,这些殊胜的机缘聚合,可以说到哪里都找不到。自己反省反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还守不住自己的三门,还造业,真的是快不可救药了!如果错过了这么难得的机会,是谁的损失?是你自己的损失。道场不缺某个人,但是你自己的损失就大了,不知道将来要遭受什么样的果报。既然我们有了这么深的师徒缘分,我真是有点舍不得,真得有点担心。

第一,真的太可惜了。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不是谁都能来到这里学修的;这样一个法脉,不是人人都能接到、能修持的。任何机缘和条件都具备了,这是你宿世修来的福报啊,真的不容易!你一定要珍惜这个福报,不能浪费这个福报。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受尽了痛苦,受尽了折磨,在今生终于有了这样一个解脱甚至成就的机缘,若是擦肩而过了,真是太可惜了。

第二,你造了这么严重的罪业,若是还不忏悔,无论今生还是来世,要遭受什么样的果报啊?真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结果。希望大家能懂一点儿思维,懂一点儿辨别,懂一点儿取舍。

我不愿意丢下任何人,也不忍心见任何人落到后面,甚至自甘堕落。但若是你实在不知道改变,实在不顾一切,那就没办法了。快要举办“百日共修”了,我在这里讲《赞戒论》是有目的的,希望大家都能清醒清醒,不要害己害他,不要造不该造的业。

“如我浊人之行心生厌”:一想到末法时期、五浊恶世的众生这些严重的习气,一想到这些所作所为,心里不知不觉就生起了厌倦心、厌离心。怎么能这样呢?为什么这样呢?没入佛门的很多众生,没有一点善根,没有什么希望,那没有办法。我们这些学佛人跟他们不一样,相续中稍微有一点善根,甚至有了这么好的机缘和条件。但是因为无始劫的串习,行为往往都是不如法的。普通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佛弟子,作为一个修行人,习气怎么还这么严重?行为怎么还如此颠倒?

著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还好一点,现在更糟糕了。若是邬金丹增诺吾看到现在的状况,也许都没法活了。真的,那个时候还稍微好一点,人们还稍微有点正知正见,还稍微有一点人情味,现在的人根本没有人味了。在现在这些学佛修行人里,大多数人根本谈不上是修行人,甚至有的比那些不学佛的人还差,所造的恶业比那些不学佛的人还严重。那个时候作为上师就开始叹气了,这个时候的上师该怎么办?真的不容易!

“浊人”指五浊恶世的人,指末法时期的人,也就是指现在的人。一想到他们这些颠倒的行为,心里真的很悲凉。邬金丹增诺吾上师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著作,里面都有如是的表达。他特别希望能一个人到山里静静地修行,他觉得众生太难度化,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太刚强难化了,他都有点喘不过气来了。他辩才出色,在华智仁波切所有的弟子里,他是讲解第一(讲论最绝)。他宣讲了很多经论,也摄受了很多弟子,但是他经常生起厌离心。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导。其实你们不一定能感觉得到,作为一位上师善知识也不容易。什么叫菩萨摩诃萨?若是没有一个勇敢的心,根本不可能做到。

邬金丹增诺吾戒律特别清净,在雪域藏地颇负盛名,是持戒的典范。他这样示现,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导,也是对治自己的傲慢心。“我戒律太清净了,我不得了,这么多年没有犯过根本戒,基本没犯过支分戒,我多厉害啊!”戒律稍微清净的人都会有这种傲慢心,因为自己戒律清净,所以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是降伏自己的傲慢心,也是一种示现。他内心里不一定有这样的傲慢,但是我们有。所以此处要思维这些内容,祛除傲慢心。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乐,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面前,我们已经受持了一切利乐的源泉——戒。

《教比丘经》中讲,“持戒最胜乐,持戒解脱道,持戒功德本,持戒成佛因。”戒律清净,才是真正的快乐。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愚痴颠倒,把稍微的刺激当成乐,这叫以苦为乐。内心实在空虚的时候,没办法解决了,就用这些方法来刺激自己。这样做不可能获得快乐,内心会更空虚。若是仔细思维,你所做的这些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真的是不可想象。先不说将来要堕落恶趣、遭受痛苦的这些严重后果,只说当下在精神和身体上给你带来的伤害、压力,都是不可想象的。

受戒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不要寻求这些欲望,更不要寻求这些刺激,内心自然就安乐了。若是内心有欲望,怎么能安乐呢?你们谈感情的时候、去寻找刺激的时候,内心安乐过吗?它给你带来了多少痛苦和压力?一直在患得患失的状态中度日,自己感受着折磨。而一个受戒者、一个戒律清净的人,他没有这些烦恼,他也不用追求这些欲望,更不用追求这些刺激,所以他也不会因此而变成贪心的奴隶!所以受戒是真正的快乐,大家好好受持戒律,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者,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更不用再去做这些奴仆的事情。

我们不能和那些普通的凡夫一样,要知道受戒是一种享受。受戒是守护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身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它将来给你带来的也是快乐,它是“利乐源”——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利益的因缘、源泉。

在一个具德的上师面前,我们得到了如意宝般的戒体。为什么首先顶礼上师?在我们的相续中要得到戒体,也要靠上师善知识。若是没有上师善知识,怎么能得到如意宝般的戒体呢?若是没有上师的引导和窍诀,怎么能轻易、彻底地断掉相续中的这些非理作意、邪思邪念呢?在这样一个恩重如山的具德上师面前,自己很幸运地能受持戒律,能得到如是的戒体,那是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和快乐的源泉。

“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清净的戒律是最究竟、最殊胜的一种装饰。你的身上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是不能没有戒的装饰。作为一个修行人,戒的装饰如同各种珍宝做成的璎珞(项链),又珍贵,又美观,真是非常稀罕。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乐”:但是众生愚痴,为了瞬间的快乐(实际上并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为了瞬间的刺激,就把如此珍贵而殊胜的戒体交换了。如同将一种特别珍贵的装饰换成了一碗豆粉。他不知道这是珍宝,也不知道它的珍贵,可能仅仅觉得稍微饿了,就把这个珍宝换成了一碗豆粉,这个人在世间算是最愚昧、最愚痴的人了。那是无价之宝,怎么能换一碗豆粉呢?若是家人知道了会怎么想?若是别人知道了会怎么说?同样,你将这么珍贵难得的戒体换成了一时、瞬间的所谓“快乐”,如此愚蠢的事情你都做得出来,若是你的上师知道了会怎么想?若是你的同修道友知道了会怎么说?真是太愚昧、太愚痴了!

“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如此珍贵的戒体,它是暂时和究竟一切利乐的来源,却因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愚痴,将它换成了一时的刺激,这样的行为“诚可笑”。在一位佛菩萨或一位有正知正见的人的眼中,这不是一般的愚昧,不是一般的颠倒,太可笑了,太可怜了!

一切稀有增上定胜因,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
佛说此乃佛陀与佛法,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


“一切稀有增上定胜因”:别解脱戒是增上因和定胜因。它暂时令你获得人天功德和福德,究竟令你证悟四圣者的功德和果位。思维此句内容时,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增上因”是人天的福报和功德;“定胜因”是出世间的福报和功德,如四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所具有的功德和福德。

“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律藏”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别解脱戒”指谁受戒谁得解脱,谁不受戒谁不得解脱。“别”是各别之意。别解脱戒包括居士戒(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佛说此乃佛陀与佛法”:佛在《涅槃经》里讲:“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本师敬郑重,僧众前宣说。”佛快要圆寂的时候,众比丘非常伤心难过。这时佛说,别解脱戒既是你们的导师,也是你们的道路,以后可以拿它来引导自己,改变自己。这里说的戒指的就是别解脱戒。

“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佛陀悲悯众生,将别解脱戒留在了人间,留给了我们这些后学者。我们要解脱成佛,必须要依靠它,依止它,修持它,除非你不想解脱,不想成就。若你想继续轮回,继续在恶趣里感受痛苦,那就例外了。

戒有很多种,有在家戒,也有出家戒。在家戒分很多种,出家戒也分很多种。出家戒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相对而言,沙弥戒稍微少些,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具足戒。在家的戒律有居士五戒,这是在家的具足戒,若是你没有受持具足戒的机缘和条件,能受持其中任何一条戒也可以。

其实若根据自己的因缘受持戒律,也不难。但是在家戒和出家戒各有各的功德,各有各的成就,肯定不会一样的。若是你实在没有受持具足戒的机缘和条件,那也没办法,不能勉强。戒有根本戒和支分戒,犯戒之后还有很多清净的方法,不是再也没有机会了。若是你想改过,想重新再来,佛是慈悲的,一定会给你机会的,但是你得有这个心,这很重要。

不怕犯戒,谁都有犯戒的时候,谁都有偶尔犯错误的时候,就怕不改正错误。佛讲戒的时候,讲了三个过程。首先讲怎样获得戒体。这里有很多内容,以后我们可能还要专门更仔细地讲戒律。其次讲戒条。得到了戒体之后,要受持什么样的戒律——根本戒、支分戒等。最后讲万一破戒了,应该怎样忏悔,怎样恢复。

佛是慈悲的,佛法是圆融的,主要是你自己要有善根,要有想改过的心,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若是你一点惭愧心都没有,一点没有想改正的意识,那就没办法了。破戒了还不忏悔,做错了还不改正,佛也无能为力。如同一个孩子犯错误了,父母让他改他不改,而且一点改的意识也没有,父母也没办法。若他将来犯法进监狱、走投无路之时,父母也只能流着眼泪、跟着担心,跟着伤心罢了。虽然父母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下场,但是也没办法啊,是他自己不听话啊!

佛和上师也是一样,你不听话,不但破戒了,还不知道忏悔;不但犯错了,还不想改正,那就等着下地狱吧!等着遭受报应吧!等你将来遭受报应的时候,佛和上师只能为你流泪,为你担心;将来你堕落地狱了,感受无穷无尽痛苦的时候,佛和上师只能悲悯你,没别的办法。改变因果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他们不是见死不救,业力现前的时候,谁都无能为力。

大家多看看《百业经》。对那些破戒的众生,佛也没办法,只能带着众弟子去看,然后给众弟子讲其因缘,有时候授记“将来过了多少劫以后,会出现某尊佛,这时他才能转生为人,才能进入佛门,才有解脱的机会”。佛陀那么慈悲,要是能解决,为什么见死不救呢?还领着大家去看,是不是凑热闹啊?不是,是佛没办法啊!所以,希望大家最好不犯戒,万一犯戒了要好好忏悔!能忏悔就行!

我希望我们的道场能非常清净,没有丝毫的染污,但现在是末法时期,不可能一切如愿以偿。希望大家自觉一点,多多地忏悔!真的,这是唯一的机会。我不忍心你们因在山上犯戒而下山,我不忍心你们因造这些严重的恶业,将来遭受不可想象的果报。

现在也许我对大家的要求更严格了。以前你们都是俗家弟子,都在红尘中,我也不敢说太多,更不敢严格要求。因为众生遇到佛法不容易,走进佛门更不容易,那时我的心情是:能皈依就不错了,能学点东西就不错了。但是你们不能这样想,“刚开始也没有这么多要求啊,刚开始也没有这么严格啊,现在怎么越来越严了呢?”“太严了,我是不是要离开啊,还是早点下山吧,怕到时候犯戒。”不是!要求严是好事,说明你们已经进步了,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求得越来越严了。在你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能够不倒下去就行了,就“阿弥陀佛”了。很多人还不会走,有的人能走几步,这个时候我得看着。能走,我就高兴了;能走几步的,我希望不要倒下去。现在不一样了,有的不但会走,甚至还会跑了,就开始不老实了,到处跑——往街上跑,往县城跑。这个时候我得开始管了,不然被车撞了怎么办?遇到坏人被拐卖走了怎么办?

真的,要求严了是好事。你们现在学佛修行已经这么多年了,明白的道理也不少,我们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建起来后,你们也有发心当行者的,甚至有发心出家的。你们有进步了,可以说都已经长大了,所以要严格一点。不然这个时候犯错误,就不是小问题了。

任何时候我都不可能仅针对一两个人这样讲。我是在讲法,在讲戒律,这时你们在下面听法,自己若是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过错,应该对照,对号入座。若你能接受这样的信息,甚至能对号入座,也是件好事。在这个基础上有想改正的心,甚至能逐渐改正不足之处,就更有意义了。有的人又想多了,“你那天讲的是不是我啊?”我不知道。真的,我当时回答的就是“不知道”。你认为讲的是你就是你,你认为讲的不是你就不是你,佛法就是这样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想太多,能明白就行。

让你们明白应该怎样重视戒律,怎样重视寺院清规,这是我的任务。因为你们大多数人以前都是在红尘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根本不知道寺院的规矩,更不知道佛法里讲的戒律。现在你们想脱胎换骨,想离开红尘,想心里获得清净,我必须要讲这些。你们要明白,我不是在说你们,更不是在骂你们。我是在给你们在讲佛法,是在给你们讲戒律,这也算是一种摄受。虽然我没有什么功德,但若是你们能明白并且有所认识,这也算是一种摄受,这也是对你们的一种救度。虽然我没有功德,但佛法有功德。虽然我不能改变你们,但是佛法能改变你们。

别再愚痴,别再颠倒,不要这样糊涂。大家应该有辨别的能力,应该有取舍的能力。彼此看看,然后就开始造业了;彼此谈谈,然后又开始造业了。看一看就看出感情来了,谈一谈就谈出感情来了。什么叫感情?站在佛法的角度而言,感情都是假的。所以彼此间少看、少说话,不然没什么好处。

放下了山下的大家,却在山上建了个小家。而且什么都需要,还要有人照顾、帮助。有什么意义?放下要从心里放下。

我经常讲,现在不一样了,你们是行者,是出家人。若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情况下,互相少看,话也少一点儿好,尤其是异性之间。同性之间也还是留点距离,不要今天我吃你的,明天你吃我的;今天我借给你这个,明天你借给我那个。刚开始的时候互相都很好,过几个月、几年就出现问题了,互相又开始诽谤。不要这样,还是要留点距离。

不近不远,这是正确的。我当年在喇荣的时候,这是上师的一种教言。从此以后,我很少有过于亲近的朋友,自己一个人挺好的。我的那些同学们现在都是堪布、活佛,我们之间只是谈谈佛法。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在辩论院里辩论。平时每天到辩论院的也一百多人,最多的时候就二百多人,各种层次的人都有。那些不经常到辩论院的人,我很少认识,更不熟悉。大家都是同修道友,不能太远;但是也不能太近,否则容易出问题。

做为一个修行人,言行举止、做人都要有自己的标准。不客气地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同修对我的评价也是这样,我为人还是很好的,但是也不可能跟别人走得太近。我小时候和很多小喇嘛一起玩儿的时候,就有经验——若是太好了,有一天会出问题,会出矛盾的。

异性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在山上、在实修中心,必须严格管理。现在男众女众都已经分好区了,不要总接触,工作上也要少接触。以前我在喇荣的时候,上师也经常这样讲。喇荣是很严格的,女众和男众的生活区都是分开的。即使有时是为了工作而接触,上师都会非常不满意。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戒律更重要;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表法更重要。也许你是个清净的人,对你来说没有什么,但还是要表法的。不过,是否真正清净也很难说。若是一个真正清净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但是这样的人很少,所以大家要注意。

也许有些人觉得,“是不是有点难啊?是不是要求得太严格啊?”不是!你们若是能这样守护清净的戒律,对你们的身心,对你们的今生来世只有帮助,没有害处。佛是慈悲的,上师是慈悲的,不可能害你。你觉得难,你觉得不容易,是你自己的业障,是你自己在颠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